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9 23:40:00 归属于水利论文 本文已影响62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关键词: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的主体,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项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奋斗目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东端,乌拉山西麓,南望黄河。全旗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黄河流经长160公里。全旗共辖9个苏木镇,170个村嘎查,总人口33.3万人,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干旱少雨风沙大,自然灾害频发是我旗的基本特点,加之山旱牧区的长期超载放牧,致使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全旗有山地面积2303平方公里,冲击平原1329平方公里,荒漠草原达888平方公里,并且在草原区内分布有流动沙丘256平方公里。山旱牧区有6条较大河流及198条小山沟,有水土流失面积5096平方公里,占山旱牧区面积的98.8%,为此,山旱牧区的荒漠化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风沙的源头,也是我旗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要想风沙住,种草加种树”,这是乌拉特前旗山旱牧区的人民治理沙漠、改造荒漠所总结出的朴素格言,也是他们构筑生态水保屏障,再造秀美山川的实际行动。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改善生态和生产条件,促进全旗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乌前旗旗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开发,生态先行”的大好时机而行,充分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上级林水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不断掀起了大打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的攻坚战,在此期间,我们围绕淤地坝建设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以及种植灌木柠条林等中心工作,通过对山旱牧区的重点集中治理,使其生态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大片荒漠披上了绿装,原植被还原恢复,退化沙化状况正在缓解缩小,水土流失得到了遏止,山旱区农牧区的生产条件也有了明显变化,秀美山川已显现在人们面前。
  一、从自然环境特点入手,进行治理。
  (一)在东柳树沟小流域建设淤地坝
  东柳树沟小流域位于我旗白音昌汉山中部,属乌加河的二级支流,黄河的三级支流,近年来,由于该地植被稀疏,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洪水泛滥,沙尘暴频繁,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落后,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彻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市,旗两级多方面研究,在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 基础上确立了在东柳树沟小流域建设淤地坝,通过近2年的施工,共建设淤地坝17条,共完成土方56.74万m3,石方7472.23m3,混凝土789.26m3,完成投资307万元。
  产生的效益:
  1、经济效益。
  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中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计算直接经济效益。
  (1)、新增坝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淤地坝达到设计淤积年限后可淤地43.94hm2,坝地粮食单产按4500kg/ hm2计算,当地粮食现行价格1.2元/ kg,则工程建成并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可产生种植效益23.73万元。
  (2)、灌溉效益。淤地坝建成并全部投资运行后可直接灌溉耕地35.32hm2,灌溉后粮食增产定额按1500kg/ hm2计算,粮食单价按1.2元/kg计算,则工程建成后每年所产生的灌溉增产效益为6.36万元。
  工程建成并全部投入运行后,每年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0.09万元。
  2、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42.82万m3,保土12.17万吨,由于地表径流的拦蓄,可大大增加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缓解了我旗境内地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3、社会效益。
  工程坝建成后可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调节洪水,削减洪峰,保护下游耕地及其他设施。二是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农牧业增产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由于直接经济效益的产生,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大大激发群众治山治水,保持水土的积极性。四是有效拦截泥沙,减轻下游乌梁素海的淤积,进而对保护黄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引洪漫地是乌前旗干部群众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条成功经验。日早在五、六十年代,山旱牧区人口少,耕地只有50多万亩,除了在有泉水和能打筒井的地区搞一些园子地建设外,几乎不搞农田基本建设,只靠天雨耕种,实行广种薄收,压青轮作的耕作制度,生产没有保障,到70年代中期,在国家大抓粮食政策的鼓舞下,该旗掀起了大规模的引洪漫地建设高潮,开展了万亩引洪方田建设,先后建设万亩方田3个,发展引洪漫灌土地3万多亩,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治水,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在此期间,又开展了第四、第五个万亩方田建设,累计发展引洪漫灌地土地近5万亩。由于引洪漫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地下水资源明显增加.
