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伦理学的内涵(伦理管理学意义)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4 04:01:52 归属于文教卫生论文 本文已影响23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伦理和管理伦理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极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管理伦理研究历史线索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管理伦理学的学科结构、发展趋向和发展对策等元理论问题,以促进这个新兴学科系组尽快形成较为严整的理论体系,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从而走向全面而均衡的发展道路。

  一、企业伦理研究和管理伦理学的兴起

  管理伦理学是管理科学与伦理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以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科学和以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均萌发于古代,因此人们对于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伦理道德体现于原始人的各种生存行为和交往活动中,而后发展成为人们有所知觉、有所意识并逐步有所恪守的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显而易见,伦理道德一开始就发挥着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引导、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作用,履行着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管理职能。可以认为,管理与伦理道德始终有

  着或潜或显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先哲孔丘、孙武、孟轲、荀况等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国家管理(社会管理)、军队管理领域中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管理伦理概念、管理伦理原则等问题有所论及。

  现代意义的管理伦理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企业管理伦理研究。1927年的《哈佛管理评论》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评企业伦理方面的几本新书》的述评性文章。这表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有企业伦理方面的著述问世。50年代,又有企业伦理方面的著作出版。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不时爆出行贿受贿、价格垄断、交易欺诈、污染环境等经营管理丑闻,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要求政府展开调查。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题为《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的报告。同年威廉。洛德在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成员学校中进行关于开设企业伦理学必要性的征询调查。1963年,加瑞特等人的《企业管理案例》和巴特尔斯的《企业中的伦理》等书先后出版。

  1968年,沃尔顿出版《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倡导公司之间的竞争应以道德目的为本。70年代初,美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卷入非法股票交易、非法政治捐款、虚假广告宣传、窃取商业机密、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事件,人们深切地感到一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沦丧的严重程度。这种状况,不仅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的热烈讨论。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首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企业伦理学或企业管理伦理学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草创阶段,终于在美国获得了学术界的首肯。在企业伦理的实践应用方面,美国部分企业及其管理者随后发起所谓的“道德生成运动”,倡导伦理因素与利润因素相互兼顾乃至融为一体的企业活动模式,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寻求促进企业和相关人员实施道德行为的具体办法,力求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

  日本是另一个较早开展企业伦理研究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丸山敏雄创建的日本伦理研究所极力倡导伦理实践,关注同企业相关的伦理问题。70年代初,日本学术界就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利润与伦理何者为先的争论。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将家庭伦理传统中的忠心、感恩、诚信、仁义、爱和、勤劳等观念移植和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确立和编制社训、社歌、守则、信条等方式和各种集体活动不断强化这些观念,使伦理道德成为企业协调内外关系、处理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并由此形成了日本独有的企业伦理模式。由于这种企业伦理模式在日本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激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热情。80年代初,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的《日本的管理艺术》和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等,均对日本的企业伦理模式进行了文化层面的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伦理学在国外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相继传入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企业伦理学研究机构。企业伦理学由此走上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总部设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企业经营、经济学和伦理学国际协会”于1996年在东京召开了首届企业经营、经济学和伦理学世界大会。在美国,企业伦理学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热门学科。1990年皮尔斯和纽斯特朗在《管理宝典:现代观点集粹》中开列了80年代的管理科学畅销书,其中两本是弗里曼和吉尔伯特的《公司战略与企业伦理》、布兰查德和皮尔的《道德管理的力量〉>。1993年西尔比格在《MBA十日谈》中列出美国著名工商管理学院的9门核心课程,企业伦理学名列其中。同年,恩德利主编的《企业伦理学百科全书》、唐菲和永矢本共同主编的《企业伦理:日本和世界经济》相继出版。至90年代中期,美国己经出版了1000多部专著、教材,创办了10多种企业伦理学刊物,各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基本上都开设了企业伦理学课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引进管理科学一系列重要分支学科的进程中,开始译介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1988年以后,陆续出版了多部属于企业伦理学的教材和著作,如温克勤、任健雄、李正中等主编的《管理伦理学》,张文贤、朱永生、张格的《管理伦理学》,苏勇的《管理伦理》和《管理伦理学》,陈炳富、周祖城主编的《企业伦理学概论》,周祖城的《管理与伦理》等。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一些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评述国外企业伦理研究状况、探讨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各种相关问题的文章。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发文,将“企业伦理”列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8门主要专业课之一。另外,还有学者对企业之外非经济领域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展开研究,如张康之编著的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伦理学》等。

  二、管理伦理学的科学定位和学科结构

  中国学者目前谈论的“管理伦理学”和现己出版的管理伦理学著述,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管理伦理学。正如把企业管理学称作管理学一样,人们也顺理成章地把企业管理伦理学(即企业伦理学)称作管理伦理学。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学是管理科学领域中发展最早、最引人注目的分支学科,企业伦理学是管理伦理学领域中发展最早、最引人注目的分支学科。

