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教育课程的感悟,对心理训练的认识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4:12:5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3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心理——道德教育棋式是一种着眼于大学生心理品质与道徳品质协同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徳教育结合,以心胄徳,以徳育心的相亙渗进的教育棋式.它率先由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基本观点是:心理教育与徳育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二者的结合非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也是对各自的提升。可以说,它的提出既是时代赋予我国髙校道徳教宵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髙校心理健摩教宵本土化的一个尝试。然而,我们为什么构建心理道徳教育棋式?我们应怎样认识心理道徳教育棋式?心理教胄与邇徳教育是如何统一于心理道徳教育棋式的?建构心理——道徳教胄模式庞注意什么问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人探讨的。

  一、心理——道徳教育模式是必然的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塊以及髙校并轨、公寓走读、信患网络化更加复杂的教胄环塊,这些新环境既给大学生无限的挑战,也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影响,出现诸如自倌心不足、就业焦虑、人际交往困扰、处世矛盾等心理病症。例如,在现实中我们能够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对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或个体,能够给予普遡的关注以及纛力而行的援助,既有物质性支持(如扶贫、捐款、捐物、建立各种基金会等),也有非物质性支持(如科技下乡、教宵下乡的文化支持以及对丑恶现象的抨击、对正义行为的褒奖的典论支持)以及志愿者服务协会等等.参与者之众,形式之多,内容之丰,受助面之广,奠不表明在现实社会中,道徳作为一种维系力量,仍在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方面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伹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徳生活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受传统文化的负面彩响,个人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常常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工具型人格,缺乏自我意识和思想的进取性,内心深处隐藏着自私、自卑与肓目的自我陶醉。大学生在利润驱动下的心理是极度矛盾与痛苦的,在是与非之间通常会让“利润驱动”准则在日常生活尤其是梢神生活领域“泛化”,出现道徳评价标准混乱、道徳判断陷人迷惘,从理论上我们也能发现,虽然我国早就提出道徳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伹忽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及道德心理培宵的“警察模式”,这类道徳教育在当今中国并不少见,通常在实施中教胷者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警察”的角色,对受教胄者的良好表现视而不见,对其缺点和错误却明察秋奄、锱蛛必纠。这种做法,既不能使受教育者从对其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愉悦感与动力,又不具有令人心悦诚服的约束力,常常可能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当前大部分髙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相对缺乏,所面向的对象也仅限于有心理障碍者。

  事实上,徳宵的绩效不是取决于道徳知识的灌输,而是决定于道徳体验基础上的道徳内化程度,而道徳内化的主观条件就是主体的心理结构,对心理结构要索的培宵也不是光靠道徳说教,而应有必要的心理教育的参与。另外,现代德育正期着“整体性德育”、“主体性徳育”、“学会选择的徳育”的方向发展,这些新型的徳育方式都在不间层次、不同侧面涉及学生的心理内容,使得徳有无法回避心理教有问题。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心理道徳教育棋式,其建构的动因是直接来自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它通过设计心理道徳教育课程、心理指导、心理训

  练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索质,进而有效推进学生的徳性成长。因此,在传统德育向新型徳育的转变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戒缺的,同时心理——道徳教育棋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一道德教宵模式是可行的

  心理——道徳教育棋式作为一种顺应我国高校道徳教胄改革的客观需要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刼型徳育理念,其心理教育和道徳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W还具有现实的适宜性。

  首先,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徳教育的历史同撕.心理教育和道徳教育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以我国为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关于道徳品质形成问题的W谈中就已涉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窗行相副是君子也强调从认知到践行,窗行一致。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在仁徳中包含“爱”和“恨”这样一对相反的道徳情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的意志,这可以算作道徳意志问题。W另外,古圣人认为“心”即“性”,并提倡“内省”,把心理等同于人品,依据内心具有的自觉性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己。这些都反映了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徳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心理教育重在育心,以提髙人的心理索质》思想道徳教育重在育徳,以提髙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徳品质,二者相互渗进、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其次,心理教育同我国当代新时期的道徳教育相一致,其一,两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即都是为了建构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棋式,道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坚定倌念、髙尚情操又具有主体意识、健全人格和个性才能的人。在这种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两种教育的结合则成必然。一方面,心理教有能给道德教胄提供支持和补充,是实施道徳教育的前提条件,并使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教育需要道徳教育的“导引”与“参与”。

ZiliaoPan.Com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说,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到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的制约,如个体对社会的态度,个体对群体的态度,个体对自身的态度等等。这都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且具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徳准则。其二,两者的教育方式相通。道徳教有和心理教育在工作方式上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道徳问題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去解决,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道徳教育的途径去排除。人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中所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有时人的心理平衡需要一种价值观的支撑,即借助道徳给予其理智与力置,其三,两者在育人的程序上是相同的。心理教育与道徳教育的“育人”职能,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四个层次实现的,知、情、意、行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徳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从知到行,最终达到内化,才有绩效。而道徳内化是道徳教育的倌息通过个体的心理索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以及顺应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在道徳形成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个性人格等心理索质是道徳内化的决策性结构和重要的调节器。另外,两者还遵循共同的教宵规律。道徳教胄与心理教育都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两种教育要取得实效,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无疑都两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譬如,先进的教胄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胄性,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正面教宵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活动,等等。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和道徳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可以相互濞进而形成教有的一体化。实践也证明,道徳教育与心理教胄的结合是完全可行的。无论是道徳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改革实践,还是心理辅导与咨询中“价值参与”、“认知疗法”的临床实践,都已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亊实,即通过以上结合点,道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富有成效的,所以也就证明了心理道德教育棋式存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三、心理——道徳教育模式的特点

