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和储蓄的经济学故事,揭露消费本质的纪录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9 21:41:30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36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5年10月12日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顿(AngusDeaton),以表彰他对消费、贫困与福利问题所做的卓越研究。具体地说,迪顿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设计了一套需求系统;(2)揭示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包括宏观和微观数据的采集方法;(3)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标准和贫困水平方面的研究。

  迪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艾森豪威尔(Dwight ower)讲座教授,2015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曾担任过2009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获得首届计量经济学会的弗里施奖(Frisch Medal)。此外,他还曾担任过期刊《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D,Economic Studies)和《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的编辑工作。他的著作包括:《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1980年),《理解消费》(1992年),《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1997年),《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2005年),《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2013年)等。

  学习与研究经历

  迪顿1945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中学期间曾在费蒂斯中学(Fettes College)学习,1967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迪顿毕业后留在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学院任教,然后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工作过一段时间。直到1983年,他才离开英国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此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和教学工作,直至退休。

  在剑桥大学本科期间的前两年,迪顿曾在数学系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知识,但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想学习和研究一辈子数学,也不想成为数学家。因此,在后续学习中他转向了经济学,由于是后转系学经济学,所以在第一年的学士学位考试中,迪顿特别担心经济学的考试,从而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虽然迪顿学习含有大量数量方法的经济学课程,仍没有产生极为特别的兴趣,但后来他最终发现,经济学或许更适合自己。

  迪顿在博士毕业后去英格兰银行的经济部工作了两年,随后返回自己的母校应用经济系任教。当时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如鲁宾逊(on)、卡尔多()、米德()等人都在这里任教,这些人对世界所面临的贫困和发展问题非常感兴趣。换句话说,这批学者非常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的这种研究传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探讨的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两个剑桥之争”。

www.nokibar.com

也就是说,一方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萨缪尔森(son)、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另一方是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鲁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tti)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两个剑桥之争”本质上是两种经济传统争论的当代表现,而争论的焦点就是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迪顿置身于剑桥大学经济学传统研究学派之中,尽管他在这样的学术环境里显得有些异端,有时不一定赞同大师们的观点,但仍可汲取知识精华,耳濡目染地受到治学精神和方法的熏陶。这期间,迪顿博览群书,既深度钻研消费经济学,也广泛涉猎医学领域和健康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他在剑桥大学的两位导师斯通()和森()对他影响颇深。从斯通教授那里,他学到了“衡量标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衡量标准,那将无法得出任何结论,因此正确地建立衡量标准确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从森那里,他学到了思考什么让生命更有价值,同时应以整体的视角来思考人类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考察其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著作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他日后研究消费经济、测度和评估贫穷水平、福利分析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

  对消费者支出的研究,不论针对支出加总的研究还是针对支出构成的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问题。关于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第一个对需求给出统计估计至少可以追溯到穆尔()1914年的工作。早期研究工作仅仅是一种对加总数据进行探索而已,并没有任何经济理论作为基础。作为计量经济学家的先驱斯通1954年在估计需求系统时,曾经争辩了为什么要采用施加了不能解决先验数据的那种灵活函数形式,同时仍能保持和消费经济理论的一致。

  综观消费者需求结构计量模型的整个发展史,可以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经济理论假设为基础,包括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等为逻辑始点加以推导得出。另一类则是以特定的数学函数关系形式为基础推导获得。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需求结构模型,都是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或者针对原模型的不足进行改进,或者寻求新的理论基础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

  迪顿和米尔鲍尔(auer)合著的论文《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System,简记为AIDS)1980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鹿特丹(Rotterdam)模型和translog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与偏好最大化一致的需求等式的实践系统。该系统是根据需求理论推导出来的,可以用来描述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行为,估计居民在一定的可消费支出水平、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价格下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其基本思想是,在给定价格体系和一定的效用水平下,消费者如何以最少的支出实现给定的效用水平,即希克斯(Hicks)需求函数。

