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是开颅吗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6 17:39:09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46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抽取在2010-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另一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的失血量以及GC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成功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而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的等均要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组要好很多。结论 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主要具有微创、快速、高效、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开颅血肿清除;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以及神经内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进行治疗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脑出血外科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能够对直径仅1cm大小的常规骨孔予以利用在直视条件下将深部脑内血肿予以迅速、彻底的清除,这样就会减小对脑组织带来的创伤。为了对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意义予以进一步评估和了解,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抽取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对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10-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随机将其分成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对于A组而言,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和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左右;对于B组而言,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和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岁左右。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在进行治疗之前,所抽取的患者均通过了相关的临床手段进行检查予以确诊。1.2 方法  抽取在2010-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病例68例,并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对于A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于B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的失血量以及GC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1.3 术后评价指标 在患者术后3个月内,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GOS)方法来进行术后随访。GOS:对恢复良好者,打5分;对于轻度残疾者,打4分;对于重度残疾者,打3分;对于植物生存者,打2分;对死亡病例,打1分。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的患者病例在术前的所有临床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 P >0.05)。对于手术时间而言, 神经内镜组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5±0.5)小时,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 4.5±1.5)小时;对于手术中的失血量而言, 神经内镜微创组手术失血量平均为32.9±5.9mL,对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而言其手术失血量平均为405.8±306.2mL;详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的比较分析表  对于血肿清除率而言,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清除率平均为89.6%±5.8%,对于开颅组而言其血肿清除率平均为68.9%±28.2%。详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脑内清除率比较分析表

  就GOS预后方面而言, 在34例神经内镜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34例中恢复良好的患者有9例,出现轻度残疾的有15例,导致重度残疾的有6例, 出现植物状态的有3例, 死亡病例1例。在34例开颅组患者中,恢复良好的患者6例,导致轻度残疾的有9例,导致重度残疾的有14例,出现植物状态的有6例, 死亡病例2例。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的预后要比开颅组患者的预后明显要好很多(P<0.05)。详见表3 。。  表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分析表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人数约占患急性脑血管疾病总人数的20%-30%之间。在所有的临床常见脑血管类疾病中,脑出血是致死率、致残率都非常高的一种脑血管病,约有35% ~50%的该病患者在发病后的30d内就会死亡,仅有20%左右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半年可以实现生活自理的愿望, 给国家、全社会和众多家庭带来了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1]。作为脑出血患者病理和生理变化的一个核心,脑内血肿现象的出现和不断演变可以导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的损害症状。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对血肿现象进行清除不仅可以使血肿的占位效应明显减轻,更能够使局部缺血症状得到显著性的改善,还可以使血肿分解释放所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所导致的间接伤害现象明显减少, 进而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性提高, 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神经内镜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患者脑内的血肿进行清除处理,可以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对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对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2]。  在利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时, 可以仅通过直径为1-1.5cm的常规骨孔、迅速在内镜直视下将深部脑内血肿予以彻底的清除。利用该种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 不需要进行骨瓣, 仅有3-4cm 左右的皮肤切口。进行常规颅骨钻孔结束以后, 利用一次性的透明脑穿刺套管, 利用该常规骨孔向深部脑内血肿进行直接穿刺, 在将穿刺套管拔除内芯并将薄壁透明外套管予以留置, 马上就能够将完全内镜手术操作的微创手术通道予以建立, 采用该种方法给脑组织带来的创伤非常的小而且不需要进行牵拉[3]。紧接着,采用所创造的人工微创手术通道对血肿予以直接清除,不但能够对颅内压予以快速降低同时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改善, 还能够使手术时间得到大幅度的缩短。在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显示,同一些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比较, 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对于一些常规开关颅等操作环节予以了避免,手术时间平均为1.6h左右, 若是手法操作熟练后, 幕上对血肿进行清除会是现在1h内完成的目标, 大大的将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予以缩短。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 若是全麻外科手术的时间多余3个小时, 就会显著增加患者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 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能够对脑出血患者的手术与麻醉时间予以显著降低, 这对使脑出血患者术后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降低具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并且,因为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的特性,而且该方法的皮肤切口较小, 对脑组织也只是有很小的损伤, 手术的失血量也较低[4]。 由于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技术主要具有创伤小、治疗效率高、手术速度速、出血量少、无需对患者脑组织进行牵拉等特点, 使本次研究过程中接受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一研究结果也相关文献所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然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神经内镜图像相对而言缺乏立体感且会伴有一定的鱼眼效应; 除此之外,该项手术治疗技术的操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操作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反复训练,还需要一些特殊专用器械等等。上述不足之处使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到目前还不能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同时, 作为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手术治疗技术, 与传统的脑出血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其病例数的目前还相对较少, 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仍需从出血的部位及类型、出血量等多方面入手与临床常规手术治疗方法、保守药物治疗的结果进行多中心的随机性对比和研究,对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探讨[6]。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主要具有微创、快速、高效、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参考文献:[1] 陈祎招,徐如祥,何雷,等.完全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一种可以通过1cm小骨孔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的手术技术.[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28(11):1168-1171.[2] 翟勇,夏冰.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时机及术式选择[J].医学综述, 2008,14(31):110- 111.[3] Broderick J, Connolly S,Feldm ann E,et al Guidelines for them anagement of spon taneous intracereb ral hemorrhage in adults:2007update:a guideline from the Am- erican Heart A ssociation /Am er-ican Stroke A 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High B lood Pressure ResearchCouncil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 es in Research Interdiscip linary Working Group[J].Stroke,2007,38(16):2001-2023.[4] Teernstra OP, Evers SM, Lodder J, et al Stereotactic treatment of in tracerebral hem atom a by means of aplasminogen act ivator: a mult icenter random ized contro lled trial(SICHPA) [J].Stroke,2008,34(14):968-974. [5] 杨前进,张仁波,胡淑芳,等.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41):435-439.[6] Auer LM, DeinsbergerW, Niederkorn K, et al Endoscopic surgery versusm ed ical treatment for spontaneous in tracerebral hem atom a:a random ized study[J].JNeu rosu rg,2008,70(14):530-53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