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3:08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28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重要的文化积淀。当前,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紧跟时代和教学创新发展,教学的理念以及手段都体现着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文明理念。但是,本科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却缺乏必要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施环境,导致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缺乏一定的推动力。本文通过探析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当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寻求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有效策略。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地提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以及在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文化智慧结晶。党在中国人民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意义的优秀中华文化以及精神价值,这些价值历久弥新,在时代前进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精神建设作用。高校作为基本的人才建设基地,应该加强贯彻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本科院校的传统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文化素质的高质量本科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有效地借助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开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将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继续传承和弘扬起来。结合现代化的教育建设可以有效地拓展传统文化的深度以及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必要的实施环境。以本科人才培育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充分地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境界,以精神文化滋养高校学生的心灵。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一些德育价值,比如仁义、孝顺、尊老爱亲等优秀的品质,与当下高校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目标不谋而合。

  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开展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就是构建完善的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从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深度,其次,在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其重要价值。目前,高校在传统文化方面没有建设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传统哲学、传统艺术、传统自然科学等等,课程的设置没有展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学科性。只是开展了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些课程在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方面没有一定的深度,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不够深入。因此学生只能浅显地学习一些传统语文学科知识,无法全面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网络环境的冲击

  如今网络发达,高校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丰富的网络信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引导,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进而造成不良的影响。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想对于大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冲击力,在网络环境渗透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不足,认为传统文化都是一些封建、陈旧的思想,没有树立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意识。在西方价值的渗透下,传统文化在本科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发展缺乏创新意识

  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特征。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比较强烈,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开展传统文化需要结合他们的喜好、兴趣,组织相应的活动。目前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集中在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中,在理工科方面缺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意识,导致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中发展失衡。

  在本科院校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本科院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在本科院校的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中,课程建设是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内容,缺乏课程作为载体实施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的实施就难以有效地在高校中开展。首先,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加强传统文化与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合构建,在学科教育中不断地注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价值,优化高校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使其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结合人本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构建多渠道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结合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型进行学习,体现对高校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减少对传统文化教学体制的强制性约束,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避免学生因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强制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失去动机。促进学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入,需要教师在课程结构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比如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增设传统艺术学习课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艺术审美保留下来的价值。

  (二)结合网络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意义,网络环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非常强大,运用必要的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够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载体,结合学生对于环境的敏感度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建设和宣传,有效地培育高校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网络环境能够为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个提供充足的资源参考价值。教师可以上网搜索很多传统文化的资料,包括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等等,运用这些材料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下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不断地拓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的背景,构建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的网络教学课程以及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传统文化慕课,让学生能够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下,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内容。网络课程可以容纳的学习群体多样,便于学生选课,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和便捷,对于创新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构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心。

  (三)创建浓厚的校园氛围,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的创造,使得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地走入高校学生的视野,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课程知识。只有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得以弘扬。高校要在校园内的环境中创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包括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在校园内定期组织学生绘制传统文化的宣传背景和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和布置一些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物品,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良好情绪体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环境。高校还可以开发一些校园内的红色资源文化,构建高校的红色资源文化实践基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可程度和归属感。高校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借助学生组织,将传统文化建设的任务分配到各个组织单位中。比如,让各大社团和学校组织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内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大组织的影响力,使得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力量大力宣传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微博、微信、百度贴吧多种交流平台发布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可以发布一些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和视频,使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地融入到现代文化建设的进程当中,鼓励学生多参与评论,提高社群平台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度。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实践的训练强度,配合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注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贯穿到学校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比如,在设计学校校训、校徽以及校歌的时候,引入传统文化的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将其注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当中。举例来说,一些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采用了“以人为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理念,体现了学校制度和文化当中的传统德育价值,为学生构建了隐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力。除此之外,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最好从长期的目标以及发展来规划,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变得更加常规化。比如,每个学期举办3—5次的传统音乐、传统艺术展览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开展传统文化与学科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组织探究活动,比如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一些文化考古、史料挖掘活动去学习历史学科当中的传统文化。总而言之,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高校人才培育具有重要价值,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校园氛围以及实践活动方面不断地加强创新的力度,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助推高校文化建设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12):44-45.

  [2]经宽蓉.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1):33-36.

  [3]陆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与路径建构[J].江苏高教,2015(01):121-123.

  作者:王虹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