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句的空间表征:来自效应的验证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4 03:03:32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42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问题提出
  数字在人们生存和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人们对数字是怎样表征的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们。直到1993年Dehaene及其同事一次偶然的实验,才使得困扰着心理学家的这个问题得以初步解决。在实验中Dehaene等人要求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数字以按键方式进行奇偶分类,结果发现不管数字的奇偶性如何,被试对小数字用左手反应更快,对大数字用右手反应更快,这就是典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ber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effect,即SNARC效应)[1]。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习惯从左向右阅读和写作的被试身上。这一发现说明人们采用空间方式表征数字。具体而言就是人们根据数字大小把数字表征在从左向右的心理数字线上,小数字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大数字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右侧[1-2]。
  SNARC效应的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他们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和数字形式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SNARC效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顽强性,它普遍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数字加工之中,甚至当实验任务与数字大小信息无关时SNARC效应依然会出现[3-8]。比如Kirjakovski等人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把一杯150ml的水平均分配到左侧和右侧的两个空杯子中,结果发现被试高估了右侧水杯中的水量,低估了左侧水杯中的水量。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采用Fischer等人(2003)的目标探测实验范式以空酒杯和装满水的酒杯图像作为内源性注意线索,结果发现空杯引起了视觉注意的向左转移,满杯引起视觉注意的向右转移,出现了注意SNARC效应(attention SNARC effect)[8]。
  但是,随着对SNARC效应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SNARC效应不是数字加工中特有的现象,其也广泛存在于各种非数字符号的有序材料认知加工之中。比如,Gevers等人以月份和星期为实验材料研究发现,被试对每年的前几个月和每星期的前几天用左手反应更快,对每年的后几个月和每星期的后几天用右手反应更快,在月份和星期分类中也出现了SNARC效应[9-10]。更有甚者,Previtali 等人在实验前让被试按顺序学习一些表示物体的单词及其对应的图片(比如苹果、玫瑰)后,要求被试确认随机呈现的单词或图片在中间位置的单词或图片之前还是之后并按键作出反应,结果发现被试对学习序列前面的刺激左手反应更快,对学习序列后面的刺激用右手反应更快,结果依然出现了SNARC效应[11]。
  在非数字符号的有序材料中发现SNARC效应,大大加深了人们对SNARC效应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也使得人们对SNARC效应的起因产生了争议。非数字符号的有序材料只有顺序,没有大小。而数字既有大小又有顺序,那么就有人怀疑SNARC效应是否由材料顺序信息所致。虽然前人采用字母、星期、月份和序列学习材料为实验材料对SNARC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支持了材料顺序信息引起SNARC效应的观点。但是,要得出确切的结论还有待更多的实验验证。
  前人研究非数字符号的有序材料SNARC效应时大多选用字母、星期和月份,或要求被试临时学习一些材料。至今尚无学者以汉语语句这种有序材料对SNARC效应进行研究。故本文选用“北京和东京是中国和日本的首都”这个汉语语句,选取该语句中的“北京”“东京”“中国”和“日本”四个词语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刺激分类范式要求被试快速判断随机呈现的四个词语中的一个词语在谓语“是”之前还是之后。若SNARC效应由材料的顺序信息引起,那么,在本实验中应该出现典型的SNARC效应;若在本实验中未发现SNARC,则可以否定材料顺序信息引起SNARC效应的观点。因为本实验选取的材料为有顺序的汉语语句,且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出现词语在句子中的前后位置,这种任务可以保证材料的顺序信息可以得到有效激活。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选取东北师范大学22名(男6,女16)自愿参加实验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被试。其中最大年龄28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21.95岁,标准差为2.56。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实验结束后给予被试少量报酬。
  2.实验设计
  采用2(反应手:左手、右手)× 2(前后顺序:谓语之前、谓语之后)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3.材料和仪器
  选取“北京”“东京”“中国”和“日本”四个词语作为刺激材料。把这些词语置于150×75像素的白底图片之上,字体为宋体、黑色,大小为72点阵。实验程序用E-prime1.1编制,在联想笔记本电脑上运行。笔记本电脑屏幕大小为14.1英寸,屏幕分辨率为1280×800像素,刷新频率为60HZ。
  4.试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让被试学习“北京和东京是中国和日本的首都”这个语句,直到被试能够一字不差连续背诵三遍为止。正式实验中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500ms,随后注视点消失,并在注视点的位置出现“北京”“东京”“中国”和“日本”四个词语中的一个词语2000ms,词语出现后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呈现的词语在谓语“是”之前还是之后,并左右手按键作出相应的反应。被试反应后呈现空屏1500ms作为缓冲后进入下一试次(实验流程见下图1)。若被试在2s内未按键反应,系统将其记为错误反应并自动进入下一试次。整个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求被试对谓语“是”之前的词语用左手按F键,谓语“是”之后的词语用右手按J键反应;另一部分要求被试对谓语“是”之前的词语用右手按J键,谓语“是”之后的词语用左手按F键反应。两部分的先后顺序在被试间进行平衡。整个实验中每个词语呈现30次,每部分正式实验前均有12次练习试次,整个实验总共144试次,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
