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石构造(黑曜石讲解)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18:35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62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黑曜石石器在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边区、日本北海道等地区的发现和研究,可以初步认定为东北亚地区在1.4—1.5万年前就形成一条双向交流通道,如同丝绸之路。本文作者就这一史前文化现象,根据黑曜石文化与其它文化分布、共存的遗址及文化层的实际情况,无论从狭义和广义上都填补了中国北方黑龙江流域文化、文明研究的空白。因此,对21世纪中、日、俄、美、蒙、韩、朝联合开辟第二座欧亚陆海大通道奠定了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论文关键词:黑曜石之路
  一
  黑曜石,又称黑曜岩,属火山喷出岩之一。其材质几乎全部由玻璃质构成。常见为黑色,也有褐色,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佩饰器等典型性原料,其石器多采用压制法、琢制法制造而成,尤以琢制技术的细腻、匀称、精美而著称,其琢制工艺令人无法仿效,堪称石叶石镞文化的标志性代表石器,应在新、旧石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称砾石为“石器之母”,黑曜石则应视为石器之星、石器之王。通过对矿化木、页岩、燧石、玛瑙、石髓、碧玉等矿石材质比较,黑曜石器材质坚硬而有韧性,光滑而精美,其坚硬度、耐磨性、锋仞力均高一等。仅就中国黑龙江有关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少量一厘米箭头和十厘米石矛即有铤无铤黑曜石石镞而言,在新、旧石器时代应是石叶石镞文化的标志、部落首领地位的象征,也被称为“肃慎人的徽记”。
  不知为什么,对黑曜石器的考古研究,多年以来一直不系统、不深入。能够收集到的史料和考古报告中,对黑曜石器只有记载而无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甚至连产地及分布区域也无科学考证。对于黑龙江流域的黑曜石器来源,大多专家认为是“和中原地区往来”的结果,还有的认为是“陨石”、“天外来物”。从获得的关于黑曜石器出土文物资料上看,黑曜石器大量出土于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远东、日本北海道众多遗址,在吉林、内蒙古有关遗址中也有发现。尽管如此,除日本考古学家有个别文章在研究石叶石镞文化中重点对黑曜石进行了关注,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系统研究仍显欠缺。值得兴奋的是,中、日、俄考古专家、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关于黑曜石信息,尤其是丰富的与黑曜石器共存的文化遗址考证材料,为系统、深入研究黑曜石文化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笔者不是考古行家,只对“黑曜石之路”所产生的黑曜石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进行探索性研究。进而认定“黑曜石之路”的源与流,开辟、演变与发展,初始、分布与兴衰。从而认定黑曜石器在新、旧石器时代的地位和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深远影响。否则,“黑曜石之路”则无从论起,更无法认定其价值和对现实的作用。
  据确凿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的商周时期,正当中原地区处于奴隶社会的鼎盛阶段,黑龙江地区就居息着三大古老民族,即东部的地区的肃慎族,中部地区的氵岁貊族,西部地区的东胡族。
  肃慎人是见载于史籍的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先民。肃慎,又名息慎、稷慎。肃慎族活动地区,据《后汉书·挹娄传》载:“在夫系东北千里,东濒大海(日本海),南与沃沮接,莫知其北所极;”《晋书·肃慎传》载:“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东濒大海,北极弱水(今黑龙江)。”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和《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等权威性史籍中,均认为在远古时期,肃慎族就同中原地区发生了密切关系,并举证了大量令人信服的史料。首先是《竹书记年》中关于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其后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定九州,各职来贡”,其中就有肃慎人。