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的原因的实证统计分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4 03:03:16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58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和静高级中学高中一年级汉族11个班级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4个班共调查198名学生,获得合格答卷196份,合格应答率98.99%,其中男生126名,女生70名。
  1.2 方法
  (1)采用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中学生在校心理适应能力问卷”。要求学生在统一时间内独立完成,统一收卷统计分析。此问卷共20题,每题有三个答案,即是、无法肯定、不是。
  (2)具体评分办法:单数号题(1、3、5、7……),选项是为~2分,无法确定为0分,不是为2分。双数号题(2、4、6、8……)是为2分,无法确定为0分,不是为 ~2分。最后将各题总分相加得出总分,结果在35~40分之间的同学,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怎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在29~34分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之间,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6~16分之间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极。5分以下的同学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因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2 结果
  调查统计分析(表1)196名新生中,适应能力很强5人,占2.56%;适应能力良好8人,占4.08%;适应能力一般51人,占26.03%;适应能力较差66人,占33.67%,适应能力很差66人,占33.67%,在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这两种程度上男女生差异较大。
  3 分析
  3.1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父母在吃穿用度上面有严重的“比富”、玩乐心理,①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把自己狭隘的想乐观传递给孩子造成他们性格发展的不完全。而又有很多父母在生活上对其娇生惯养,之久而久之使他们在学校也当起了“小公主”“小王子”之类的学生,最后形成自私的性格而造成适应能力的低下。
  同样教养方式的不同也能引起学生在人格形成,情绪控制,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更多方面的不同。②和平民主的家庭所教育出的孩子多拥有温顺豁达等优秀的品质,而粗暴的家庭往往形成孩子别扭逆反等不良的心态。③
  3.2 学校方面
  在中学生的时间安排上,学校生活占了大多数,那么学校生活在影响其心理素质方面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一种,大多数比较和谐,但是也存在少数不和谐的关系处理,比如个别的排挤现象,学习成绩而引发的恶性竞争,班级中“地位高”和“地位低”同学之间的隔阂以及成绩好和成绩差同学之间的互相“看不顺眼”,还有这个时期由于青春期所引起的尴尬的男女生关系,这些都是能够影响中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
  除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学校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人际关系。大部分情况下学校中仍旧是尊师爱生,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也反映老师太过严肃,很难和老师平等的交流。在一些个别现象中,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有偏见或者一直得不到老师的重视,④这些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来说极其有害,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有着影响。
  4 解决对策
  4.1 家庭对策
  在中学阶段,家庭如果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在情感上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⑤那么这无疑能够减少中学生在情绪上的不良反应从而能够让其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好处。同时积极的教养方式也能避免中学生的负面情绪,科学正确的引导能够增加孩子的正面情感,而强暴无知的棍棒教育往往只能让学生偏离正常健康的成长轨道。多给孩子鼓励和赞美这些正面的情感能够对孩子向好方面转变有巨大作用。
  4.2 学校方面
  首先要增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犯原则性错误,对中学生的心理能够给予一定得健康辅导。从教师自身做起,向学生言传身教消除校园歧视,鼓励后进生,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要有一双发现改变的眼光,后进生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鼓励其继续努力向上,而不是冷眼旁观认为其永远成不了气候而一直不给予积极的肯定。
  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方式,成绩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热情,自信,诚实,守信等都应该是评价一个人的参考标准,首先由教师做起,慢慢渗透到学生之间,一点点改变学校的整个风气。那么要做到这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所以为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职业道德问题。
  注释
  ①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② 梁家国,朱玉英,王秀英,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状况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76.
  ③ 姚本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中国软科学,1995.1:105.
  ④ 林正范.高等教育管理新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117.
  ⑤ 王敬群等.初三学生焦虑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0(6):30-3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