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的教学体会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0:40:13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68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实验中医学”课程是我校为培养中医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素质与能力所增设的新课程。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是“实验中医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近年来在“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次承担了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论教学工作。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解剖学;实验中医学;中医八年制;教学

  “实验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培养学生中医药科学研究素质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一门学科,是目前中医院校人才体系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1,2]为深化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我校于2014年率先在全国医科院校中开办本、硕、博贯通的中医学专业八年制。[3]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中医专业八年制学生的培养要求之一,也是中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与中医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区别之一。为努力提高中医八年制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综合能力,我校在中医八年制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实验中医学”课程。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课程之一,其教学核心是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4]现已是包含中医专业在内的所有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解剖学的重要性,以及解剖学技术在中医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因此,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是目前“实验中医学”课程的必备内容。虽然解剖学目前是西医学课程,但是中医里也有解剖,中医解剖学发展简史是什么;中医的“脏腑”与西医解剖的“脏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剖学技术很多,究竟应该向学生教授哪些实用的技术方法,这些都是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5-7]笔者近年来在“实验中医学”课程中一直负责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部分的教学任务,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以需求为牵引,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有的“实验中医学”教材中,关于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章节的主要内容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解剖学发展简史;第二部分为解剖学常用方法,包含大体解剖、标本防腐固定、断面解剖、血管灌注、淋巴管灌注、数字化“可视人”。[8,9]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重点介绍了解剖学的常用技术与方法,但是这些技术主要为制作人体解剖标本中使用的方法,学生在今后从事临床、基础的中医药相关研究中较少使用。此外,解剖学发展简史的主要DISCIPLINESEXPLORATION内容为西医解剖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在医学基础课程“解剖学”概述中的内容有一定重复。考虑到学生在既往的课程中很少系统地学习中医解剖发展的简史,且学生关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上的“脏器”“器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再加上学生在今后进行中医动物实验、临床课题过程中会使用到组织标本的取材、固定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调整了教学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具体如下。教学目标:了解中医解剖发展历史、西医解剖学的定义与内容;明确中医脏腑理与西医解剖的关系;掌握尸体解剖、标本固定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教学内容:(1)中医解剖发展简史,介绍《黄帝内经》《难经》《洗冤集录》《针灸大成》《医林改错》等医学著作对中医解剖的作用,解释中医脏腑理论与西医解剖的关系;(2)西医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解剖学的定义、按观察对象和观察层次如何分类、目前常用的大体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的作用;(3)解剖学的常用方法及其中医药研究中应用,重点介绍尸体解剖、组织固定的定义、作用以及在动物实验中解剖的顺序、组织固定的具体方法,简要介绍断面解剖、血管灌注、淋巴管灌注、数字化“可视人”的作用及应用。

  2以教会为宗旨,灵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既包含不少新知识点,又有部分内容与学过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叠,既有解剖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又需要拓展到当前中医药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验中医学”课程中掌握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部分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2.1启发提问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程一开始,我们向学生提问:你们已经学习了解剖学,且这门课程是西医医学中的基础课程,那你们学过中医解剖吗?那你们认为中医有解剖吗?通过以上提问,启迪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可以跟随教师思路,通过学习中医解剖发展简史,一起揭开“中医有没有解剖”的答案。由于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等多门课程,对于中医脏腑理论已经十分了解;且学生也学习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明白了人体器官的位置、结构及功能。因此,我们向学生提问:中医的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在西医解剖中也有肝、心、脾、肺、肾这五个器官,那么中医里的“脏腑”是西医里的“器官”吗?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是什么?借助这个提问,先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点评,然后向学生讲解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与西医解剖中的“器官”的关系。

  2.2案例教学法,助推内容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例如在向学生阐释中医脏腑与西医解剖的关系时,以“脾”为例子,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中医“脾”的功能、生理特点,西医“脾”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接着系统介绍“脾”的解剖位置的历代医家观点,尤其介绍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于“脾”的位置纠正,强调中医解剖革新发展;最后通过内容的总结,揭示中医“脏腑”与西医解剖的“器官”之间的联系。此外,课程中涉及部分解剖学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防腐固定、断面解剖等,对于学生而言,属于新的知识点,且“实验中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辅助学生理解这些技术方法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因此,我们以“腧穴解剖学”为教学案例,在介绍“腧穴解剖学”的课程意义、创立人等背景知识基础上,向学生讲解在对于某一个具体穴位的解剖定位时所采用的局部层次解剖法、断面解剖法,并以睛明穴为例子,从解剖学知识的角度来向学生揭示针刺睛明穴时应该不捻转、不提插,且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的原因。

  2.3总结归纳法,掌握课程精华

  在运用启发提问法、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时间,运用总结归纳法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考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为“121”“12345”,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精华。其中,“121”分别代表1个观点、2个“最早”、1位医家,1个观点为:中医中的脏腑以西医中的形态解剖为基础,是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产物;2个“最早”为:《黄帝内经》最早提到“解剖”二字、宋慈撰写的《洗冤集录》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法医专著”;1位医家:勇于进行解剖实践的医学革新家——王清任。“12345”中的“1”指实验动物处死后,第一时间立即取材;“2”指必须掌握的两项解剖学技术分别为:尸体解剖技术、组织防腐固定技术;“3”指动物实验中,根据后续实验需要,将组织保存在三个地方,分别为:常温、液氮、-80℃冰箱;“4”指实验中常用的固定液为含4%甲醛(俗称10%福尔马林);“5”指解剖固定时,固定液体积必须大于组织的5倍以上。

  3总结

  综上,笔者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需求为牵引,对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启发提问法、案例教学法讲解课程内容,并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简单的数字高度概括课程的精华内容,确保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良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追踪解剖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向学生讲解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殷子斐 程彬彬 杜娟 翟笑枫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