再往后就以《国语·鲁语》中关于肃慎“贡楛矢石弩”的记载为皇家史证。其文曰:“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弩,其长尺有咫,并有在箭杆上刻下“肃慎氏之贡矢”的证据。”关于肃慎“贡楛矢石弩”的历史见证,笔者毫不怀疑;只是有一点不解,“石弩”是产于黑龙江流域的肃慎居息地吗?它的产地究竟在何处?如无产地出处,何以认定。另一疑问是,许多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陶器等与中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相似,反映出明显的来往、交流的史实信息。但黑曜石器未必就是来源于中原地区,就是来源于中原地区,也不可能作为贡品。如果加上“楛矢(白桦木)”,再作为贡品奉献,并不符朝贡礼仪的传统习惯。众多“蛮夷”贡品中,非特产而不贡的道理自古有之。那么,黑曜石的来源与产地,就值得探究。
  “石弩”一词,并非就指黑曜石一种箭镞。石镞,通常解释为,用质地坚硬的石材制作,如矿化木、黑曜石、页岩,以及燧石、玛瑙、石髓、碧玉等,常被考古学家誉为“利箭”,并认定是肃慎人进行生产、生活和防卫的先进工具和武器。黑曜石石镞当为“利箭”中的利箭。这是由黑曜石材质、颜色、锋利程度、耐磨程度决定的。可以说是石叶石镞文化标志性、代表性石器。但“石弩”是石镞精品的总称,并非独指黑曜石。因此,对肃慎人是否就是进贡的黑曜石石镞,尚缺乏有力证据。但珍贵的并具典型性的黑曜石石镞是“贡楛矢石弩”中的一种,而且是重要的、名贵的一种“石弩”,这是无可非议的。
  在《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中结论性的认定,在牡丹江、松花江流域等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并用打制法和压琢法制作的黑曜石石镞,用青色或灰色页岩以及其它石材制作的石镞,大体就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屡屡提起的肃慎族的“楛矢石弩”既然如此,就应当指出其产地,否认黑曜石是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果,进而对黑曜石器作出较明确的源流结论。

这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应回避的问题。史籍有记载,不可否认,但后人的不断发现黑曜石器,而且已超过了日本海,超出了黑龙江流域的研究范围,岂不更应该引起史学界高度重视。何况,考证黑曜石器的源流,已影响到“黑曜石之路”的研究。
  如果“黑曜石之路”被认定,黑曜石文化亦被确定下来。
  肃慎人“贡楛矢石弩”已成事实,“石弩”中有黑曜石石镞也无可否认。正是由于黑曜石石镞作为“利箭”而成为贡品,受到帝舜、夏禹的喜爱,那它一定是肃慎人名贵的特产,地位的象征。进而所引出的黑曜石器组合文化问题,包括黑曜石源流、功能作用、制造工艺、应用范围、分布区域,以及外延的,与其它石器、陶器、骨器等出土文化的共存关系等,就迫使我们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其研究价值,主要是解决黑曜石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黑曜石器的分布带能否被认定为“黑曜石之路”,这一史前文化现象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当中居于何种地位,直接涉及到黑龙江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文化背景的广阔度和文化底蕴的厚重度。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中有没有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古老的通道;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氵岁貊、东胡三大古老民族在三千年、四千年、直到一万年、二万年前,部族之间是怎样一种交往交流关系,又是怎样跨过日本海,与日本北海道先民及环日本海沿岸土著人彼此来往、相互交流的?北海道先民是否和肃慎人有着某种族源关系?等等,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都直接决定着黑龙江流域的文化史、文明史。笔者仅就十余年来对出土于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各遗址的考察,根据黑龙江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黑曜石器及其共存文化材料,探索“黑曜石之路”,认知“黑曜石之路”,试想看到黑龙江文明最古老的一道曙光,增添东北亚文化圈中最遥远的一抹辉煌。
  二