  为了推进管理伦理学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突破对管理伦理学的这种狭义理解。完整意义的管理伦理学需要探讨各种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企业伦理学只能视之为管理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一级学种‘管理学”中未列入管理伦理学,在一级学科“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伦理学”中列有伦理思想史、职业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家庭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也未列入管理伦理学。十几年以前,管理伦理学尚未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管理伦理学,为其做出比较明确的科学定位。


  就学科生成区位而言,管理伦理学既是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亦即是介于管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先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管理科学初步形成和有待创建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分支学科约有百余门[1](P17-22)己经成为交叉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门类。在管理科学这个学科门类中,管理伦理学是一个与企业管理学相类似的学科系组[马(8-10)有着很开阔的分化空间。管理伦理学与管理哲学、比较管理学、管理行为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再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通常认为,伦理学是广义哲学的一个学科门类,包含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两大分支领域。管理伦理学无疑应当归属于应用伦理学。在伦理学这个学科门类中,管理伦理学同经济伦理学、职业伦理学等一样,都是有望不断分化发展的学科系组。管理伦理学与同样属于应用伦理学的政治伦理学、经济伦理学、职业伦理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在企业伦理学(企业管理伦理学)商业伦理学(商业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伦理学等己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管理伦理学有待建立和有望建立的分支学科(含边缘分支学科)可以按照对象特征和生成方式相对地区分为四个组别。

  第一组包含普通管理伦理学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管理伦理思想史、管理伦理学史、管理伦理文化学、比较管理伦理学等。普通管理伦理学的地位,类同于科学学中的普通科学学、技术学中的普通技术学。它作为管理伦理学的核心基础学科,研究有关管理伦理的各种普遍性、一般性、共同性问题,如管理与伦理的同一性、管理的伦理价值、伦理的管理功能、管理伦理的内涵、管理伦理的演进发展机制、管理伦理实践的基本原则、管理伦理体系的构建、管理者的道德修养等。管理伦理思想史研究管理伦理思想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管理伦理学史描述管理伦理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历史进程及其进化的社会条件。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并不完全相同。管理伦理文化学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管理中的伦理问题,探讨管理伦理的生成、演变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比较管理伦理学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管理伦理思想和实践的异同,或者研究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管理伦理思想和实践的异同。普通管理伦理学需要对管理伦理思想史、管理伦理学史、管理伦理文化学、比较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几门学科则需要普通管理伦理学给予整体性指导。普通管理伦理学不能代替后几门学科的具体研究,后几门学科也不能代替普通管理伦理学对具体研究成果的整体性概括。

  第二组包含管理伦理美学、管理伦理人类学、管理伦理社会学、管理伦理社会心理学、管理伦理心理学、管理伦理政治学等,统称为管理伦理边缘学科。这组学科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某些学科门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伦理的相关理论问题。它们生成于多个学科门类的交界区域属于多元性边缘学科。例如,管理伦理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或者说研究管理伦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形成于管理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的邻接区域,既可以视为管理伦理学与社会学相渗透的产物,又可以视为管理科学与伦理社会学相渗透的产物。管理伦理教育学与教育管理伦理学两个学科名称的构词要素相同,但词序有别,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管理伦理教育学研究开展管理伦理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而教育管理伦理学则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管理伦理经济学与经济管理伦理学的关系,与此相类似。

  第三组统称为宏观管理伦理学科,包含公共管理伦理学、政党管理伦理学、军事管理伦理学、经济管理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学、环境管理伦理学等。这组学科研究某些宏观管理领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任务是探讨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伦理思想的演进嬗变、公共管理的基本伦理原则、公共管理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伦理关系、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等。隶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军事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同隶属于宏观管理伦理学科的军事管理伦理学、经济管理伦理学、教育管理伦理学、环境管理伦理学等对应学科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军事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应当分别包含军事管理伦理学、经济管理伦理学、教育管理伦理学、环境管理伦理学等,但后者在前者之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军事伦理学所涉及的军事活动,包括军队组织、军队训练、战略谋划、战术研究、作战指挥、武器研制、物资供应、战备动员等,军事管理渗透在各项军事活动中,但并不是军事活动的全部。因此可以认为,军事管理伦理学只是军事伦理学的一个具有横向渗透力的组成部分。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管理伦理学的关系,则不同于军事伦理学与军事管理伦理学的关系。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环境伦理学,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对人类生存环境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而在特定语境中,我们可以认为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管理伦理学具有等义性。

  第四组统称为微观管理伦理学科,包含企业管理伦理学、机关管理伦理学、学校管理伦理学、科研机构管理伦理学、军队管理伦理学、社区管理伦理学等。这组学科研究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它们同职业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一经营者伦理学、公务员伦理学、教师伦理学、军人伦理学等,既有难以分割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微观管理伦理学科的研究范围明显超出职业伦理学的相应分支学科,由此也可以认为前者包含后者。国内外学者目前所使用的企业伦理学概念,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企业管理伦理学。或者说,学者们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可以等同于企业管理伦理学。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给出特别的说明:(1)第二组学科被称之为管理伦理边缘学科,只是表明它们的边缘性特征、理论性特征比之第三组、第四组学科更为明显一些罢了。例如,第三组的教育管理伦理学,可以看作是形成于教育管理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第四组的军队管理伦理学,可以看作是形成于军队管理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第三组、第四组学科,实用性或应用性特征十分鲜明,都可以归类于应用伦理学。(2)宏观管理伦理学科与微观管理伦理学科是相对而言的。属于宏观管理伦理学科的教育管理伦理学,侧重于研究整个教育领域宏观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但它不可能完全不涉及微观教育管理活动。属于微观管理伦理学科的学校管理伦理学,侧重于研究微观教育活动—学校管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它也不可能不涉及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伦理问题。因此,宏观管理伦理学科与微观管理伦理学科之间,不可能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三、管理伦理学的发展对策

