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政策的主要研究内容,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9 21:53:32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31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以跨经济学和语言学为主,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边缘交叉学科。它主要采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把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语言变量的研究中,同时也研究语言与传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张卫国2009)。语言经济学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审视语言学,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使语言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语言经济学的重要性正在提升,作为一门学科或一种学术思潮,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本文旨在对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总结与述评。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学术动态,汲取以往的研究经验,促进该学科在我国的成熟与发展。文章回顾了语言经济学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详细评述了国内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概述1.1什么是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of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信息经济学家JacobMarschak(1965)提出。他在考察语言信号传递效率问题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语言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语言具有的成本、收益、价值和效用的观点。这篇文章被公认为是语言经济学的开山之作。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为Marschak的语言经济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后的几十年间,语言经济学逐渐成熟并蓬勃发展。

  关于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Grin(1996)认为,语言经济学是指“在对表征语言变量的关系研究中,使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它主要(但不是绝对地)侧重于经济变量起作用的那些关系”;而有人则认为,语言经济学‘‘利用经济学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能力的决定因素和后果”(Chiswick2008:2-3)。尽管语言经济学的定义存在着分歧,但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方法或工具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个可观测的事实是,语言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其研究内容和范畴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即从单纯地以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问题,到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由语言产业等引发的经济现象,比如,语言能力对收入的影响,语言经济的形成等),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谈的语言经济学既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又立足语言问题研究经济,这是由它的跨学科性质决定的。因此,语言经济学可以被理解为‘语言’的‘经济学’”与“‘语言经济’的‘学’”二者的总和。这里有一个广义与狭义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利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工具来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比如,研究语言本体问题,或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与经济之间的相关性等),均可理解为广义上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张卫国2011)。

  明确语言经济学研究中的广义与狭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和现状。目前国际上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大体表现在:1)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如语言经济、语言动态发展(产生、演化、消亡等)、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2)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语言本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3)经济学与语言的关系研究,如经济学(语言)的修辞等。

  1.2国内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与国外的情况相反,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最早是由语言学界和外语学界发起的。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内语言学和外语学者逐步体会和认识到语言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展开了有关语言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和讨论。例如,陈建民、祝畹瑾(1992)较早地论述了语言的市场价值;刘绍忠、廖凤荣、谢之君(1998)讨论了语言的经济价值及其对语言学习和外语教学的影响及指导意义;高一虹、苏新春、周雷(1998)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察了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等问题。除此之外,何自然(1997:155-161)、陈建民(1999:282-285)等学者也在有关著述中论述或谈及‘‘语言与经济”的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与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之间没有理论渊源关系,自然也就没有与之接轨。

  语言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真正开端于20世纪末。许其潮(1999a)首次介绍了国外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正式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他呼吁更多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工作者加入到“语言与经济”研究的行列中来,拉开了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两年之后,汪丁丁(2001)利用经济学方法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演化分析,开启了国内经济学界对语言经济学的关注。随后的几年间,关于语言经济学的论著陆续出现,但无论是来自语言学界,还是经济学界,它们基本上是从新兴学科的角度对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状况进行的评介。这种状况直至2004年以后才有所改观。

  尽管语言经济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发展很快。特别是在语言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早在2003年,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尝试招收和培养语言经济学方向的博士生,并且于200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从事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所(现扩建为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山东大学正式自主设置了国内第一个语言经济学博士招生专业,现已培养了5名语言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其中,宁继鸣(2006)是国内对语言经济学加以运用的首个实证性研究成果,对中国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及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张卫国(2008a)是国内第一篇对语言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详尽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建立了一个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的语言经济学研究都有很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从2005年起批与语言经济学有关的课题研究相继获得部分省市、部委乃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使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例如,2005年西华师范大学薄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规划的区域经济学、区域政治学分析”、2011年南京大学徐大明主持的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语言经济及语言服务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山东大学张卫国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我国语言产业及语言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立项对推动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极大地调动了学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研究人员从事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信心。