  (三)在缓坡丘陵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在土石山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使我旗的水保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国家西部开发全面启动以来,我们又在国债资金水土保持工程中因地制宜地在沟中打坝淤地,沟口拦洪蓄水,引洪漫灌建设基本农田,并在坡面种植林草,固持土壤,采取多种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26平方公里,其中林草措施可达46.04平方公里,实施封育治理15.52平方公里,大大地增加了地面覆盖度。
  (四)实施灌木柠条战略,让荒漠成为绿色屏障。要想风沙住,种草加种树。由于地处北方干旱地区,林草措施在过去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的薄弱环节。1992年,全盟第三次水保会议明确提出了:要下大力气抓好全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之后,我旗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在多方试验、请教后,终于找到了适合我旗生长的柠条种植与管理方法,从此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种植了大量的灌木柠条林,为防风固沙和蓄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为了治理阿力奔荒漠草原,旗委政府举个旗之力,兴播绿之事,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投入劳力5万个,利用人工、飞播种植柠条、花棒、沙棘等耐旱灌木林10万亩,栽植农防林3000万亩。与此同时,生活在阿力奔草原上的2700多牧民一改传统的散养的习惯,搞起了舍饲养殖,经营起了林草产业。
  为了治理明安川荒漠,以勤劳聪敏而著称的明安人,在种草种树、改造荒漠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丘顶戴帽子(沙丘顶种植柠条、花棒等)、丘腰缠带子(种植柠条)丘底穿裙子(种植沙棘)、川上拦围子(种植农防林)的抗沙治沙经验,使一座以流动沙丘牢牢地控制在林茂草绿的股掌之下。那昔日的荒漠草原上,如今已是芳草葱茏,牧野青青,乌拉山上杂树生莺,松柏滴翠。乌前旗人改造自然的壮举,构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五)强化自身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土保持运行机制,创建了水土保持林、果、草试验示范基地。从1995年我们在巴音花镇开始建设,基地总面积560亩,到现在四周农防林已具规模,50亩梨果树已成熟挂果,机电井节水工程以及各种农机具都已配套齐全,每年可出圃杨树、榆树苗条10万多株。同时还引进试种成功了山杏、紫穗槐以及紫花苜蓿和芦笋等许多水土保持树种和优良牧草。同时还建起了食堂、管理房和库房,可就地接待各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和指导。这个水土保持林、果、草试验示范基地现已发展成为水土保持高科技示范园。
  二、采取的重要举措
  (一)树立国策意识,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中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走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之路。要抓住经济转型这个机遇,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绿色GDP衡量和要求要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紧迫感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加大对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宣传活动,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倡导人人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不断提高,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挖砂、采石、淘金、开矿、建厂、筑路等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使草场急剧退化、沙化,并速度十分惊人。据统计,目前我旗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5096平方公里,并且继续呈点数增多、面积扩大、程度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部分企业和个人只追求经济利益,淡薄生态效益,甚至不顾地区和国家利益,拒绝接受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不主动或拒绝进行立项前编制水土保持治理方案,拖欠水土保持应交“两费”。针对上述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内,一是要切实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加强行业管理,严把立项审批关,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二是要健全地方配套性法规,使监督执法更有操作性。三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监督执法人员素质,使水保监督执法制度化、规模化。四是要按国家和自治区的建议和要求,一尽快提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机构规格,加大监管力度。五是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六是要加强水土保持行业管理,提高水土保持服务质量,严禁违规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和越级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行为。
  (三)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
   全旗共有水土流失面积5096平方公里,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必须科学规划,注重落实,今后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既发挥经济发展优势,又要考虑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因素。在发展规划中,制定全面的、系统的生态环境建设规范和保证措施,在以各级政府和领导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中,应加入保护生态环境指标。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水土保持投入机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争取更多的国家、流域和自治区投资治理项目,保证各种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快水土流防治步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作者简介:
  武胜利, 出生日期:1978年12,乌拉特前旗水务局,经济师,现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水利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