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心理教育,死亡教育包含哪些心理学知识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4:10:49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6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1.死亡教育的内涵

  死亡教育是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恸主题与现象,促使人们深切省思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是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人们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1]。

  研究发现,“对于死亡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对此教育家曾有过许多论述,死亡教育不仅在教导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视的是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对死亡问题的禁忌与回避只能让我们无法了解生命的真相,当我们对死亡愈了解,则对于生命的看法就愈积极,进而能够创造并统整生命的意义。

  死亡的心理教育主要在国外和台湾开展的比较好。一般主要包括对死亡的认知,懂得死亡是人及生物生命的停止,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生物学现象,对死亡的必然性有正确的认识;对别人的死亡应持同情、尊重、緬怀的虔诚态度。以科学的态度正视死亡现象,防止在危急时刻,对死亡产生强烈的恐惧;死亡心理的基本理论、不同人群对死亡的态度、死亡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与缓解、临终心理的表现、濒死体验的研究、家属居丧悲伤与辅导、对“灵魂”及死亡超常现象的探讨等问题的教育等内容。

  2.死亡心理教育的模式

  死亡教育是涉及到多学科的教育,如哲学、医学、法律等等,但无论哪方面,目前,死亡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奔走、呼吁”等探讨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而死亡心理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让这些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关死亡的心理教育,在学校中更多的主要集中在预防自杀的方面。这确实是死亡教育的一个部分,但作为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发展性的教育,而不仅仅是预防自杀这样的防治层面。

  死亡心理教育实施模式大致都可以分为两种:

  (1)认知的/信息的(教导式)

  以文章、资料、书籍或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知识,以主讲人向听众介绍为主。

  (2)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式)

  以学生为主,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来探索死亡和濒死的各种情绪和感情。2事实上,这两种模式都是处理认知的、社会心理的、情绪的层面[3],而且可以是相互作用的,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可使人们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让人们接受这种情绪的过程中,同时建构个人对死亡的认知[4]。

  根据上述教导式和经验式,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式”[3]。无论哪种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两个:正确认识死亡;客观面对死亡。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活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独立的。一个人对任何事件的认知及正确对待都要经过感性的认识,再逐渐过渡到思维,同时伴随着情感,最后,才会综合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有关死亡的心理教育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

  3.死亡心理教育的具体形式

  3.1教导式活动

  3.1.1阅读指导法和欣赏讨论法

  就是选定一些图书教材、故事或短诗等,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公开讨论,分享心得,通过这个过程认识生命的可贵,了解死亡的内涵;或者是通过对各种死亡主题的影片、幻灯片、音乐、文学作品、报章杂志的欣赏与讨论,促使学生对死亡进行思考。[5]当一个人读到泰戈尔的“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时候,也许,就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而增加对死亡的尊重。

  3.1.2生命叙事法

  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生命中发生的有关死亡的故事,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对死亡的感性认识。当遇到死亡事件(如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看到的一些丧葬民俗,听到谁的外婆去世、听到医院中有人死去等)时,孩子往往会有很多疑问,如果能在班级中进行讲述,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在认知上认清死亡的客观性,以及死亡的人一去不复返,真正理解什么是死亡。越是坦诚地接受孩子讲述有关死亡,越是能使讲述者正确、客观地对待死亡,反之则增加对死亡的恐惧与错误的认知。只有如此,才会使孩子不至于惧怕死亡字眼,客观对待死亡。同时也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尊重死去的灵魂,而不是惧怕死尸,惧怕与死相关的一切事物。

  3.1.3与死亡相关主题的讨论

  选择一些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展开讨论,如安乐死、器官捐献、如何处决死刑犯、书写自己的墓志铭、假如生命还有三天等活动;对天葬、树葬、火葬、土葬、海葬、鬼节、清明祭祀以及遗体美容等问题的看法。通过这些与死亡有关话题的讨论,加深对死亡的思考,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死亡,正确地对待死亡。比如当一个人一直对死亡不能释怀的时候,了解了天葬,了解了当地人对天葬的认识是“那是对死者最好的处理了,不仅走得干干净净不占一分耕地,而且灵魂还会随着苍鹰在天上自由地飞。”也许此时,你可能真的就能够对死释然了。当一个人了解一些民族的火葬、土葬,是认为个体由金、木、水、火、土组成,死后要回归自然,也许更能正确认识火葬及对肉身的看法。