  管理活动无处不在,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自然也是无处不在的。人类需要管理活动,也必然需要有助于提高管理活动效能的管理伦理研究。人类社会的这种实际需求,是管理伦理学不断演进的根本动力。为了推进管理伦理学的有序发展,笔者建议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自觉而积极地实施如下一些对策。

  1.核心集结,收敛综合。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企业伦理研究算起,管理伦理学己有了约80年的生成发育史。目前,管理伦理学正在走向收敛与发散并重的整体性发展的新阶段。在企业伦理学及其属下分支学科商业伦理学相对成型的基础上,一部分研究力量需要向管理伦理学的核心区域集结,对相关的己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合,创建覆盖所有管理领域的管理伦理学核心基础学科一普通管理伦理学。这是学科演进中的“内涵一收敛”式发展方向。普通管理伦理学当然应该充分地概括企业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但绝不能受企业伦理学的局限。企业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最先引起人们的研究热情,但它毕竟只是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活动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此,普通管理伦理学既要涉及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等)、政治管理、军事管理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又要涉及社会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卫生管理等)、文化管理、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管理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普通管理伦理学对于各门宏观管理伦理学科和微观管理伦理学科的发展具有制导、引向作用。

  2.深度开掘,逐层分化。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和精细化,一门学科在纵向上通常可以渐次分化出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这是学科演进中的“内涵一发散”式发展方向。在前面列出的管理伦理学一级分支学科,都存在着进一步分化的可能性。例如,成熟度最高的企业管理伦理学,至少存在着两条分化线索。一条线索是类型分化,即企业管理伦理学按照企业类型,分化出工业企业管理伦理学、建筑企业管理伦理学、农业企业管理伦理学、商业企业管理伦理学、运输企业管理伦理学、金融企业管理伦理学、保险企业管理伦理学等。这些二级分支学科在企业管理伦理学的引导下,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伦理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另一条线索是环节分化,即企业管理伦理学按照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分化出企业战略管理伦理学、企业生产管理伦理学、企业质量管理伦理学、企业营销管理伦理学、企业财务管理伦理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学、企业技术管理伦理学等。这些二级分支学科同样要在企业管理伦理学的引导下,更为细致地研究企业管理各个具体环节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3.多方吸纳,促进交融。20世纪中期以来,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己经成为科学知识体系学科演化进程中的一大景观。管理伦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广泛地吸纳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借鉴和利用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有意识地促进不同学科门类、学科系组之间的“内外交融”,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管理伦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内部交融”。所谓内外交融,是指管理伦理学与相关学科门类、学科系组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是学科演进中的“外延一发散式”发展方向。在前面列出的的管理伦理边缘学科,如管理伦理美学、管理伦理社会学、管理伦理心理学等即是内外交融的产物。这些学科目前几乎都处于萌生阶段,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所谓内部交融,是指管理伦理学己有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是学科演进中的“外延一收敛式”发展方向。例如企业管理伦理学两条分化线索所形成的二级分支学科,极有可能在相互交融中形成工业企业战略管理伦理学、农业企业质量管理伦理学、运输企业生产管理伦理学等三级边缘分支学科。

  4.立足国情,面向实际。管理伦理学迄今为止仍是一门“舶来”学科,还没有建立中国化的管理伦理学说或理论,没有形成更切合中国社会管理实践需要的学科体系。如果说整个管理科学的中国化进程己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话,那么管理伦理学的中国化进程才刚刚开始,还有一段艰苦的路程要走。中国学者一方面要挖掘、梳理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管理伦理思想,另一方面又要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管理活动的实际,总结管理伦理实践的新鲜经验,使管理伦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真正走上中国化的进程,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5.培育人才,壮大队伍。历史经验清楚地表明,一个学科门类、学科系组乃至一门学科能否在一个国家站稳脚跟并取得较快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教育的支持程度。设置专业、编写教材、开设课程,通过教育的途径培养研究人才,都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就管理伦理学而言,现己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生中开设了企业(管理)伦理学课程,出版了几部教材,相关研究课题也获得了必要的资助。在不能单独设立管理伦理学专业的情况下,管理伦理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只能依赖相关专业。今后一段时间,高等学校需要进一步扩展管理伦理学的开课范围。例如,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列于哲学门类的“伦理学”,列于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等专业,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伦理学等课程。多开课程,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学子关注管理伦理学的发展态势,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研究队伍,从而为管理伦理学积蓄必要的研究力量,确保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文教卫生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