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结节与弥漫性肝癌的区别,原发性结节性肝癌严重吗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7 00:00:23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46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肝癌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最近几年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而早期阶段的肝癌临床并无明显不良症状,因而一般来院确诊患者常常处于中晚期阶段: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和多发结节型转移肝癌[1]。上述两种肝癌临床表现特点并无明显差异,其CT扫描结果也很容易出现混淆或误诊[2],为分析两者之间CT表现的差异性和各自具备的特异性,以便于临床区分,选取最近几年在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26例和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进行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弥漫结节性肝癌患者26例和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选取对象病症确诊标准均符合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诊断标准[3]。44例患者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44.3±3.1)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如下:脸色蜡黄、精神疲乏、乏力、异常消瘦、肝区部位感受到明显胀痛,均表现出轻重程度不一的黄疸。实验室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出现肝功能衰退或缺失,其中16例AFP异常升高,其余病例患者AFP均表现正常。   1.2 方法   1.2.1 检查仪器 本文所有选取对象均使用SCT-4800全身CT机扫描仪(日本岛津生产)进行检查,层厚、层距均为10 mm,对肝脏重点病灶部位采取加扫5 mm层厚。   1.2.2 检查 所有患者在接受扫描前6 h,做好相关准备,均叮嘱多饮水,充盈胃肠道;44例肝癌患者均性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增强扫描主要包含静脉期、动脉期及平衡期;对于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其扫描范围主要为膈顶至髂前上棘前缘连,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扫描范围主要为膈顶至肝脏下缘,行增强扫描时,采取静脉团注法,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由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3569),使用量在100~150 ml,注射速率为3.0 ml/s,分别于注射碘海醇造影剂后25、75、12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增强扫描;所有选取对象均进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后或临床随访观察后证实。   2 结果   2.1 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CT表现特点   通过对26例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CT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1)肝脏各叶体积异常,明显不成比例;(2)平扫时,可发现肝脏各叶密度明显分配不均匀,呈现为等密度或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且周边边界较为模糊、不清晰,其中有16例患者出现腹膜后结节异常增大;(3)增强扫描后,可发现呈现为等密度或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状无强化或强化,周边边界仍旧较为模糊,但较平扫时明显清晰,其中21例患者出现门静脉主枝及分枝充盈缺损,另外11例腹腔积液,且增大腹膜后淋巴结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2.2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CT表现特点   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经CT扫描,其表现特点主要如下:(1)平扫时,可观察到肝脏内部病灶呈现为多发性、大小不一水样密度、等样密度、混杂密度样结节影,且结节周边界限较为模糊,水样密度病灶发现明显改变,从外向内逐渐降低;(2)增强扫描后,病灶密度改变的规律如下,低密度或水样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均未表现出明显强化迹象,但边缘薄层环状却发生明显强化,最外层肝实质密度明显高于无强化密度,即呈现为“牛眼征”,而该类患者共14例,其中3例患者病灶密度并未出现明显改变,2例患者可观察到门静脉内充盈缺损;18例患者中,16例患者均发现且找到原发肿瘤,另外2例患者未发现原发肿瘤;原发肿瘤患者中,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腺癌、乳腺癌、肺癌、肠平滑肌肉瘤、胰腺囊腺癌患者人数依次为4、3、2、2、2、3、1和1例。所有选取对象病症均经过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后证实。   3 讨论   3.1 CT扫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CT扫描对其病症的鉴别、诊断、分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其CT表现极为明显,其扫描能清晰地将肝癌的类型、病灶大小及数目、肿瘤所在部位以及是否累及或侵润周边器官等情况呈现出来,这对于临床上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治疗,延缓病况的发展,提升患者的生存期有积极意义[4]。一般来说,肝癌患者CT平扫表现典型特点主要如下:(1)肝右叶部位常是肿块、肝实质内软组织肿块的集中部位[5];(2)多数病灶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多数患者伴随腹膜后门静脉、上腔等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6]。另外,CT加强期扫描后表现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异性,其不仅能充分显示病灶情况,同时还能呈现肿块血供情况[7]。Ahn等[8]研究显示动脉期扫描可以发现中肿块呈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而门静脉可发现肿块的强化程度快速下降,而在平衡期可发现肿块强度再次下降,且呈现相对低密度,和呈高程度强化的肝实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加利于病灶部位的显示,这对于提升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原发性弥漫性结节型肝癌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   对于原发性弥漫性结节型干肝癌患者,其临床病理特点主要为小结节广泛分布于肝内,且结节大小及分布规律较为均匀,一般不存在巨快结节,直径常位于10 mm内[9];因而在行CT平扫时其主要表现为肝脏密度分布不均,且分布均匀的小结节边缘不清晰、模糊,主要呈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另外还可以发现严重程度不一的肝硬化[10],另外还可以清晰观察到门静脉癌栓形成,本文26例患者中,其中21例患者均为肝内门静脉癌栓,占80.77%,其中4例合并肝外门静脉癌栓,由此可知,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其发生门静脉癌栓的可能性非常高,而这一研究结果也基本与郭明智[11]报道保持一致。   3.3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   多发结节型转移转移肝癌有着较为独特的病理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使得其CT扫描表现具备较为明显的特异性。人体任何一部位在遭遇病变后,其所生长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门静脉、肝动脉及淋巴途径向肝脏等器官进行转移,因此其CT表现较为特殊[12]。如消化系统癌变后,生长的恶性肿瘤会通过门静脉途径转移到肝脏,而转移性肝癌的数目、肿瘤大小、形态等存在多变性,如单个病灶、多个结节病灶等[13]。本文中选取18例患者均为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经CT扫描后,其表现特点主要为:平扫时,可以发现肝内多个低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样,为多发性、大小不一水样密度、等样密度、混杂密度样结节,且结节周边界限较为模糊,其密度改变可观察到病灶最外层明显呈现略低密度,而中间薄层呈现为等密度,内层为等样密度、混杂密度样结节影;在增强扫描后,可以发现肝实质密度明显高于最外层低密度,且最外层并未得到明显强化,但边缘薄层却呈环状强化,也就是临床所说的“牛眼征”,18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为“牛眼征”,占77.78%,这说明该征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肝脏转移肿瘤对周边肝脏组织的压迫、侵润以及形成的水肿有关,也可能因为肿瘤坏死产生。   3.4 肝癌的其他诊断方式   肝癌的临床鉴别及诊断,并非仅仅CT扫描一种,如超声、MRI等检查方式都能对肝癌的临床鉴别和诊断提供高价值的参考资料。独建库等[14]研究显示,采取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对肝癌患者进行检查,其扫描结果同样具备一定的特异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和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CT表现均具备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通过联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测结果,有利于病症的鉴别和确诊。   参考文献   [1]毛金忠.肝细胞肝癌CT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7(36):7964-7965.   [2]邢育红.肝癌的CT诊断特点与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8(5):821-8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0(10):929-946.   [4]侯波.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9(8):906-908.   [5]董景辉,王华明,张军华,等.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CT诊断及介入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10,10(1):103-105.   [6]樊辛建,谭帮英.原发性肝癌23例的CT诊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147.   [7]张志宏,孙志强,齐文玉.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河南医学研究,2010,1(2):205-208.   .European Radiology,2010,10(202):324-325.   [9]金瑞军,陈祖华,陈瑶,等.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CT征象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68(6):962-964.   [10]徐大伟,卢武胜,金文辉,等.原发性肝癌CT动脉期强化程度与TOCE的碘化油沉积相关性[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3(2):91-93,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