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杨树达个人简介(国学导师杨文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02:52:52 归属于思想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65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国学大师杨树达

《高等国文法》是《马氏文通》之后最重要论文联盟http://的古汉语语法著作,在汉语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一经出版,即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战前,它已经列入商务印书馆最权威的《大学丛书》;同时,欧、美、日、苏的一些大学及汉学家,大都选用它作教材或参考书。时至今日,我国中学、大学所使用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语法体系仍与《高等国文法》的语法体系相差无几;有的相异之处,还以后者稍胜一筹。如“暂拟系统”有“量词”而《高等国文法》没有;我们知道,后者虽然是一个泛时的体系,但例句多采自先秦两汉,也即是上古的典籍,而上古汉语恰恰是只有单位名词而没有量词的。因此,在这一点上,《高等国文法》是胜过“暂拟系统”的。语言是一个严整的系统,大系统下还有中系统、小系统。《高等国文法》从语音上探究了古汉语第一、第二人称的系统。例如,在《自称人称代名词之音系》一节中指出吾、我、卬都是疑母字,台、余、予都是喻母字,朕、身等都是端母定母字等,这是非常科学的。又,目前中学文言教学中作为重点、难点的文言虚词系统,基本上还是沿袭《高等国文法》的体系;目前中学生都基本掌握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即“致动”)、“意动”用法,也是沿袭《高等国文法》的说法而一成不变的。
  《中国修辞学》是我国修辞学两大流派之一民族形式派的代表作。遇夫先生将修辞与校勘加以区分,使之各成专门之学,同时归纳总结古人修辞的规律,是为“科学性”。发前人所未发,指出古汉语中的若干特殊修辞现象,并将之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是为“创造性”。从古籍中辑录大量修辞事例,分类编排,让事实说话,而不言自明,关键处加以简明扼要的按语以画龙点睛,所谓“以少许胜许多”,是为启发性。秦旭卿先生指出:一是由先生的前期著作《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到这部《中国修辞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的一大飞跃;二是《中国修辞学》第一次把修辞和语言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了;三是《中国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周秉钧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作了更为凝练的总结:“杨氏博览群书,从我国古籍中收集了非常丰富的修辞材料,加以分类排比,揭示出我国古代修辞的真实面貌。汉语修辞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里可以说基本概括了。杨氏是全面地占有了我国古代修辞材料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开路人。《中国修辞学》这本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修辞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在我国修辞研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在《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一书的基础上增删和改写而成,“续补”是《中国修辞学》的资料长篇。遇夫先生十分重视“彰显华夏历古以来”语法和修辞的民族特色,反对所谓“修辞之术与欧洲为一源”,“中国不能独有”的错误说法,指出这种谬见只会导致“贬己媚人”、“一一袭之”的恶果。《中国修辞学》第一次把修辞和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结合在一起,在方法上综合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这在汉语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修辞学》问世,使古汉语修辞学摆脱了作为经学的附庸,使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传统的中国语文学向现代科学语言学飞跃的标志”,“是杨氏的创造性学术成果”。郭绍虞称杨著在内容上和方法上,可说为中国修辞学“辟一新途径,树一新楷模”,全书十八章、十七万余字,1933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54年由科学出版社增订出版。
  五、文字、训诂学著作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是遇夫先生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代表作,1936年底出版,奠定了他作为当时“文字训诂之学第一人”(陈寅恪语)的崇高地位。