  几十年来,随着黑曜石器在黑龙江、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研究黑曜石器的起源及分布区域渐显出来,已不再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局部发现和散记性研究。在8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在北海道考古研究的基础上,跨国同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边区考古部门进行联合研究,对黑曜石器的源流给予了初步的特别关注和探索,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由此,发现并撰文提出了“黑曜石之路”命题,为“环日本海文化”提供了新的、具有历史现实研究价值,并对当代东北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启示作用。
  目前,认定“黑曜石之路”,虽然只是日本一家之说,中国、俄罗斯还尚未响应。但随着东北亚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特别是随着新世纪欧亚陆海大通道的辟建和发展,对“黑曜石之路”的全面研究,也就显得更具时代意义,理当提到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日程。通过中、日、俄相关地区的文化遗存与黑曜石分布,管见黑曜石石器文化与区域历史文化的关系,探索“黑曜石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进而认定“黑曜石之路”在东北亚地区的桥梁、纽带和外延、辐射作用,是当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化学家乃至高层决策者特别关注的一大课题。
  随着日本对黑曜石考古研究的进展,不仅确定了黑曜石的产地,而且还进行科学鉴定。黑曜石产于日本北海道的纹别辖内的白滝。经对北海道千岁市宿山——三角山,发掘出土的211件黑曜石器和石片,对于石器共存的木炭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为距今21450±750年。“在萨哈林南部的东海岸的道林斯科(过去的汇合处)附近的索科尔遗址,发现了很多采用涌别技法制作的楔型细石核和细石叶、刮削器、雕刻器等。其中一看便知道含有白滝所产的黑曜石。”“石器原料的成分分析等研究结果,也可以确认其产地的所在。”其年代测定距今1.4—1.5万年前。1986年日苏共同对阿穆尔河河口附近的斯科耶村南6公里的玛拉亚·卡沃尼遗址出土的黑曜石,在日本立教大学进行了放射性化学分析,其结果再次证明此种黑曜石原产地为白滝。这也就证明,最低,早在1.4—1.5万年前,产于日本北海道白滝的黑曜石器已开始跨过日本海向彼岸大陆输出。据新彼得诺夫卡遗址、乌斯诺夫斯卡遗址、布夫森遗址、捷丘赫、索科尔遗址、玛拉亚·卡沃尼遗址等遗址出土的黑曜石器,无一不证明,黑曜石石器源于日本北海道白滝。
  至今,中国尚未对黑龙江各遗址出土的黑曜石进行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年代测定。但从日本考古专家的论文中,可以看出,日本考古专家已对密山县新开流遗址中出土的黑曜石器给予认定。既然黑曜石文化与新开流文化遗址与日本北海道、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滨海地区文化遗址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和新开流文化相同的黑龙江境内其它文化遗址,自然就形成一条黑曜石器文化带。据众多考古报告记载,除新开流遗址最早出土了黑曜石之外,在绥芬河建新遗址、穆棱兴源遗址、宁安莺歌岭遗址、牡丹江河口—振兴遗址、泰来县车翁根山、松树林、绰尔等遗址均出土了数量不等的黑曜石石器和碎块。最精美的当属黑曜石石镞,大的有十厘米长,小的仅有一厘米,而且有铤、无铤、锐角、钝角、单刃、双刃达十几种之多,均采用琢制法和压制法加工而成。

遗憾的是,对这些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曜石器,没有具体的年代测定和放射性化学分析,与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边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黑曜石石器也没有比较研究。最新的考古成果——1992年至1996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古系合作,对牡丹江河口——振兴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但对出土的黑曜石石镞,却没有具体研究结论,因此更无法断代和认定是否与产于日本北海道的黑曜石有源流关系。和以往新开流、莺歌岭遗址、亚布利遗址、滚兔岭遗址的发掘、研究一样,被列为乙类文化遗址而忽视研究,但专家还是在《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中注释认为是“黑曜石器年代可能较早”。鉴于此研究状况,只好参考并依据日、俄两国1986年联合考古调查、研究结果及日本专家带回黑曜石样品进行科学分化的结果,判断上述遗址中出土的黑曜石器至少距今已有1.4——1.5万年,完全有可能是来自同一产地或带回原料加工的结果。从地缘关系上看,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地区同属黑龙江流域,与滨海边区陆地接壤的绥芬河市建新遗址出土的大批黑曜石,与捷久赫出土的、海参崴博物馆藏的黑曜石如出一辙,观感没有任何异样。绥芬河流域、穆棱河流域向西,进入牡丹江流域,再向西进入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均具有分布着同类文化特征的遗址或文化层,不同程度的有各种类型的黑曜石出土。这就证明,从日本北海道,跨过日本海,整个黑龙江流域,从东到西有一条“黑曜石之路”。