  心理——道徳教育作为当代多元化教育棋式中实效性较强的棋式,其建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徳教育协同发展、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提高高校徳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教宵棋式的独特特点

  首先,心理——道徳教育棋式是一个整体结构,道德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融合。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棋式之所以受到严厉的抨击,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了学生在道徳教育中的心理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道徳问题经常是互相纏绕的,如果各种心理纷扰无法解除,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通”,可以说只能是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胄,几乎无法解决道徳问题。心理——道徳教育棋式的构建正是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要求教宵者应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引导,从心理教宵中移植一些方法作为徳宵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徳育工作的成效„譬如,运用心理学的愿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知识《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使德宵工作更有针对性•采用会谈、价值澄淸训练、角色扮滇、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端正学生的认识,重建他们的态度即信念重建,服务于徳育工作,以减少道徳教育的阻力,使学生接受德育彩响,感到接受道徳教胄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进而形成各种自律性品质,为实现道徳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这样既可深化思想道德教宵,又有助于学生心理健摩的发展,为学生接受思想道徳教胄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健全人格教育是心理——道徳教胄棋式建构的基石,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徳教宵的共同指向.近年来,健全人格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间的教胄价值取向。尽管不同&:&国家对人格特征的描述有所不同,伹都明确指向了道徳和心理两个方面.第一,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二者的共同目标。心理教胄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思想道徳教宵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出既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倌念坚定、情操高尚又具有主体意识、人格和个性健全的人,这在前文已述及•第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二者融通的纽带.人格教育讲究关心体贴、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症下药,强调遵循个体的心理规律,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这种教育性和人性相结合的人格教育模式,一方面作为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作为解决徳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第三•人格教育的内在机制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人格的形成是一选择整合内化”的过程。选择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人格教育的信息进行识别筛选并决定取舍的过程,通常包括价值标准选择和比较选择》整合是个体对决定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使之与原有人格结构发生对接的构建过程>内化则是个体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人格教育的信息进行检验并使之最终内化为自身人格特质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道徳教宵的内化机制,还是心理教育的内化机制,都与人格塑造的这一内在接受机制“不谋而合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就为心理教宵与道徳教育的结合提供内在的“共同语言”,也就成为了心理——道徳教育模式建构的基石。

  再次,心理——道徳教育棋式的建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思想能融入学校各类学科之中。道徳是人类自身心灵和稍神成长的重要方式。真正的道徳教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为个体的道徳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环塊,在于为个体营造一个纯净而快乐的精神家园,在于培植一个个理性而独特的道徳生命.当前简单粗暴、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道徳教胄现实可以说已经成为学生的精神枷锁,不仅未取得理想成效,反而在不断加重学生的徳宵负担.造成学校徳宵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然而,心理——道徳教宵作为一种时代所W予的新的教育模式,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其构建之初,就要求心理与道徳教育的结合不能仅周限于德胄课堂,而应融入高校的各门学科之中,即学校各类课程都可融合心理——道德教胄的思想,成为心理——道徳教胄棋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每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间时,都会自觉戒不自觉地传达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行为.并通过课鲎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途径,精心组织学生,从而使他们感悟到接受道徳教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而形成各种自律性品。

  四、建构心理——道徳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心理教胄与思想道徳教胄相互渗进于心理——道徳教胄棋式之中,成为个体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途径,但两者毕竞是有区别的,在实际结合中难免存在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实践心理——道徳教育棋式时都应该注意的。

  首先,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在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上,一方面,心理教胄是思想道徳教胄的基础,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髙大学生的心理索质,它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徳问题的传统教宵理念的不足,有助于从受教有者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施加彩响,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思想道徳教宵是心理教宵的导向。心理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朝着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发晨,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展。

  其次,防止心理问题徳胄化与徳育问题心理化。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人把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徳教育问题混为一谈,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高校在对人的索质的要求上也只是注重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却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徳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导致心理问题的徳育化倾向。同样,随着近年来心理教宵的不断升溫,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徳育工作已经过时了,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規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徳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徳育,用心理教胄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这必然导致了对徳胄工作的矫枉过正,使其偏离了应有的正确方向,出现了徳育问题的心理化倾向。其实,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徳育论”一样,心理教育与道徳教育也是两个不间的概念。思想道徳教宵工作者要成功地将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纳人自己的工作体系,就必须具备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否则,一方面可能会混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徳问题来处理,导致“心理问题徳育化”,达不到心理教宵的真正效果>另一方面又会令徳育难以摆脱以往因说教和灌输而导致的效果欠佳的雋面,无法保证徳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再次,努力化解道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冲突。道徳教育遵循的是一种“公开性”原则,要求教胄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问题I而心理教胄却正好相反,遵循的是一种“保密性”原则。道德教甯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常常使用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等,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实现教育目的I而心理教育依据的是价值中立,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赛美的标准等强加于学生。另外,徳育着眼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层面,强调个体所处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徳规范体系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厲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独立自助,自我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实践中.为了化解道徳教宵与心理教育的“公开性”与“保密性”、“价值导向”与“价值中立”、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徳宵工作者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调发属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教育与徳育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