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以体现以人为本吗,中医以实践为安身立命之本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6 18:23:06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27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医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基础,是现存最早的既有基础理论又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著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也是古代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构与功能一体,能量与质量一体,即“形神一体”。

wWw.ZhaoSheng.Net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当今社会处处提倡“以人为本”,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在它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整个医学体系中处处可见。

  1生命观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怎样产生的呢?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不是女蜗造的,而是天地之气所产生的。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也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其中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上。所谓“天人相应”是说人体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是一个与外部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这种对应体现在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1.1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 人类在自然界生存,自然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五味人于脏腑,达于肌表,使脏腑的功能协调,气血旺盛,功能活动就能产生,人类也就得以生存。

1.2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然规律常被表述为天道。“天道者,五行阴阳而已”。《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巳也”,阴阳五行是宇宙事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人与天道统一的基础。《黄帝内经》通过“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也反映出“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思想。

  1.3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是指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也是“天人相应”的体现。《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养生则谓:“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人能“法天则地,随应而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天、地、人三大类别的事物当中,以人的地位最为重要。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且还能够抵御社会环境的各种不良刺激和影响,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2健康观中的体现

  2.1中医学以整体和谐观关照健康,以平衡与否辨识健康与疾病,也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依赖性,要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应顺四时和情志。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中医学所倡导的“养心凝神”说,就是要使人保持排除一切杂念的心理状态,进而调摄精神,保证身体健康。纵观古今中外,凡健康长寿者无不与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性格、品行密切相关。

  2.2中医养生也始终强调要顺应自然,因为人产生于自然,与自然在构成上具有同源性,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只有适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无违天时,才能健康无病。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其中也体现了“中和”思想,中即平衡状态,不偏不倚,行为适度;和,指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中医学认为平衡是生命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如果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太过或不及,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医德观中的体现

  中医学以治病救人为医生的道德底线,医乃仁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者爱人”已成为超越时空的道德评判标准,它规范着中医学的伦理道德观,强调“以人为本”。

  3.1以生命为本 《黄帝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向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像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绝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中医研究的对象不仅包含了病人,也包括了医者自身。病人是本,医者是标,中医的一系列诊查手段都包含着医者个人的因素在内。中医学所对待的患者不是单独的、个体的人,而是与自然、社会、他人构成一个整体的人。

  3.2病为本,工为标 第一医生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黄帝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样的医者,《黄帝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黄帝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黄帝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

  3.3医生的职业品格 第一,接诊疗病有方。《黄帝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黄帝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黄帝内经》还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总之医者要用心治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看病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者之举要望之俨然,宽裕汪汪”,“言无轻吐,目无乱视,忌心勿起,贪念无生”。对患者不是看作病材,而是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与自己平等的人,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体贴和照顾。

  4医学模式中的体现

  一直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黄帝内经》所奠定的医学理论,而对于它所创立的人类生命科学中极其完善的医学模式则甚少论及。然而人类医学的思维模式、发展模式,其实早已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而且中华民族沿用了几千年。《黄帝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认识人体的整体性,因而使中医理论体系具有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典型特征。这与现今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吻合。既把人看作自然人,又把人看作社会人;既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看作是一种生物学状态的变化,更看作是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性的变化。

  4.1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强调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

  4.2因人制宜 这是《黄帝内经》倡导的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法则之一,其中对个体差异研究涉及解剖差异、体质差异、个体耐药性差异、心理差异、社会生活方式差异等诸多方面,是世界医学史中研究个体差异一般规律最早的文献之一。《黄帝内经》提倡在辩证施治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外在环境与人体内在整体的关系,并做出恰当的分析。《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一曰知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素问·五脏别论》中所言:“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也强调医生在诊疗之时应注意把握病者的心理活动。

  5结语

  综上可知,中医学理论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下,建立起以脏腑经络及精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和其他传统医学比较独具特色,这也是中医学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回归自然,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强烈呼声。这种呼声肯定不是要回归到原始时代,而是一种亲和自然、保护环境的努力。在当今时代,国际社会回归自然的医学潮流影响下,中医学的主体思维事实上已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认可,中医学也愈发显示出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杨霞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大同 03700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