缺血性肠病的肠镜图谱,肠管缺血ct表现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7 00:02:58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13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小肠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血流灌注量明显不足而导致的一种缺血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该病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不会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临床诊断存在较大的困难,漏诊与误诊的发生率较高。一直以来,肠系膜血管造影为诊断小肠缺血性肠病的金标准,然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伤害,临床普及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使小肠缺血性肠病的诊断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曾有研究证实,多层螺旋CT检查能对肠壁病变以及肠系膜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1]。本研究为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小肠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对本院收治的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展开了多层螺旋CT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4例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3~31岁,平均(27.6±12.4)岁;临床表现:腹痛10例,恶心、呕吐14例,腹泻6例,腹胀9例,黑便5例;病程3 h~3个月,平均(5.4±1.2)d。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   1.2.2 检测方法 采用东芝生产的4排螺旋CT机,在开始扫描前给予患者口服1000~1500 ml浓度为2.5%的等渗甘露醇作为肠道对比剂,注射速率为2.8 ml/s,扫描层厚为7 mm,扫描间隔为7 mm。本组有19例患者行冠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在行CT检查的过程中按照解剖的具体部位分段,对各段小肠肠壁的实际厚度和肠腔的具体宽度进行准确测量,每段肠管分成3点进行测量,并取最小值与最大值,充盈对比剂的小肠肠壁厚度>4 mm者视为肠壁增厚,肠腔>25 mm者视为肠管明显扩张;对肠壁的具体强化方式、肠系膜血管及其他系统改变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合并结肠分层强化患者对其厚度进行准确测量,结肠壁厚度>5 mm的患者可以视为肠壁增厚[2]。   2 结果   2.1 小肠缺血性肠病的CT表现   本组24例患者中,呈现肠壁增厚者20例(占83.33%),其厚度为5~12 mm;肠壁菲薄者3例(占12.50%),厚度均<1 mm。20例肠壁增厚者中有18例呈现明显的分层强化呈靶征,占肠壁增厚者的90.00%,另外2例呈现均匀强化,肠壁菲薄者无强化。本组有18例患者的CT征象表现出明显的肠腔扩张、积气以及积液,占75.00%;腹水者16例,占66.67%;肠系膜浑浊者19例,占79.17%;僵硬狭窄者1例,占4.17%;门静脉积气者1例,占4.17%;肠壁积气者4例,占16.67%;肠系膜动脉充盈缺损者1例,占4.17%;肠系膜上静脉闭塞者1例,占4.17%;表现出缺血-小血管变细稀疏以及强化减弱者4例,占16.67%;肠系膜充血者18例,占75.00%;表现出明显的小血管增粗、密集现象,呈“梳征”,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广泛肠壁增厚、分层强化者共9例,占37.50%。本组2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肠系膜扭转呈现出肠系膜血管旋转360°,肠系膜明显浑浊,肠壁厚度呈现正常,且均匀强化。典型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如图1所示。   2.2 小肠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分析   经诊断,本组病例中血管炎者9例,肠梗阻5例,肠系膜动脉栓塞者3例,肠系膜扭转者3例,外伤者3例,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1例。   3 讨论   本研究对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征象(图1)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肠壁增厚、分层强化:因肠壁发生水肿、出血以及继发感染,从而引起肠壁增厚的发生,在肠壁的静脉血供发生降低或者是静脉淤血时,会造成黏膜水肿、糜烂的发生,从而形成溃疡,并累及黏膜下层以及肌层,引起炎症细胞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进而导致相应炎症反应的出现。肠腔细菌所产生的毒性物质会使肠壁的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诱发全层肠壁梗死、穿孔以及腹膜炎、全身多器官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因黏膜下层发生明显疏松,增加水肿程度,此时增厚最为严重,经CT扫描增强后会呈现出强化减弱现象,呈低密度征,黏膜膜层以及肌层强化增强,呈高密度征,并且同扫描层面保持垂直位置关系肠段的肠壁会呈现出明显的环形靶征,而同层面平行的肠段肠壁则呈现出纵行的轨道征。本组24例患者有20例发生肠壁增厚,并且在增厚的肠壁约有90.00%的肠壁存在严重的水肿,在经CT增强扫描后呈现出分层强化的靶征或者是轨道样[4]。②肠壁变薄、肠管扩张:本组24例患者中有3例肠梗死者,其中2例患者的动脉存在狭窄征象,从而导致肠系膜缺血梗死的肠壁厚度变薄,均<1 mm,经CT增强扫描后肠壁没有明显的强化表现,肠腔进一步扩张,有大量积气存在,另1例患者的肠系膜动脉有血栓形成,出现肠系膜淤血症状,使肠壁的厚度明显增加,并且未发生肠管扩张。由此可知,肠壁的厚度变薄,经CT增强扫描没有明显强化为肠梗死患者的特异性征象,并且会合并存在肠管扩张和大量积气等临床征象,是动脉阻塞造成小肠急性缺血和梗死的一个典型临床征象[5-6]。③肠系膜血管的病理学改变:经过对本组病例的CT征象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处于缺血状态下的肠系膜会发生明显充血导致小血管显著增粗且呈密集状态,也会出现因缺血而导致小血管明显变细且呈稀疏状态,主要是受到病因的影响。20例患者的肠系膜小血管呈现梳样排列,病因诊断结果表明均存在程度明显的肠系膜静脉狭窄或阻塞现象。本组有4例患者肠系膜小血管已经明显变细并呈现稀疏状态,且强化发生明显减弱,病因诊断证实均是由于肠系膜动脉发生狭窄而导致肠系膜的血流量明显减少,小动脉有痉挛表现且明显变细,然静脉回流则处于较为通畅的状态,肠系膜出现程度明显的缺血现象[7]。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技术对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检查时能够对肠壁病变、肠系膜缺血、肠系膜血管异常进行清晰显示,这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 任小军,章士正,刘海,等.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诊断价值的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3):184-189.   [2] 张联合,章士正,胡红杰,等.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31(24):423-427.   [3] 王道林,俞珍淇,潘洪,等.影像学检查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76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18(22):313-314.   [4] 李文华,曹庆选,杨世锋,等.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0(21):481-482.   [5] 龙学颖,李宜雄,曹觉,等.粘连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 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21):379-380.   [6] 纪建松,赵中伟,卢陈英,等.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粪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2(28):840-84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