  从西向东流经西伯利亚南部,后注入鄂霍茨克海的黑龙江,据其流经的地形及注入的水系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小流域。其中,最大的支流结雅河汇入处的布拉戈维中斯克市附近的大约1000公里长的一段,是其中游地区。这一地区被大兴安岭等交通困难的山脉包围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而另一方面,具体指流经外贝加尔和蒙古的水系,联系着这一地区人们的往来,但这条通道远远不如黑龙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南部各水系,诸如绥芬河流域则算得上最佳的通道。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形成本地区最佳气候条件,比起北部地区,更具人们交往、交流条件;仅从俄罗斯滨海边区和中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分布的黑曜石器与其它文化共存的遗址东西总体范围的具体分布密度来看,也证明了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是形成这一历史文化环境的自然因素。这并不否认“黑曜石之路”北部线,可视北部线为南部线的复线;同时,也并不否认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在选取北部线和南部线的同时,族群分布的密度之交通环境起了决定性因素。翻开地图,结合黑曜石石器分布的区域,南部两条线最后并入黑龙江流域一直向西,呈现出广阔的腹地,几乎涵盖了中国东三省一区。肃慎先民是这一地区曾最具有聚集力和辐射力的强大族群。开辟出“黑曜石之路”,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独具特色的黑曜石文化角色,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
  “黑曜石之路”,不单是指黑曜石器从东向西传递,也不是说是日本北海道先民从北海道把属于本岛的特产跨海带入日本海东岸黑龙江流域,而是相互交往交流的结果。正如日本考古学家本材英明论述的那样,“这些黑曜石表明,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只是从西伯利亚向北海道输入的单向流动,而是两方面的相互交流。”
  的确,“黑曜石之路”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的一条陆海通道,只不过以石器之王黑曜石命名罢了。值得认定的是黑曜石从日本北海道跨海向西部大陆输入的现象,伴随这一现象,大陆上丰富多彩的石叶石镞及陶器、骨器等纷纷向东跨海输入北海道。东西相向交流交换,形成了黑曜石文化独特的历史景观。
  陆海相连的“黑曜石之路”的形成,在地理条件上有多少依据?远在1.4—1.5万年前,人类的渡海能力如何?据地质资料表明,距今1.7—1.8万年,正是乌尔姆冰期的鼎盛阶段。当时平均气温下降7—8度,海平面下降了约100米,在封闭的日本海周围,频繁的人口迁徙和贸易往来,与强大的肃慎先民形成互补互助完全可能,随之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圈、文化带是符合实际的。
  在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边区、日本北海道所属各文化遗址中,石叶石镞文化最具代表性。
  石叶石镞具有两个属性,一个是石叶及细石叶,二是弓箭的镞,前者是指“素材”后者指“机能”,是属于这个年代内所产生的石器。综合比较分析,应该承认石叶石镞是黑龙江流域的产物,它无论登上下游沿岸历史舞台,还是跨海登上北海道历史舞台,并以此为中轴,广泛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两岸勘察加、外贝加尔、贝加尔、蒙古及北亚地区。一部分向西伯利亚扩展,越过乌拉尔山,一部分向东传布,到达库页岛、北海道。这是以黑曜石为代表的石叶石镞文化的基本流向和基本区域。
  从这种分布情况上看,不难看出北海道的石叶石镞文化、西伯利亚石叶石镞文化与黑龙江流域石叶石镞文化的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事实上,从石叶石镞的自身特征、制法也得到了证明。除北海道石叶石镞外所看到的其它各种各样的石器形状、制法以及它的组合特征等,均与西伯利亚、滨海边区、黑龙江各文化遗存基本一致,其中相当部分如出一辙。

