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财富观,论孔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9 22:36:09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52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孔子的财富观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孔子个体的财富观主张喜欢财,并且多多益善;提倡获取财富的手段要取之有道;贫穷的人安贫乐道;富裕者懂得富而好礼。其次在国家财富观方面,孔子倡导先富而后教;统治者做到周急不继富;然后实现民富、兵强、国信的理想社会。

关键词:孔子;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富民   财富观点是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所以财富的内容也就不同。孔子出身于社会动荡和时代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逐渐转化为封建社会的时代,因此上至国君,下至庶民,财富所占的内容同样各有所异。 一、孔子的个体财富观   第一,孔子不否认喜欢财,并且希望多多益善。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而“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以下再引此书,只引篇名。)他承认,向往富贵厌恶贫穷是人的天性,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有求富的愿望。“孔子少孤”(《礼记·檀公上》)且“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按当时的家境,他就是从贫困的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孔子承认自己有发财致富的愿望,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论语》),因为在春秋时期,官位越尊,俸禄就越优厚,执鞭虽为贱职,孔子也愿意做。   第二,孔子提倡获取财富要做到取之有道。孔子虽然认为人人都想追求富贵,但是获取手段不正道,“则仁者不处。”所谓的“道”,就是一切要按礼的原则办事,符合原则的称为“有道”,否则就是“无道”。

kucunjie.com

在他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之前,先说到:“邦有道,贫且贱焉,”(《泰伯》)是可耻的。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的鄙薄与否,是以国家是否“有道”为前提的,如果是在一个“邦有道”的社会,一个人仍然过着“贫且贱”的生活,也是可耻的,他承认富贵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积极猎取的,并且君子也有追求“富且贵”的正当性。他认为在获取财富时,首先考虑到手段是否符合道义的原则,倘若是不义富贵,就要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主张不同等级的人获利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君子来说,决不能过分的满足个人私欲,过多的贪欲是有害的“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因此要时刻保持“君子义以为质”形象。(《季氏》)   第三,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富贵人人欲得,但并非人人都是自然可得,因为“富贵在天”,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发扬“安贫”、“知命”的精神,能够做到“贫而乐”和“贫而无怨”。这一思想也是孔子财富观的重要观点。孔子一生“志于道”(《述而》),认为“好勇疾贫”(《泰伯》)是乱的根源,孔子曾对“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的颜渊赞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同上),孔子一生筚路蓝缕,生活虽然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述而》),但是他仍然乐在其中,孔子告诫人们特别是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的情况下,更要学会乐在其中,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子罕》),对于子路“不忮不求”,孔子大加赞赏“是道也”。(同上)   第四,孔子提倡富而好礼。对于一些生活富裕的人来说,能够做到不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相反能做到讲富而好礼是很难得。因为只有做到“富贵而知好礼者”才能做到“不骄不淫。”(《礼记·坊记》)孔子认为季氏已经富于周公,仍然贪心不足,用田赋部分公田、私田一律征收军赋,孔子批评他的举动是“不度于礼”(《左传·哀公十一年》)同时,他的弟子冉求也参加了这一改革,“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先进》),他宣布把冉求逐出门墙,动员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同上)同样孔子也批评臧文仲的行为,他的生活极其奢侈,“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秝。”(公治长》)但是孔子斥之他不知礼。很多富裕生活者很贪婪,希望通过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财富,这样“富而无骄”就容易走向“富而有吝”的局面,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已。”(《泰伯》)因此在孔子看来,管仲的过分奢侈和晏婴的过分节俭都是错误的,他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应该有其自己身份相适应的消费水平。   二、孔子的国家财富观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政》)孔子把爱人为执政之首,爱人民关键在于让人民富裕,因为他意识到一个国家如果人民富裕了,就容易治理,一旦国家陷入贫穷的状态,那么统治者“天禄永终。”(《尧曰》)国家和人民都富裕是孔子所追求的目标,可见作为统治者就必须实现“因民之利而利”(同上)这里所谓的“利”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的道德教育活动。   第一,孔子倡导富之然后教之。《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富焉,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主张先使人民富起来,然后进行教育,这里既包含着富民思想,也蕴含着“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孔子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民、食、丧、祭”(同上)这里把民、食置于政务之首,可见,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如何才能使民富呢?孔子提倡首先要发展生产,南宫适提到“禹稷躬稼而又天下”(《宪问》)肯定统治者重视“耕稼”,孔子赞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同上)以此出发他主张“节用”、“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的节省财政支出,同时让老百姓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从事农业生产。他认为统治者只要做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就能保障农民的生产时机。他反对统治者与民争利,他批评鲁大夫臧文仲“妾织蒲”、“置六关”是与民争利的不仁行为,主张因顺民情,国家应当给生产者一些实际利益,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并非干涉人们生产的自由。其次主张要“敛从其薄”,《左传·哀公二十一年》记载:“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于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康子想要实行按田亩即按重赋的方法征收军赋,派了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明确表示反对重赋敛,认为“丘赋”已经足用,按田赋纳税增加了人们的负担,因此,他对冉求的态度非常坚决:“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第二,孔子主张周急不继富。他说“乘肥马,衣轻裘。”(《雍也》)表明冉求资助已经富贵的人,孔子认为“周急不继富”(同上)的对象应是生活困极者,而非生活富裕者,孔子主张统治者能广施恩惠,济民于患难,“爱民”的表现还体现在“惠民”上,他说:“惠足以使人”(《阳货》)就是要统治者施予百姓以实惠,在“惠民”的过程中更要做到“惠而不费”(同上),即既给百姓好处,统治者自己又没有什么耗费,这样做让社会每个人“使劳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从而实现全国上下“安百姓”(《宪问》)的局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分配不均的现象很严重,孔子提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此表明孔子主张在财富分配上,按照“礼”的原则,使剥削阶级获得与自己身份和地位相称的财富,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这样人心才会安定,社会才会安定。社 会上出现的“贫而无怨难”(《宪问》),就是不均的弊病。   第三,民富、兵强、国信。所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三政,把“足食”放在第一位,可见统治者重视富民的思想,“生民之道,食为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一定程度上肯定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另外孔子主张要发展国家军备,因为兵强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保障,子贡问孔子:“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足食足兵是民信的前提,民信则是足食、足兵的结果,所以说“去食”者,乃由民信为立国之本。孔子曾经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信则民任焉”(《尧曰》)、“信则人任焉”(《阳货》),可知信能立国,故信终不可去。   综上所述,孔子的财富观是以礼、义为前提的,要求人们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追求财富的活动,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处理经济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上,告诫当代人好利爱财乃是人的天性,但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要取之有道,贫穷的时候要发扬贫而好乐的精神,在富裕的情况下,更要学会富而好礼并进而做到周急不继富,特别是国家财富在分配的时候,争取做到各得其所而实现公正合理,最后达到天下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刘宝楠:《诸子集成》,长沙:岳麓出版社,1996年。 [3]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吕不韦,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