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方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4:17:48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5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教育(简称心育,下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应有其独特的目标要求科学地构建心育的目标体系无论是对于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指导、规范我国正在探索并亟待全面实施的心理教育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从我国各地近10年的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看,不同学科专业的学者曾从各自研究的领域提出各有侧重的心育目标、有的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将心育目标局限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的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出发,认为心育的目标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的从智育的要求出发,将开发智力作为心育的主要目标;有的从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出发,认为心育旨在培养人的适应能力;也有的将心育视为行为调控的手段,提出心育的目标在于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有的将某一非智力的心理因素的培养,如情感培养自信心训练•意志磨练等视为心育的目标与此相应,心理教育的实验也形成了相应的心育实践模式如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人格塑造教育、学法指导、社会适应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等等。

  这些目标的提出对于完善心育目标体系无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它们各自都是,也仅仅是心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或方面但如果以局部内容代替全面的心育,以某一具体目标取代心育的总目标,无疑是不可取的。综观上述目标与心育实际,都存在着单一化与依附倾向。重视一点而不及其余,或将心育单纯作为实现另一相关教育目标的手段,片面、孤立地看待心育的功能与目标,这样易忽视心育自身的内在要求,使心育失去独特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上也难以达到心理素质全面优化的目的,从而制约其整体功能的实现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出现某些素质的缺陷,最终将有悖于初衷,事倍功半,制约其全面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并科学地构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构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考虑一系列基本要求:

  1必须符合教育的总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中介和基础地位它与整个教育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大体系。因此,心育目标的构建必须置于这一大系统中,而不宜孤立起来应注意与德、智、体等各项教育目标的沟通与衔接因此,心理教育在直接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客观上必须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的发展,为实现个体的充分个性化与顺利社会化服务。

  2必须从心理素质的内在要素出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及主体实践的综合影响下,所具有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及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并外显成行为。其内涵与外延更广于心理卫生学中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智商及“情商”的高低,即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以及由心理因素所影响的行为的社会适应状态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甩相互制约的,共同反映着个体的心理素质状况,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容割裂的整体

  3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实践,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对人的心理的各层面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它既有别于心理学的教学,也不是某一分支学科理论的具体应用,需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治疗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同时需要有机地运用教育科学•社会学、人口学•哲学等相邻学科的原理•研究方法及具体技术心理教育实践需要接受心理教育学的理论指导而心理教育学是一门旨在探索育心规律,用以指导心育实践的综合性、边缘性的应用科学作为一门亟待建立的新兴科学,心育体系的构建应为其做出贡献,符合其体系的内在要求,从而使心育目标建立在心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又符合相关学科的基本要求相对于现有的某一具体学科而言,它应是开放•兼容的,不宜局限于某一分支学科体系的范畴框架之中。

  4必须注意内容的全面及系统的协同。心理素质内部各要素对于促进人的发展各有其独特的难以取代的功能如智慧潜能的开发对于智育水平的提高,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对于德育有效性的増强,心理健康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心理能力的培养对于人的发展与社会适应都具有奠基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石。因此,心理教育应以各要素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为具体目标。除了心育的各子目标要与素质教育这一总目标协调统一外,同时,还需注意心理素质内部要素间的协调统一。在智力、非

  智力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及行为的适应状况之间,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遂相互作甩相互制约的。如心理健康状态既直接制约智力潜能的开发、非智力的心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形成及行为的适应,同时它又是各方面素质状况的综合体现其中任何一种要素的状态都将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在心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一规律,注意内部要素间的具体协调统一。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单向推进,应注意全面实施整体促进,以便进入良性循环,使心育各方面取得共振的合力,避免畸形发展与内耗

  5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心理教育当然要为学生现阶段更好地求知、正确地做人服务同时,学生迟早得走向社会去接受考验与挑战,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个体的终生幸福与事业成败因此,心理教育既要为提高智力水平和提高智育效果服务,又绝不能局限于此,以免成为“应试教育”的“仆从”。

Www.Xtw.Com.Cn

应将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所需的心理素质的具体要求,自觉纳入心育目标体系之中。

  6心理教育应以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为主,而不应停留、满足于问题心理及行为的矫治。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予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之目的因此,它既应注意消极、滞后的补救性的问题咨询与辅导,更需要重视积极、超前的教育与问题预防。由于教育不可能万能,任何人在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需坚持以发展提高、积极预防为主,同时使矫正治疗与之并举。