例如,半柳叶形的石叶石镞是黑龙江、西伯利亚、滨海边区、北海道石叶石镞的最普通的类型。沿适当长度的石叶侧缘做出雕刀面的雕刻器占主体,同时也有仅从石叶的中央向两侧缘做出“山形”的雕刻器和从一个侧缘向另一侧缘斜向加工而成的雕刻器。雕刻器的种类和它们之间数量上的比率也有几乎相同的倾向。虽然,黑龙江、西伯利亚、滨海边区、北海道石器种类繁多,但它们石叶石镞文化的亲缘关系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其中,也有一部分石叶石镞特征有明显区别,这也许是异曲同工罢了,或作其它解释,但并不影响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村英明在考察新彼得诺夫卡文化遗址后,论述道:“从石叶为“素材”的石器占的比例大约是80%左右,这可以说是新彼得诺夫卡文化和北海道的石叶石镞文化有亲缘关系的很好例证。”
  伴随石叶石镞文化而共存是各种纹饰的陶器,俄罗斯远东考古学家称“阿穆尔编织纹”,日本称“女满别式陶器”。也就是在口沿部饰有菱形戳印纹,也有方格纹、短篾状戳印纹;旋转的圆形竹管纹;以条带纹为地,同绳索状带压印纹组成平行的纵向或斜向的纹饰,口沿部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纹样带等,均可从东宁团结遗址、绥芬河建新遗址、牡丹江河口——振兴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纹饰陶器及陶器碎片中得到印证。而把这种纹饰的陶器与日本绳纹陶器放在一起比较,虽同属日本绳纹时代早期(8000—7000年),但很难与绳纹文化类比,尤其是其绳纹文化的来源一直困惑日本考古界。1986年,日本考古学家在同前苏联联合进行考古研究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承认这种绳纹文化来源于西伯利亚,来源于黑龙江。西伯利亚历史、语言、哲学研究所A.K.卡那耶斯基博士在阿穆尔河口附近的斯森科耶村南6公里的玛拉亚.卡沃尼遗址中发现陶器,其口沿下方的颈部饰有连续的菱形纹带,其上、下部均饰有缠绕绳索状多带压印纹。在其下部还有缠绕锯齿状纹带组成的菱形纹。对此,本村英明承认:“连续的菱形纹饰是由于施纹的旋转而形成的。”由于具有这种纹饰的陶器分布在阿穆尔流域地区,因此,被称为“阿穆尔编织纹”。他还承认在中国的密山新开流文化中也可找到证据。其实,何止新开流文化一处有“阿穆尔编织纹”,绥芬河流域、穆棱河流域、牡丹江流域等各文化遗址屡见不鲜。
  在日本,很早就有专家提出“女满别式陶器”来源于中国大陆,只是没有认同。后来仅通过对俄罗斯西伯利亚文化考察才认定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是片面的。只是为寻找北海道石叶石镞相伴生的陶器的原产地提供了初步而可靠的线索。真正寻找与绳纹陶器的原产地,必须来到中国大陆才能找到最终圆满的答案。由此,与黑曜石共存的文化,也会在中国黑龙江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
  黑曜石产于日本,是日本的自豪,饰纹陶器产于中国,是中国的光荣。但黑曜石文化没有国别,它属于东北、属于世界。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形成的。而“黑曜石之路”年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见雏形了,只是尚未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黑曜石之路”是被历史尘封了的文化,是必须被认知、被弘扬的历史文化。这需由中、日、俄、韩、朝、蒙等众多国家集中、联合研究。使“黑曜石之路”更具文化内涵。它将促进东北亚文化圈、东北亚经济圈的壮大和发展,尤其对欧亚陆海大通道的建设和发展,将奠定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呈现丰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第420—422页
2 黑龙江省公路交通史志编辑室编《黑龙江古代交通史》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第2页
3 干志耿、孙秀红 《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第一版第118页
4 日]本村英明著 赵虹光译《新彼得诺夫卡文化和北海道石叶石镞文化》 《北方文物》 1995年第1期第122页
7 日]岛田高志 著 冷红菊译《日本旧石器时代》 《北方文物》 1995年第1期第103页
8 同[4]
10 王文广、王永祥 《黑龙江泰来县嫩江沿岸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北方文物》 1995年第1期第9—16页
11 黑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编著《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第155页
12 同[4]第121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