  3.1.4参观体验法

  即以学生为主体,直接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比如参观死亡博物馆,到殡仪馆参加葬礼等。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临终关怀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直观的感悟死亡。当一个人在国外的路边看到一些花束飘带或是系在树上或是堆在路口道边,知道那是祭祀出过车祸的人的时候,也就不会再害怕所遇到的坟墓,也会增加对生命的尊重。

  3.2经验式活动

  亲人的死亡或者自己喜欢的动植物死去,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或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因为丧失者可能会认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丧失,需要哀伤修通,而修通的过程包括: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转移与丧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对于丧失来讲,哀伤是一定需要的[6]。因此,丧失者能被指导正确对待亲身经历的死亡事件,是死亡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学校里,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几种形式的相关的活动解决这个问题。

  3.2.1应对死亡讨论法

  当发生一些重大的死亡事件的时候,讨论亲人和他人应如何面对。如空难后,亲人以及心理援助机构应如何对待,如何看待亲人的哭丧,是否需要公祭等进行讨论。虽然这里切身的情感因素淡一些,但正因为此,可让大家在相对不是非常沉重的气氛中学习面对死亡。

  3.2.2哀伤处理法

  学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死亡事件,亲人、朋友,或是动植物,这时候让他们学会如何认识死亡,表达悲伤的情绪,面对和接受死亡现实,帮助孩子度过丧失的痛苦期,并尽快的恢复常态,即学会哀伤的修通过程。这种有意识的引导,使得学生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当他们独自遇到类似问题时就有能力度过难关。这种教育可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死亡事件进行,亲人的死亡可能不普遍,但喜欢的小动物死去可能会遇到,如果班上某个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就可因势力导地进行有关教育。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体如何接受、如何表达情绪的问题,当然,面对过程中的情绪与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

  固定的悼念仪式对丧失者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这些仪式的目的是方便与死者的分离,通过有形的操作程序、祈祷、祭酒、悲叹、挽歌、衰诗等,使之具体化,并且认识和接受死者是在别处。祭奠仪式给人们提供了哀伤的一个心理过程。这种仪式化的特点有: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众人聚集使生者和死者分离同时生者获得心理支持;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6。因此,在学生中发生丧失事件后,可以引导其与同学一起进行一定的悼念活动,如埋葬,写文章纪念或致悼词等。

  通过这些悲伤的阶段,使失去亲人(或喜爱的动植物)的人做好准备新的社会关系,建立与新的客体的情感连接。有效的悲伤过程,有利于这种放弃和新的连接。

  如果是学生亲人的死亡,教师有必要了解其家庭对其参与葬礼等事件的态度,必要的给予相应的指导。重要的是,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的客观存在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哀伤,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2.3角色扮演法

  通过模拟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比如可以借鉴心理教育的做法,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话剧,或组织学生排练一些包含生死情节的经典话剧,使学生成为剧中角色,在体验剧中人物情绪变化中体验生与死的过程可能发生的情绪情感[7]。

  以上的教育形式是作为课程实施的。而针对某个具体的个体的时候,则需要结合丧失者的一些个人特点,比如依恋类型区分对待,因为丧亲者表现的种种症状与其依恋类型相关。[8]

  4.总结

  在人的一生中不一定什么时候会遭遇死亡事件,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在这方面都有所准备,而不是等事件到来之时措手不及,应该让他们更主动地有准备地认识到这一人生重要课题,更加积极地、清晰地认识生命。学校和家庭更需要这种发展性的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没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教育应该拥有博大的胸怀接纳一个完整的生命,从而以一种人文的情怀看待死亡。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应予以生命独特的关照,并以相应的课程为保障。[9]死亡心理教育致力于改变各方的观念和态度,教会青少年如何认知面对和对待死亡,是对所有生命和谐发展的关切,使人类生命得到尊重,回归生命真实的本质,达到更好生活的境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