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7:46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2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目的:探讨山西省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临终关怀态度调查量表对2019年7月—2019年9月山西省11个地区11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山西省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98.66±7.87)分,均分为(3.29±0.2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龄、有无职务和对安宁疗护实践指南的了解情况对临终关怀态度评分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西省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待临终关怀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受工龄、有无职务及对安宁疗护实践指南的了解情况影响。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影响因素;护理

  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专业的全面性支持和照料,其目的是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使其能够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1]。临终关怀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尚未普遍开展。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进入临终状态的病人数量不断增加与临终关怀普及不足之间的矛盾[2-3]。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的重视,发现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有着长期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由于受传统死亡观念的束缚和缺乏规范的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知识的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死亡及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态度水平均较差[4],而基层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临终关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开展[5]。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山西省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9月山西省11个地区11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基层医疗机构在编工作人员;②工作1年及以上;③取得执业资格证书;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调查。排除标准:①调查期间休假;②近1年来休假时间≥3个月;③有严重的躯体或精神疾病。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员在接受统一培训后,采取现场调查的方式,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问卷填写注意事项,由其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45份,回收有效问卷9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1.2.2调查工具1.2.2.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宗教信仰等。1.2.2.2临终关怀态度调查量表(FATCOD-B)由美国护理博士Frommelt[6]研制修订,杨红等[7]进行跨文化调适。该量表共30个条目,其中条目3、条目5、条目6、条目7、条目8、条目9、条目11、条目13、条目14、条目15、条目17、条目19、条目26、条目28、条目29为反向计分,其余为正向计分。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正向条目按1~5分计分,反向条目按5~1分计分,总分3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临终关怀态度越积极。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05,折半信度为0.697。1.2.3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采用Excel2019进行录入,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行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

  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年龄18~54(26.64±4.93)岁,工龄1~32(4.45±4.93)年。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态度

  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总得分为77~138(98.66±7.87)分,均分为(3.29±0.26)分。30个条目中得分前5位条目见表2,得分后5位条目见表3.2.3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评分单因素分析(见表4)2.4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多因素分析以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5。选择逐步回归法,纳入和排除标准为0.05和0.10。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3讨论

  3.1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山西省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77~138(98.66±7.87)分,按百分制为评价标准,接近70分(即105分),表明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较积极,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本研究中得分排序前5位的条目了解到基层医护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临终关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肯定临终关怀的价值,赞同临终关怀的理念。而排序后5位的条目表明基层医护人员在面对临终病人时比较被动,无法有效应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回避与临终病人讨论死亡等相关问题,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8-9]一致。可能与大多数基层医护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培训,缺乏与临终病人和家属沟通的知识与技巧有关[10]。有研究表明,通过临终关怀教育可提高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心[11]。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加强在职人员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培训,使医护人员树立积极正向的临终关怀态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临终关怀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开展。

  3.2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

  3.2.1年龄、工龄和职称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工龄和职称与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评分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工龄的增加、职称的提高,其临终关怀态度评分逐渐减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12-13]不一致。可能与年龄较小的基层医护人员,受我国传统死亡观念的影响较浅,加之近年来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在医学院校逐渐得到重视,年轻医护人员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已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知识和技能,故临终关怀态度更积极。而工龄较短、职称较低的医护人员面对死亡的经历少,对死亡没有抵触情绪。因此,较其他医护人员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信息[14];同时工龄较长、职称较高者,在过去的学历教育中缺乏临终关怀知识,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加之学习新理论、新观念不够积极,导致对临终照护工作信心不足[15]。宁晓红等[16]研究也发现,高年资内科医师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临终关怀理念是不足的,面对终末期病人及家属感到“无力”“纠结”和“困惑”,还有“焦虑、恐惧、想逃避”等大量负面的情绪。因此,并非年资越高临终关怀态度就越积极。此外,本研究对象中年龄小、工龄短、职称低者居多,其中35岁及以下者占92.24%,高级职称者仅有4人(0.44%),可能也是导致本研究中年龄、工龄和职称与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评分呈负相关的原因之一。这主要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特点相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2015年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呈现逐年持续增长趋势,医疗队伍迅速扩大,致使年龄小、工龄短、职称低者在基层医务人员队伍中占据了较大比重[17]。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特征医护人员开展有差异化的临终关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及态度,增加临终关怀的启动和实施,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3.2.2职务本研究结果显示,职务是影响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职务者较有职务者临终关怀态度更为积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由于有职务者多为高年资的医护人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能够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更能深刻体会到临终病人的痛苦,但已有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足以应对临终病人复杂的需求[18]。因此,临终关怀态度不够积极。同时,我国医疗单位实行“上级负责制”,致使有职务者产生了较大压力,身体及心理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对临终事件重视不够,对临终关怀缺乏关注。此外,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的机会少,普遍缺乏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学习。因此,并非有职务者临终关怀态度就越积极[19]。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辖区居民第一医疗责任者,承担着辖区大部分临终病人的临终关怀服务,加强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的知识掌握度及态度尤为重要[20]。因此,有职务者应以身作则,积极改善自身的临终关怀态度,从而调动和激发广大医护人员提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认知,以保障基层医疗机构临终关怀质量。3.2.3对安宁疗护实践指南的了解状况本研究结果发现,是否了解安宁疗护实践指南是影响基层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重要因素,了解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者临终关怀态度得分高于不了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段红英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知晓并了解指南的医护人员学习主动性强,临终关怀的知识面广,临终关怀理念较先进。因而,临终关怀态度更积极。王莉等[22]研究认为,基层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学历水平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致使临终关怀知识来源狭窄,临终关怀态度得分较低。本研究也证实基层医护人员对指南了解者仅有72名(7.98%)。知信行理论指出知识是信念、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基础,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知识有助于转变其临终关怀态度,继而改善其今后工作中的行为[23]。所以,基层医疗机构应从医护人员入职便开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临终关怀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临终关怀信念,形成积极的临终关怀态度。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方便抽样法,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同时,纳入的因素相对比较粗糙,如“基层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指南的了解情况”,仅简单设置了“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3个层次的选项,只是要求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实践指南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接下来研究组将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优化、细化纳入因素,针对多地区基层医护人员,分别从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更深层次地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待临终关怀、死亡和照顾临终病人的态度,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培训奠定基础。

  作者:郭小燕 赵文婷 李莺婷 刘欣 单位:长治医学院护理学系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