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与防护)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7 11:47:17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61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职业风险防范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对9所医院核医学科室开展调查,调查前,总结职业风险,探讨防范措施。结果: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结果、核医学病房表面污染监测、职业人员个人剂量调查以及核医学科室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核医学科医护人员存在潜在的职业风险,应该从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培训及规范操作过程、合理布局及增加防护设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以及加强给药后的患者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其职业防护。结论:为保护从事核医学工作医护人员的健康,必须加强职业防护,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保障医护人员的从业安全性。

关键词:核医学;医护人员职业风险;职业风险防范
核医学主要是利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因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灵敏及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1-2]。但是由于在核医学诊断、治疗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用后废弃的医疗材料及患者的排泄物等均是非密封源,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扩散,对医护人员危害极大[3]。为探讨防范措施,笔者开展如下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开展调查,调查本市9所医院核医学科室的环境,并对278例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男167例,女111例,年龄24~52岁,平均(32.17±4.06)岁。
1.2 研究方法:调查前,调查者与本市各医院核医学科室管理人员取得联系,得到同意后下到科室进行检测,并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共发出27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89.57%。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见表1。
表1 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结果
测量位置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μGy/h)平均值(μGy/h)放射源库0.12~0.27 0.19分装室0.09~0.16 0.13分装室操作位置3.09~4.04 3.62治疗室0.10~0.15 0.13给药室0.11~0.26 0.18ECT室0.10~0.88 0.23骨密度室0.10~0.21 0.15放免室0.09~0.15 0.132.2 核医学科表面污染监测:见表2。
表2 核医学病房表面污染监测
测量位置活度浓度(Bq/cm2)平均值(Bq/cm2)放射源库0.34~0.42 0.37分装室0.17~0.26 0.24操作者手0.21~0.24 0.23治疗室0.12~0.21 0.18给药室0.12~0.24 0.18ECT室0.16~0.19 0.17放免室0.14~0.21 0.16
2.3 职业人员个人剂量调查:对调查人员进行检测,其个人受照有效剂量范围(mSv)在0.05~2.22之间,平均0.28 mSv。
2.4 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见表3。
表3 核医学科室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
防护情况例数构成比(%)防护物品不足3111.15 医护人员意识不高269.35 制度执行情况不佳4114.75 废弃物处理不当217.55 药品存放、使用方法不正确3512.59 3 讨论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已受到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为减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危害因素,根据放射防护三原则:实践的正当性、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3.1 制定防护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落实:根据医院情况,制定相应的放射管理制度以及防护制度,并实施配套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对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和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处理做出相应规定,使相关科室能够协同处理较复杂的突发事件,一旦遇到重大事故能够及时上报,处理较妥善。安排人员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察,使医院中形成良好的防护管理氛围,确保人员安全。
3.2 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医护人员对职业危险的认识程度对其主动、自觉采取防护有直接影响。在定期开展职业防护要教育的同时,要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与监督,督促医护人员自觉、自愿进行职业防护。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做好放射防护,穿戴工作服、帽、铅衣、手套及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工作时应佩戴剂量仪,同时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进入体内,要定期体检,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3.3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过程:每位核医学医务人员在正式工作前接受职业风险防护培训,在熟悉放射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而且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辐射安全规程操作。在操作前,医护人员无放射源的情况下充分作好准备工作。用药时应在有屏蔽的铅玻璃进行。对于辐射强的射线,最好在玻璃罩上加一层薄的铅防护层,而且要做好韧致辐射的防护[4]。吸药时要戴口罩、手套、防护用具,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注射时最好使用注射器防护套。一旦放射性药溅到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以减少放射性照射损害程度。如果工作台或地面有发生放射性药物外溢,应及时用纱布抹洗干净并将纱布装入专用、内衬塑料袋的放射性废物容器中,按放射性废物规定处理。用过的棉签和一次性医用手套不可随处乱扔,也应放置上述在专用放射性废物容器中,集中处理。废物容器表面显著位置应标有核素种类、废物类型、和存放日期,放射性废物应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集、存放和处理,该人员应熟悉管理原则,掌握剂量检测技术,设存储登记卡,处理过程要记录备档[5]。结束后,医护人员最好在离开放射源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其他整理工作[6]。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而且严禁在活性区内吸烟、饮水及进食。
3.4 合理布局及增加防护设施:首先应通过合理布局减少核医学病房环境的污染。应按放射性活性区与非活性区将工作场所分开,采取清洁区、活性区的三区制原则布置,并按照放射性水平的高低依次序排列[7]。将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等,分配在常年的上风向,保证无放射性物质污染。低度活性区如病房走廊、治疗室等,一般是不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质,但有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或辐射的区域[6]。高活性区如分碘房、操作室等,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质,通常设在病房末端。医院必须保证核医学工作室人员防护设施和物品的齐全,同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核医学病房内配备可视对讲机,医护人员可以在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不影响工作、且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可视对讲机与患者沟通。
3.5 加强给药后的患者管理:患者口服或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要嘱咐患者在病房休息,要求其在5个半衰期内不要随意离开自己的病房,同时避免与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接触,以尽量减少患者带来的照射[6]。而且患者住院期间,其使用的卫生器具应要冲洗彻底、单独存放。
4 参考文献
[1] 李传琼,崔邦平,代文莉,等.核医学科护士职业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学论坛,2005,25(5):373.
[2] 马庆杰,罗云霄.核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6.
[3] 黄善珠,韦琼兰.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调查及自我防护对策[J].广西医学,2009,31(2):263.
[4] 朱寿彭.放射毒力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5.
[5] 张丹枫,赵兰才.辐射防护技术与管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101.
[6] 刘小梅,李亚范,李俊红,等.核医学科病房护士的自我防护[J].微创医学,2009,4(4):454.
[7] 李长虹,刘德明,朱 俊.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水平初探[J].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9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