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科护理个案,口腔正畸的个人总结实习报告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7 04:06:17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14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口腔正畸中个性化护理的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牙齿健康和美观的要求日益増加,一副健康整齐的牙齿不仅能増加咀嚼功能,而且能提升个人形象,使人充满自信。因此,寻求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不断増多。但口腔正畸治疗时间较长,约需1至2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而正畸患者大多为青少年,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意志和毅力,自控能力差,配合程度差,容易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效果降低。新余新钢中心医院口腔通过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的认知、行为、心理方面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了行为的依从性,顺利地完成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4年9月一2007年5月在本科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300例,男85例,女215例;年龄11~18岁,平均14.6岁;初中文化程度196例,高中文化程度104例。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60例,对照组140例,全部采用固定矫治技术。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宣教;试验组从认知、心理、行为3个方面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

1)认知干预:首先建立干预基础111,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能明显提高护患之间的合作程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有效的沟通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121。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亲切交谈,通过主动、耐心、热情、真诚的关注和交流取得信任与合作。在治疗开始阶段,护士要客观对待家长和孩子对治疗效果的过高期望值,并正确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理想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向患者及家长说明他们良好配合的重要性,否则不仅延长矫治时间,而且降低治疗效果,并易引起其它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锅齿、牙齿松动、坏死等。

2)心理干预: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的心理分型为被动依从型和美容需求型。本组患者中以被动依从型居多,患者自我意识水平低,行为自制能力差,缺乏主动,家庭依赖性强,对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耐受、饮食习惯调整、口腔卫生保持和按约复诊不能很好地遵守。护士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首先注意自身形象的树立,而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贴近患者感情,仔细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陈述,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制定个体化的实施方案。可以通过创造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机会,改变其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培养青少年患者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多鼓励和赞赏,使其能自觉地实施遵医行为,而不产生逆反和敷衍的心理。对配合能力差的患者应对家长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与家长建立亲切的、彼此信任的关系,得到院外的支持和鼓励。

3)行为干预:①调整饮食习惯。不要吃过硬过粘的食物,如排骨、甘蔗、硬糖、坚果、糯米食物等,不要用前牙啃食,如吃水果,可先切成小块再吃,以免损坏托槽、弓丝、带环。②保持口腔卫生。每次进食后及时刷牙或漱口,牙齿各面及托槽四周均要清洁彻底,否则易致牙龈炎、龋齿。推荐使用正畸牙刷,反复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直至患者掌握。③严格遵医嘱复诊。不能自行调节正畸力量,按要求坚持戴用牵引圈和口外牵引装置,如出现严重疼痛、牙齿松动、带环托槽脱落及矫治器损坏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并带回脱落的装置。

1.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正畸治疗过程中,托槽脱落影响疗程及疗效,而患者的合作程度则又为引起托槽脱落的原因之一131。因此,2组患者以治疗中托槽脱落例数进行对比,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化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行为依从性和主动配合能力。和常规的口腔健康教育相比,本科护理人员重视根据患者的心理类型和认知水平,从认知、心理、行为方面采取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注重患者认知能力的实质转化,促使患者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増强患者完成治疗的信心和勇气,配合医生顺利地完成了治疗,取得了医患双方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群,俞星(新余新钢中心医院口腔科,江西新余338001)

第2篇:口腔正畸中心理护理的干预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医学模式的转化同样影响着正畸治疗的过程。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疗前常心存恐惧,而在治疗期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发音障碍、口腔内异物感、咀嚼困难和口腔卫生不易清洁。这些都可以引起患者心理变化,而患者的心理变化影响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有的患者甚至中途终止治疗。本研究拟探讨在正畸治疗的各阶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和治疗依从性的影理响。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从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我院口腔科寻求正畸治疗的初诊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10.6?34.9岁,平均(17.5±8.6)岁。病例纳入标准:无智力异常,无语言表达障碍,经过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外伤、肿瘤、唇腭裂等继发的口腔畸形;排除精神疾病和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0.3?34.7岁,平均(17.2±8.5)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13例。实验组男8例,女22例,年龄10.8~35.0岁,平均(17.7±8.7)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在正畸治疗的不同阶段,除了常规正畸护理外还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千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正畸护理,不给予心理千预。最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心理评估通过询问、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具体如下。