  正是因为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的优点为模型中有足够的参数,所以可用作任何需求模型的一阶近似,个别消费者可完全加总,能检验需求理论的限制条件与理论相符。尤其是,模型中有关各项消费支出的原始数据一律采用相对比重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际支出数据统计中的误差或虚报数据造成的影响。不过,这种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也有其致命缺点,那就是假设的成本函数并非令域的二阶近似函数,可能发生某些实证数据不符合需求理论限制条件。总之,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是一个灵活的、完整的需求系统模型,它所估计的系数具有极其简明的经济含义。

  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十分灵活、简单,利用它能估算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个人收入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这一方法和之后的各种修改形式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实际政策评估的标准工具。

  在经济学中,将某个特定时期,某种商晶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需求函数。如果从刻画消费者需求行为的模型演变发展来看,将线性支出系统称为第一代的需求结构系统模型。这个线性支出系统可以说是第一个完全基于理论的实际模型,它在预算约束条件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求解马歇尔(Marshall)需求函数。这里的马歇尔需求函数是指,对于给定各种商品的价格与收入,能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它是价格与收入的(向量)函数。该系统模型的最大优点是方程简明、估算方法简易,参数的解释力较强。

  替代效应是指当某个商品的价格出现下降(或上升)后,令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用此商品替代别的商品(或被其他商品替代)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马歇尔需求函数有其自身的缺点。具体地说,因其具有效用加总的性质,在模型中排除了低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存在,所有商品都属于希克斯替代效应(在替代效应中,如果实际收入不变是指使消费者在价格变化前后保持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卜,这样的替代效应就称为希克斯替代效应)。这点正是该系统模型在应用上的主要局限性。随后,发展起来的需求函数克服了上述的不足,这样的新模型被称为第二代需求结构系统模型。

  另一方面,除了建模思想基于不同的函数基础之外,需求结构系统的演变还体现在如下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从函数线性关系的设定向非线性发展,建立反映商品消费支出份额与总消费支出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的需求系统模型,诸如超越对数模型(TLDS)、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IDS)等;另一方向,突破微观基础的约束条件,从参数模型向非参数模型发展。上述各类模型均有其微观约束,其中参数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齐次性、对称性等。

  由迪顿与米尔鲍尔所提出的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在消费者需求结构模型领域是极其重要的模型,他们的论文《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在过去30多年里引用次数高达4380多次,从这一点就可看出,其影响力之深刻、范围之广泛。

  迪顿悖论

  对于消费经济学研究来说,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的微观行为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迪顿和米尔鲍尔合著的专著《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1980年),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消费者行为,换句话说,探索消费者行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考察消费者是如何进行选择的,特别突出了消费者行为的微观机理。作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范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回顾总结,同时探索了相关理论的可用性和实际价值。在这部专著中,作者不仅非常重视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关注这个理论能不能用、如何用、用得恰当与否,甚至某些数据的问题讨论,书中都有探讨,可以看出作者做了大量的微观实证研究。

  虽然从目前来看,《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于1980年出版,可能略显得年代有点陈旧,但是该书从1980年至1999年便重印13次以上,其间在1983年作者还做了修订,书里所涉及的消费分析与福利分析的内容依旧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专题。

  迪顿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关于测量和统计的学科,而测量和统计也是任何有理可循政策的基础。在后来对消费经济、测量贫穷的研究中,他大量运用统计方法及计量经济方法。除此之外,他对评估有着极大的兴趣,而提到政策评估,他曾坚信运用计量经济学能揭示出更多的有用信息。

  1989年,迪顿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何消费如此平滑?》的论文,提出了“迪顿悖论”,也就是收入受到短期、剧烈的冲击,并不会导致消费受到类似冲击。实际上,对于消费者行为来说,当前研究范式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消费者会怎样做。通常这些假设都是非常苛刻的,比如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这对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发现,进而导致了经济学家重新思考弗里德曼(an)所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是根据收入来消费的。