  以上一系列情况表明,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正在稳步推进。我们不否认目前语言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气候,但是学界逐步认识到语言经济学的重要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语言经济学研究中来。特别是两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2009年、2011年)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开始有组织地进行。二十年来国内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重要成果

  2.1学科评介及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评介向来是介绍和引进一门新学科初始阶段时的基础工作。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也不例外。早期发表的有关语言经济学学科评介的成果主要有许其潮(1999a)和林勇、宋金芳(2004)等。

  2004年,鲁宾斯坦(ArielRubinstein)的《经济学与语言》一书中文版问世,韦森(2004)随书发表了书评,对鲁宾斯坦关于经济学与语言相关性的研究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国内学界对语言与经济学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一方面些学者继续理论评介或研究综述的工作,如袁俏玲(2006)、张卫国、刘国辉、陈屹立(2007)、蔡辉(2009)、张卫国(2011a),等等。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关于语言经济学学科建设等问题的讨论,如周端明(2005)、汪徽、胡有顺(2007)等。也有一些学者基于语言经济学现象讨论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唐庆华(2009)、王淳(2010)。

  随着国内学界对语言经济学关注程度加大,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心逐步从理论评介向独立的研究思考转换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文献得以涌现。例如,韦森(2004)从哲学和制度的角度对经济学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徐大明(2010)讨论了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分析了将经济学概念应用到语言现象时容易出现的疑问和混乱。这些成果使得国内语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状况得到改观。值得一提的是,张卫国(2008b)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对语言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分析框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概括了目前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所有范畴,为语言经济学纷杂的已有研究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也为语言经济学的未来研究找寻了理论基础。

  2.2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经济学分析

  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经济学分析是语言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语言规划的传统分析主要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往往强调这一领域的概念和基本范畴,在公共政策的宏观层面上却遇到了研究瓶颈问题,特别是在语言政策的评价上,方法不足。而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和改善语言规划传统研究的不足,丰富了语言规划的研究。因此,在语言经济学理论评介的同时,国内学者们开始尝试借鉴国外语言经济学理论,反思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问题。

  学者们认为,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纳入到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中来,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语言规划研究,而是将其作为语言规划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张卫国2011b),可以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评估我国的语言政策,特别是制定合理的宏观外语政策(宋金芳、林勇2004),语言规划本质上是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应当也可以把语言规划考虑在内(薄守生2008),同时要在评估语言政策中把握好国家的干预机制,理清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张忻2007)。总的来说,上述研究主要在于分析语言经济学对语言政策及评估的影响,并介绍语言政策经济学分析及评估的方法和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案例研究。例如祁毓(2011)以2009年教育部调整44个汉字写法为例,探讨作为公共产品的语言在供给调整和相关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呼吁,作为公共产品的语言在供给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需求方的偏好及意愿,以此形成语言公共品供求的动态均衡。

  2.3外语教育与教学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外语教育与教学由于长期以来面临着‘‘费时低效”的问题,一直饱受争议。语言经济学的引入,为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带来了新思路的同时,也带来了理论和方法。国内研究人员依据Marschak的语言经济学观点,开始尝试利用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来分析研究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教学,涌现出一批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外语教育方面,许其潮(1999b)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评价了国家和地方的外语教育政策;周红(2000)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这一角度阐述了外语教育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强调语言的经济价值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张忻(2008)提出中国外语教育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客观理性地认识外语学习动机、语言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及教育资源配置,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有效开发教师知识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莫再树(2008)分析了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教育研究的基本假设、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旨在为我国商务英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徐启龙(2010)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外语教育在人力资本构成要素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揭示该理论对当前外语教育规划的意义;江桂英(2010)考察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公共投资和个人投资问题,并进行了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外语教学与教改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伯浩(2001)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学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认为外语教育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该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力素质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张善军(2004)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改中的若干问题,认为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应该及时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以利于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实用能力;崔广莹(2009)利用语言经济学理论对体育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语言经济学能为体育英语的研究提供1个全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英语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