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3:09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11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了丰富的育人思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强化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路径包括:高校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开设非遗课程、加强社会实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路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东方大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沉淀和积累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上面深深烙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印记,蕴含了丰富的育人思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和汲取“新鲜”的力量,有益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1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1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思想的“总开关”,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普遍富有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1]。可见,理想信念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5G时代已经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各种思潮、文化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模糊、飘忽不定,出现消极、颓废、腐朽等思想认识,有的甚至成为一小撮“废青”的一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育人文化有血有肉,大学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调查、保护及传承等将会有意无意地培养他们刻苦努力、积极上进、百折不挠、诚信友爱等可贵品质,激励和指引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并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努力拼搏。如十堰市竹山县堵河剪纸作品中的内容繁多,有普通老百姓挑水、下地收割、丰收、送粮,有兴修水利工程,有欢乐喜庆节日,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位当地的老奶奶说:“不要小看这些剪纸,里面的世界可大着哩。”一个“大”字道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小纸片里有大千世界。

  1.2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们常说“思想境界决定人生格局”。简单来说,思想境界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越高,他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也就越高,对于自身的发展就越有益。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快速发展,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感受先辈们的人生阅历,积淀自己的人生感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进而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崇德修身是其为人处世的基础,当肩负历史使命,心怀天下,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但由于其自身自律不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会出现“道德错位、荣辱不分、善恶不辨、是非混淆、美丑混淆、不讲诚信、见利忘义、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奢侈浪费等问题”[2],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提升会产生消极作用。大学生在老师、同学、亲友、社会等外在因素的正面影响之外,还要加强自律,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3]从他律走向自律才是其健康成长发展的正确指向。

  1.3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大学生以“非遗实践调研团”的形式走进村落,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还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大学校园,与课程思政、美术专业、公选课、社团组织、公共展览及表演等有机结合,有效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大学校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充分利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运用非遗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影响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使其更加坚定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显而易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育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青年大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1.4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犹如无边的浩瀚海洋。非遗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文化修养就是人们对于文化进行了解、掌握、分析、研究,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修养既要有“修”也要有“养”,二者不可偏废。不能只做书呆子,亦不能做臆想的狂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想成长成才,就要通过多方面的文化来涵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大学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调查、研究以及传承与保护,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不断反思,审视自己,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武当山位于湖北十堰境内,以武当山为依托,从战国时期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以“宏伟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太极武术、神奇的道医道药、独特的道教音乐、传统的道教法事、深奥的道教哲理”[5]为特色的武当文化,成为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圣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融入武当武术、太极,还是将武当道乐融入音乐教育教学,都体现了武当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作用。武当文化在促进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可见国家对于美育教育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美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囊括了样式众多且风格迥异的审美内容、元素,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武当山的民间木版年画、武当山壁画、武当山石碑石刻、武当山道教塑像、十堰竹山县堵河剪纸、丹66江官山镇吕家河民歌、十堰郧阳凤凰灯舞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通过近距离实践调研、实际操作等,可大大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凤凰灯舞的制作为例,通过了解凤凰灯舞的历史发展、凤凰各个部位的制作等,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美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陶冶情操。

  1.6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关系呢?从文化传承方面而言,非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因为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非遗文化中好的、积极的、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展着非遗文化。从内容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24字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非遗文化中就蕴含了相关的内容、故事等,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已。高校大学生了解、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生动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加具体、形象,“有血有肉”,青年大学生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高校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都知道大学有四大主要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其中蕴含了丰富而深邃的育人思想和智慧。高校应当从其四大职能出发,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者、继承者,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职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地方“非遗”作为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育人方法和措施的丰富和完善,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高校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独善其身”的,而是跟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紧密相连的。高校要主动承担社会服务的职能,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其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高校要积极主动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服务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为促进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2.2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人类文化、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随之加快,由于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等都在加速消解“非遗”对人类精神及情感的影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自然传承发生了断层。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其中文化育人是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他们有义务担负起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责任。另外,地方高校在该区域内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加之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高校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育人思想开展育人活动,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非遗”实地考察了解、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感受“非遗”所蕴含的魅力之所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主动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职责,这也是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措施,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路径。

  2.3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地方高等院校,相对于其所在区域,具有较为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设置有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发挥专业科学研究的特长,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相关联合研究、保护、传承的运行机制及相关制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与地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作,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任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都可以成为美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将美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社团活动、寝室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等之中。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的优势,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机构、相关文化机构建立平台,共同申报“非遗”研究项目,共同开发研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将研究成果与学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4开设非遗课程,开发校本教材,让非遗文化进课堂、进心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路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非遗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当太极、剪纸展览走进大学校园,或者将武当太极与拉丁舞结合起来,既传承了非遗文化,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非遗文化,与其他非遗研究机构及非遗传承人编制相关的非遗教材,开设非遗课程,不管是公选课还是其他课程,不管是校园文化还是社团活动,最终让非遗文化进课堂、进心灵,用非遗文化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2.5加强高校社会实践,促进“非遗”实践育人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实践育人”就是其中的“一大体系”。可见,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鲜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挖掘与自身建设发展需要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设置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教师也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调研活动,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长期“蹲点”研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逐步形成“非遗”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申报科学研究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得到了实践锻炼,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之,非物质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价值,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把非物质文化引入大学校园,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良驯.论青年理想信念的含义、内容和功能[J].青年研究,2020(3):5-13.

  [2]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11-16.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0-05-31].

  [4]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5]《中国道教》编辑部.武当山的道教文化[J].中国道教,2017(3):79.

  [6]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A/OL].(2019-04-02)[2020-06-02].

  作者:王思源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