  平滑消费认为,人们在收入降低时,不会激烈地改变消费。他们希望保持更稳定的、不那么动荡的消费标准。比如,年轻人通常不会存许多钱,但却花费许多。到了中年,他们挣得更多了,存得也更多了。到了老年,挣得少了,开始靠积蓄过日子。这样的道理看起来非常浅显,可是要弄清这些行为的机制,对理解经济的运行来说非常重要。

  进入1990年代以后,迪顿发表了若干论文,证明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二者之间的实际关系。他认为,应综合研究个体消费如何随个体收入而变化,其变化关系与整体数据大不相同。迪顿的研究表明,分析个体数据是理解整体数据的关键,而迪顿的研究方法也日渐为宏观经济学所广泛接受。

  在1992年,迪顿出版了专著《理解消费》。这是一本由迪顿受邀在牛津克拉伦登讲座(ClarendonLecture)的讲稿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专著,书中的部分内容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模型课程上用过。从1950年代至今,经济学家对居民储蓄和消费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科学成果。和经济学其他内容相比,对于消费经济的探索来说,实证和理论研究工作是相互促进的,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从来就没有长期分离。书中对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易变性、平滑性进行了定量探讨,利用微观数据对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超越持久收入假说。迪顿认为,个体消费与个体收入之间的变化关系与整体数据大不相同,分析个体数据是理解整体数据的关键,这种方法论也日渐为宏观经济研究所推广。此专著阐述了1980-1990年代初消费领域的绝大多数重要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本著作堪称那个时代的佳作。

  迪顿的最新研究强调,衡量单个家庭消费水平的可靠方法可用于揭示经济发展背后的规律。在横向和纵向研究贫穷时,迪顿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传统方法所不具有的重要价值。此外,迪顿还举例阐释了如何利用家庭消费数据揭示收入与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内部性别歧视的程度。迪顿对家庭消费数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发展经济学从理论领域向实用领域转变,前者基于整体数据,后者基于个体数据。迪顿本人倾向于强调微观数据,他被赞誉为“数据推土机”,非常擅长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结论。在测度和理解幸福、不平等方面的贡献

  尽管消费一定会产生幸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迪顿最近的大多数研究工作中,他也在考虑决定消费的其他因素。

  人们的健康不仅在决定他们的收入和消费的可能性方面起作用,而且是人们自己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测量和理解幸福就需要理解健康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问题的分布情况。迪顿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包括对不平等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所做出的分析。

  2013年,迪顿的著作《逃离不平等》出版,书中主要讲述了不平等在过去250年间的发展,从健康和财富两个视角来阐述这个问题。他在书中指出,健康是我们发展至今的基础。有些人认为,经济健康是所有健康进步的前提,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在健康方面取得多少进步。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若没有健康作为前提,则不会取得显著的经济增长,因为人们必须保持健康才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迪顿更赞同后者的观点,很明显,这样的说法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应该视情况而定,因此要看人们是谈论何种健康进步了。总之,人们不能泛泛而谈,必须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迪顿在书中列举了印度国家的发展经历,他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印度问题,认为拯救生命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善举,并坦言自己对非政府组织持怀疑态度,指出国外援助并非消除不平等的一剂良方。

  迪顿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也就是消费需求系统、消费随时问的波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穷的测量,对理论和测量方面均做出了重大改进。尽管三个领域不尽相同,但迪顿却能发现并研究、分享了相同的主题,同时分别出版了三本专著:《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理解消费》、《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迪顿通过自己对测量和统计方法的熟练运用,一直试图将理论和数据紧密地拉近;通过探索加总问题,一直试图将个体分析和加总结果紧密整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研究中,他采用多样化的探索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消费的决定因素,进而更好地理解了人类的福祉。

  鉴于迪顿的卓越研究成果,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为了设计提高福利、减轻贫困的政策,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在这方面,迪顿对这种理解所做的改进无人能敌。他将个人选择和整体结果联系起来,他的研究促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变革。”

  作者:王忠玉 来源:科学 2016年2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