  图1.实验流程图
  三、结果分析
  剔除三个标准差之外和2s内未反应的所有数据,剔除数据占总数的1.97%,对所剩数据进一步统计分析。所有被试反应的最高错误率为10%,最低错误率为0,平均错误率为4.68%。进一步对反应时和错误率作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r=-3.04,p>0.05,反应时和错误率负相关不显著,不存在错误率—反应时代偿。故不对错误率进一步统计分析,只对反应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对有效反应时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反应手主效应不显著,F(1,21)=1.75,p>0.05;前后顺序主效应不显著,F(1,21)=0.005,p>0.05;反应手主效应和前后顺序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21)=8.88,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左手对谓语之前的词语反应(503.16ms)比谓语之后的词语反应(542.31ms)快,F(1,21)=5.19,p<0.05;右手对谓语之后的词语反应(495.59ms)比谓语之前的词语反应(535.69ms)快,F(1,21)=11.23,p<0.05。反应手和前后顺序的交互作用图见下页图2。
  四、讨论
  SNARC效应最初在阿拉伯数字的认知加工之中被发现,其实质反映了心理数字线的表征方向与按键的空间排列方向的一致性,常被用来检验数字在心理数字线上的表征方向问题[12]。但是,随着学者们对该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很快发现SNARC效应并非数字符号所特有,其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SNARC效应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数字符号,而是被广泛地用来描述所有的特定符号所引发的方向性空间偏向[13]。前人研究非数字符号的SNARC效应时主要使用英文字母、星期、月份和临时学习的单词序列作为研究材料。尚未有以汉语语句为材料研究SNARC效应的研究。对汉语语句加工中SNARC效应的研究,既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SNARC效应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汉语语句的一般特征。所以,本文采用汉语语句这种新的有序材料,旨在考察人们对汉语语句是否也同其他有序材料一样采用空间表征。
  对实验结果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被试用左手对谓语之前的词语反应更快,用右手对谓语之后的词语反应更快。很显然,在汉语语句的加工中存在经典的SNARC效应。这一结果说明,人们对汉语语句同样采用空间表征。具体来说,人们在表征汉语语句时会把语句中谓语之前的句子成分与左侧空间相联系,把谓语之后的句子成分与右侧空间相联系。Dehaene等人认为SNARC效应的方向与被试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具有一致性。所以,在从左向右的阅读或写作习惯的被试群体的数字分类中往往会发现典型的SNARC效应。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他们阅读和写作都习惯于从左向右。而且汉语语句大多都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本研究在汉语语句加工中出现SNARC效应可能与这一点有密切的关系。
  英文字母等非数字符号的有序材料认知加工中SNARC效应的发现对数字大小信息引起SNARC效应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迫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SNARC效应究竟是由数字大小信息还是顺序信息引起这一问题。本实验中汉语语句不具备大小信息,只含有顺序信息,在汉语语句加工中出现SNARC效应,为材料的顺序信息引起SNARC效应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与其他非符号数字的有序材料一样,汉语语句的认知加工中同样会出现SNARC效应;(2)汉语语句的认知加工中发现SNARC效应,支持了SNARC效应由材料顺序信息引起的观点。
  [1]Dehaene S, Bossini S, Giraux P.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parity and numerical magnitud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3, (3): 371-396.
  [2]张宇, 游旭群. 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 心理学报, 2012, 44(3):285-294.
  [3]吴彦文, 杨龙. 计数单位的空间联合编码效应[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 11(4):440-443.
  [4]胡林成, 熊哲宏. 刺激模拟量的空间表征:面积和亮度的类SNARC效应[J]. 心理科学, 2011, (34): 58-62.
  [5]刘超, 买晓琴, 傅小兰. 不同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J]. 心理学报, 2004, (36): 671-680.
  .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1, 65(2): 84-97.
  . CORTEX, 2008, (44): 454-461.
  [8]Kirjakovski A, Utsuki N. From SNARC to SQUARC: Universal mental quantity L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2012, 4(2):217-227.
  . Cognition, 2003(87):B87-B95.
  . Cortex, 2004(40):171-172.
  [11]Previtali P, De Hevia M D, Girelli L. Placing order in space: The SNARC effect in serial learning[J]. Exp Brain Res,2010(201):599-605.
  [12]高在峰, 水仁德, 陈晶, 等. 负数的空间表征机制[J]. 心理学报, 2009, 41(2):95-10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