  《积微居小学述林》是《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的姊妹篇,1954年出版,因为后出,考据更为炉火纯青。上述两书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国内外影响深远。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是论文集,文字训诂学名著。1931年至1936年冬,先生“乃专力于文字之学”,完成了“说字”、“音韵方言文法”、“经史金石考证”等论文一百零六篇,五卷,共十六点四万字,书名《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1937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乍出”,师生同行赞为“创获”。著名语言学家余嘉锡说:杨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于《说文》讽籀极熟,于群经讲贯极精”、“上溯钟鼎甲骨之文以识其字,旁通百家诸子之书以证其义。穷源竞委,枝叶扶疏”,为近代文字训诂之宏著。张尔田称:“《论丛》内容精墒”,“自开户牖”,有“创通之美”,“不堕乾嘉大儒之

法”。该书乃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学术精品之一,收入《民国丛书》第五编。《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1937年先生任教湖南大学后,将小学金石的新作辑成《续编》一卷,于1946年出版。1954年,先生将1931年出版的《文录》,1937年出版的《论丛》和1946年出版的《续编》,进行删选增订合并,辑为《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共六卷,一百三十九篇,三十一点六万字,195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先生小学金石研究的卓越成就。郭在贻称:遇夫先生“于音韵、文字、训诂、语法、修辞等,靡不淹贯,其于训诂之学,尤为卓绝”。新著《论丛》,“对乾嘉时代训诂学”“有所创新和发展”。他和章太炎、黄侃等都是“卓越的训诂学大师”。雷敢指出先生精于“王、段之学,但不拘泥于王、段”,“不在文字本身兜圈子,而能博涉经学”,“大量运用金甲文的研究成果,考释文字,校勘考证历史文献和整理古籍”,因而“开辟了文字学研究的新境界”。陈寅恪倍赞先生经史兼精的学养,说杨先生“熟读三代两汉之书”,群经诸史,“融会贯通”,故考证“脱离片断之金石”,解释“晦涩艰深之词句”,“无不言从字顺,犁然有当”。“寅恪尝闻当世学者,称先生为今日赤县神州训诂第一人。今读是篇,益信其言之不诬也”。
  《积微居小学述林》收入的是杨先生1936年以后写的“说字之文和其他文字”,是《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的续集或姊妹篇,全书七卷,二百零七篇,前五卷为解说通考文字之学,后两卷是故书古史杂考与序跋书札杂文,共三十四点七万字。195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重印。封面书名译有英、俄文字。曾运乾说:《述林》“绎许书,广综经典,稽诸金石以究其源,推之声韵以尽其变”,其文字学说,已“超二王而迈俞、孙矣”。廖海廷称先生谙练许、段、王之学,“博学精思”,“能独出新诠,发复千古”。先生说字,“形、声、义三者密合”,“明文字之源”;“精通古韵,穷其语源”,故能辨段、王之“瑕瑜”,剔许君之“谬说”,为文字研究“辟一新径”。
  《中国文字形义学》是遇夫先生治古文字学、文字学的集大成式的总结性著作。1944年,杨先生对《中国文字学概要》作了增删和调整,改名《中国文字形义学》,分《形篇》、《义篇》。《形篇》取原书前六章,另增“会意兼声”和“准会意”两章;《义篇》取原书第七、八两章,扩充原书第六章“训诂知识”。1952年对《中国文字形义学》进一步修改,使全书“益臻细密”,1955年写成定本。先生逝世后,1961年《中国文字形义学》定本转到他人之手,至今下落不明。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中国文字学概要》和《文字形义学》底稿的前半部,以及《文字形义学目录》合订出版,约十三万字。遇夫先生曾说:《文字形义学》论文联盟http://“经营前后十余年,煞费心思”。周秉钧说,先生写此书“用力甚勤”,是他“数十年心血的结晶”。它有以下四个特色:1、博采了近现代汉字研究的新成果,集中了先生自己的创见,订正了《说文解字》一些失误;2、理清了“象形”和“指事”的界限,化解了前儒颇多难点和误解;3、运用近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细分了汉字结构的类型,为现代科学文字学的奠建做出了新贡献;4、揭示了汉字发展的一些规律。黄侃说:“长沙杨君之于形、声字有独见,越段、王樊篱,补许君之不足,自为一家之言。许嘉璐称:“杨先生于文字研究”,广综博取,自创一条新路,形成了“‘说文’杨氏学”。
  前几年,湖南大学发现杨树达先生部分手稿。据杨逢彬先生说,遇夫先生的重要著作在其生前都已经出版,现今发现的手稿,是杨树达先生次子杨德庆将部分遗稿捐赠给湖南大学的(这部分手稿目录现还在杨氏后人手中)。杨逢彬说:“这批手稿具有发掘和研究价值,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遇夫先生的代表性著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