  根据以上基本要求,心理教育的目标应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为直接目标,进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又主动的发展,并实现以个体的充分个性化与顺利社会化为间接目标其直接目标需包括5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方面,即开发智慧潜能,増强心理能力,培育优良性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行为的良好适应其目标体系的各个方面又都有各自具体的目的与要求

  智慧潜能的开发,旨在通过一系列开发途径,促使个体遗传的智慧方面的潜在能量得到更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即提高其智能的开发利用指数。心理教育必须建立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之上,正视智力差异,不是企求将天生的白痴变为天才,也不是要取代智育。重点在于为智力发展提供内在心理动力源泉与方法支持。具体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智慧潜能,树立自信;认识大脑机能,科学使用大脑;通过训练以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创造等方面的智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主体的需要与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爱好等积极情感;改善学习方法与习惯;排除阻碍智力开发的心理障碍与不良学习习惯;明白自身智能优劣之处,扬长避短等等,从而使学生变自卑为自信,变盲目为科学,变低效为高效,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变不善学为善学。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扫除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从而开拓出一条智力充分发展、利用的坦途,为自我注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提供科学开发的方法保证。

  心理能力在这里指的是智力以外的心理能力,类似于国外所说的情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的能力与积极适应的能力为实现主体自我发展的目的,需通过心理教育与辅导,使学生能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能自我确立有价值且具实现可能性的追求目标,自我定向立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自我注入所需的前进动力,进行自我激励;能根据新的情况变化,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能战胜有悖于发展目标的不当心理与行为,实现自我约束与控制,从而使每个学生得以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取,健康地发展,顺利地自我实现适应,在这里是指主体对客观要求的积极而非消极的全面适应包括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环境在适应客观社会方面,需要有自立自理能力,能独立生活;有人际交往及协调合作能力,从而善交往、会协调、愿合作;有适应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能科学分析、鉴别是非善恶,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抗拒各方面的不良诱惑;具有适应各类竞争的能力,从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合理地竞争,能在竞争中争取胜利;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从而能正确对待、顽强拼搏、理智应付,减少并战胜挫折。适应自我,主要是要能适应自我的身心变化,悦纳自我;适应自我角色、地位的变化,积极调整自我,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客观现实往往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底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意外事故、生活环境改变、自然灾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

  个性心理品质在人格完善、心理障碍的预防、能力与行为养成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个性教育中,个性倾向性的培养主要需渗透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之中,个性特征中的气质特征更多地受制于遗传。气质类型又无好坏之分,其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其气质特点中积极的一面,弱化其消极面。能力的形成是多种教育的结果,不是个性教育所能达到的因此其重点目标应在于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一方面,性格品质与人的成功•发展及幸福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塑造优良性格品质是个性教育的重点内容与目的,要培养正直、诚实、热情、责任心同情心宽容善良、乐群合群礼貌、勤劳、认真、进取质朴谦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制、果断勇敢顽强、镇定、稳重、有恒、严谨、开朗、冷静等性格品质。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自觉修养。同时需要教育者的引导。要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塑造的意义,了解各种性格对自身发展的利弊,从而提高认识,激发其自觉完善性格的积极性,进而明确性格塑造的重点方面与目标;

  指导、督促学生扬优抑劣,予以必要的强化或弱化措施,同时注意适度把握,避免学生因片面理解而走向极端。在培养、强化学生的优良性格的同时,要注意对其存在的不良性格品质的矫正,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维护心理健康即健心,它与健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从广义上看,学校心育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心育在健心方面一方面要预防心理异常的产生,另一方面要矫正治疗学生身上己有的心理障碍从积极预防的要求看,既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外在环境,避免不应有的心理刺激与过重的心理压力;同时还需普及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学会情绪调适与心理保健,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便能承受各种心理挫折的刺激,自我化解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优化个性品质,从而积极预防病态人格、神经症及精神病的发生从消极补救的要求看,重在通过心理测量及时发现、诊断心理异常;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矫治心理障碍,对于超出教育范畴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要及时与有关卫生部门配合治疗要尽可能使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防范于未然,或解决于萌芽之中,以防恶化,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投入生活、学习、工作。

  行为的适应是指建立在认识、情感及自觉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积极适应,应是主动内化了的,而非被迫服从的,是对正确行为要求的积极适应,而非无原则的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行为的适应状况既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检验一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外在标志=其适应与否又反作用于心理健康及性格品质等方面行为的适应,一方面要符合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时代应有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自身的角色、性别、年龄、地位等要求,使自己的行为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学校心育既要培养强化学生应有的良好行为,使之形成习惯,也要通过育心,从内部入手弱化和矫正不良的行为与习惯,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