1.2.1矫治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正畸治疗的常识;对患者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和向患者告知,如需要拔牙矫治等。

1.2.2矫治过程中每次复诊操作前的心理护理在每次复诊操作前,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术中的各个步骤和环节,观察患者的情绪,和患者沟通,解除其害怕和不耐烦情绪。条件好的医院可以在正畸科内安装电视,播放轻松的音乐画面,使患者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减轻其紧张情绪。

1.2.3矫治过程中每次复诊操作后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给予心理疏导,减轻患者怕托槽、牵引橡皮筋等影响美观,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张口说话的压力,让患者克服自己的心理负担,勇敢地面对社会,多与人交流。指导患者带"牙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要注意口腔卫生;(2)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3)如发现有口腔黏膜溃疡或其他不适感,应与医生联系、沟通;(4)克服进食时怕托槽脱落的心理障碍;(5)按时复诊等。

1.3观察指标通过询问、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对正畸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认知程度、与医师配合情况和对正畸治疗结果的期望值3方面进行评价比较。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本组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正畸治疗认识程度比较实验组在服从医师安排、认识到治疗会很痛苦、认为治疗会影响饮食方面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配合情况分为积极主动型、客观被动型、厌倦抵触型,实验组分别为23例(76.7%)、6例(20.0%)、1例(3.3%);对照组分别为13例(43.30%)、5例(50.0%)、例(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对正畸治疗结果的期望比较治疗结果的期望分为满怀信心型、心存顾虑型和顺其自然型,实验组分别为24例(80.0%)、2例(6.7%)、4例(13.3%);对照组分别为14例(46.7%)、11例(36.7%)、5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口腔疾病的产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口腔正畸学作为口腔医学的分支学科,与心理学的关系尤为紧密。正畸治疗中佩戴矫正器的时间较长,这期间伴随着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会因为戴矫正器后出现不适和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在矫治未完成时要求提前摘除矫正装置等。患者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矫正治疗效果,所以将心理千预治疗应用于正畸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矫正治疗效果。

患者是身心统一的整体。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心理活动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千预。牙科焦虑症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焦虑情绪的出现是心理变化的最初表现,它是对外部事物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它涉及轻重不等但性质相同因而相互过渡的一系列情绪,最轻的是不安与担心,其次是心里害怕和惊慌,最重的是恐怖。因此,我们需了解正畸治疗不同阶段患者可能的焦虑不安情况。

矫治前由于患者对正畸治疗的不了解,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矫治过程中每次复诊操作前,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复诊过程中会带来疼痛而焦虑不安。而矫治过程中每次复诊操作后患者可能会担心托槽、牵引橡皮筋、一些弯制的曲等影响美观而心理负担过大,或进食时怕托槽脱落而拒绝正常饮食等。因此我们矫正前与患者或患者家长矫治前进行充分沟通,让患者了解正畸治疗的基本过程及一些注意事项,解除他们的顾虑,恢复其良好的心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在矫治过程中每次复诊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术中的各个步骤和环节,解除其害怕和不耐烦情绪;矫治过程中每次复诊操作后,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向患者说明,这是治疗需要,要从整体角度来考虑美观要求,要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勇敢地面对社会,多与人交流。并将治疗的预期效果和患者不配合治疗(像不挂牵引橡皮筋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告知患者,尽量取得患者的理解,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本研究发现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千预,患者对正畸正畸治疗的认知程度、与医师配合程度和对正畸治疗结果的理性期望值均有了显着提高。这些说明,在正畸治疗中,心理护理千预起重要作用。了解正畸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活动,并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心理护理千预,有利于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减轻患者的焦虑、压力和恐惧感,创造利于正畸治疗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提高患者正畸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正畸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胡岚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