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症栓塞最常见的部位(主动脉夹层下壁心梗)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5 11:54:37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51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患,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形成血管夹层,是青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一例经血管内超声(IVUS)证实的特发性左主干自发夹层。
  患者为26岁女性,因“突发胸痛胸闷、憋气9小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病史,月经正常,3年前顺产1胎,无烟酒史。查体:心率78次/分,血压110/80mmHg,心肺查体(-),双下肢不肿。肌钙蛋白94.2ng/ml,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波弓背向上抬高>0.3mv,超声心动图示前壁下2/3心肌运动及增厚率减低,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并经IVUS证实为左主干开口至前降支近段夹层伴壁间血肿,旋支开口轻度受压,余管壁光滑,未见狭窄。拟行PCI治疗,将Runtrough NS导丝送入前降支远端、Regatta middle weight导丝送至回旋支远端保护,以切割球囊flextcome cutting balloon2.5*10mm(6atm*3s压力扩张,1次)扩张前降支近段病变处,flextcome cutting balloon3.0*10mm(8atm*3s压力扩张,1次)扩张左主干病变处,后于前降支近段植入Endeavor Resolute 2.5*14mm支架(Medtronic,Inc,USA)以10atm*3s压力释放,于左主干植入XIENCE3.5*18mm(Abbott Vascular,USA)以10atm*3s压力释放,2支架串联,重叠约3mm,再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证实管腔通畅,狭窄解除,支架外可见血肿,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3级,回旋支开口管腔未明显受累。
  关于SCAD的原因,多与炎症、结缔组织病等相关。该患者住院期间查补体C3轻度减低为0.6g/L(参考0.9-1.8 g/L),余如补体C4、抗核抗体谱16项、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激素六项等均处在正常范围。该患者不处于围产期,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经IVUS证实未见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无发热、脱发、口腔溃疡、皮疹等,无药物滥用史,否认避孕药服药史。综合上述因素,故考虑为特发性SCAD。支架术后继续予以阿司匹林等物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胸痛等不适。
  讨论
  SCAD的冠脉造影检出率为0.1%-0.28%[1],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围产期SCAD 围产期高水平雌激素促使平滑肌细胞肥大,嗜酸粘多糖增多,致细胞间基质缺失、内膜胶原减少,总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增加动脉壁剪切力,易于产生自发夹层[2]。(二)动脉粥样硬化 Celik等指出SCAD多数伴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滋养血管密度增加,斑块易发生破裂和出血而致夹层[3]。(三)结缔组织病 如马凡综合症等病理改变包括冠状动脉中膜囊性坏死,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冠状动脉存在慢性炎性,这些均易致SCAD[4]。另有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也是引起SCAD的重要原因之一[5]。(四) 特殊药物 滥用可卡因、长期避孕药、大量烟草等可能导致SCAD。(五)特发性 一些SCAD病例不具备围产期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因素,称之为特发性SCAD。
  SCAD多发生于单支血管,研究发现,女性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尤其前降支,而男性则右冠状动脉多发[6][7]。本病由于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夹层致真腔受压,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且依夹层部位不同,导致不同面积心肌血供受损,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可有:1)内膜分离形成线样影,甚至呈螺旋形。2)造影剂滞留假腔,真腔受压。3)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治疗策略的选择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状态、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部位、数目、血流分级、缺血或梗死心肌面积、心功能状况等。不建议溶栓治疗。对于无明显症状、夹层位于冠脉远段、血流良好者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对于临床症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夹层位于冠状动脉近中段、血流受损、缺血心肌范围较广泛者需紧急行血运重建治疗[8]。SCAD可以按照NHLBI分型.A、B、E型及壁间血肿采取PCI治疗相对容易.D型夹层占比例最高.D、F型治疗难度最大[9]。介入方法可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术中建议应用IVUS明确夹层部位、范围,以合理选择支架并力求完全覆盖夹层。对于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大于33分者,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
  参考文献
  [1]Hering D, Piper C, Hohmann C, et a1.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cidenc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of spontaneous,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diagnosed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J], Z Kardi01, 1998, 87: 961-970.
  [2]Ito H;Taylor L;Bowman M ,Presentation and therapy of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and comparisons of postpartum versus nonpostpartum cases,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