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演唱特点是(秦腔音乐的风格要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09:55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48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戏曲声乐,在中国民族声乐以至世界声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秦腔是中国民族戏曲中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秦腔以陕西方言为基础,在唱腔处理上符合一定的板腔艺术规律。秦腔在“收声归韵”方面没有京剧复杂,它的演唱方法多姿多采,独具魅力。其唱腔既有“天苍苍,野茫茫”那种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 ,又有缠绵排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一直受到国内外人们和广大戏剧工作者的重视和喜爱。
  一、气息运用
  戏曲声乐的呼吸方法和西洋歌剧的呼吸方法相同, 戏曲歌唱要求呼出的气息要平稳、均匀。秦腔的练习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纯呼吸练习法 , 具体办法是吸气要沉气于脐,再憋气,憋的时间愈长愈好, 等憋不住时再慢慢呼气,这样可以锻炼气息的支持力的长短,一天可做多次。经过长时间练习可以锻炼气息的稳定和深度。二是结合音调喊嗓练习法,我们知道戏曲唱法有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利用“四呼”来进行吊嗓练习,这样节奏、时值较为自由。戏曲的“四功五法”都必须有很好的气息配合与支撑。在用气上不仅仅表现在唱腔中,还表现在人物要求的形体表情中。唱腔中气的运用来说,在表现人物感情比较平稳、速度比较缓慢、气就可以吸得多点,呼吸和行腔比较长;表现人物感情比较激烈、节奏比较紧张的地方,气就要吸得少而浅,表现呼吸急促有弹性。秦腔表演中有七情:喜、怒、哀、乐、惊、思、忧。如表现“喜”时呼吸相对平稳、舒缓;表现“怒”时气息则沉于胸部,呼吸节奏要紧促;表现“哀”则需要气息大幅度往脐部弹跳起来;表现“思”则要求憋住气息等等。秦腔的各种换气在念白中频率比较高,如念快白时要抢气,像“这、这、这 … …”“呀、啊、啊… …”等吞口音字时,要用短促和逗气。唱高音时,气就要吸得深而足,出气时耗气量大;唱低音时,气要吸得比高音少,往外呼气要平稳、舒缓,耗气量足;唱中音时,气要吸得浅,耗气量小。另外秦腔演唱气息的运用还有拖长音、弧形、一气多音多字、、断音、高位置朗诵和吊嗓念白等练习,所以说秦腔的呼吸唱腔训练对歌唱训练也具有相互借鉴意义。
  二、嗓音训练
  戏曲唱腔历来都是口传和心授,基本没有系统的理论发声资料和系统的发声方法,传授中也是结合戏曲板眼和唱腔的韵味练习,一般情况下秦腔学员练声都是通过喊嗓和吊嗓自己来琢磨。所以,借鉴和探索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嗓音训练时首先多作一些“哼鸣”的练习,这种练习对发音位置的提高有好处,也能增加鼻咽腔和头腔的共鸣。具体做法是:口鼻同时呼吸,上颚和牙关抬起呈打哈欠状,呼吸轻轻打鼻咽腔,声音尽可能轻轻的发出哼鸣声,放松下巴声音往前,面罩有震动感。其次是单音训练,如闭口音“一、你、哩…等”,经过数次练习后,再在原位置上做开口音练习,如“呀、嘛、啊…等”。在练习中始终保持呼吸的流动感,腹肌和横隔膜一起随着音符配合运动。接下来闭口音和开口音呼换着练,单母音和多母音交叉练习,如 “啊、哦、依、噢、呜 ” “嘛、买、米、毛、母”等。这样反复练习熟练后有利于位置的统一和集中。戏剧演员由于长年都是流动演出,因此,喊嗓训练要循序渐进,尤其是演出前的开声是很重要的。在嗓音训练中如何运用气息也显得尤为关键,除进行一般的呼息训练外,还要进行声音的基本嗓音训练。戏剧演员除了天赋的条件外,更要按照发声的运动规律进行训练,只有呼吸声腔协调熟练配合,才能掌握唱腔的技巧。戏剧声乐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要基于演员本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嗓音条件。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也会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歌唱姿势
  美声唱法将正确、良好的姿势看作歌唱发声的基础。而在戏曲中好的唱词和唱腔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戏曲界有种说法,认为唱、念、做、打四功中,唱功居首位,无论唱与做,都要求演员表演有柔有刚,有阳有阴,要顿挫适宜,缓急适当,秦腔声乐唱段除了基本的唱、念、对、打以外,还有手、眼、身、法、步。表演中站着唱、坐着唱、边走边唱、边打边唱等情节,做好这些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基本功训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姿势,再加上唱腔和形体表演到位,戏曲韵味把握准确,才能拥有优美、清晰、流畅的语言,激情四射的戏剧人物形象。反之,如果养成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像仰着头、挺着肚子、躬着腰、形体动作僵硬等,这些极为笨拙不良的姿态形成后,则不可能发出自然而优美的歌声,表演中也会出现挤、卡、压的声音,这种情况观众是得不到艺术上享受的。所以,中国秦腔戏曲艺术更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声乐,特别是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理念和技艺,在“洋为中用”中实现中国戏曲声乐艺术与世界的接轨。而对于美声学习者来说,仅仅强调声音是不够的,也要多学习戏曲中的优秀的表演感觉,把舞台的艺术形象塑造的更加清晰、自然。
  四、吐字咬字
  每一剧种都有其特殊的审美要求,由于审美要求的不同,在音韵的演唱处理上也有其不同的处理方法。声、韵、调在戏曲音韵中是一个有机体,譬如京剧在吐字上就非常讲究复韵母字的慢吐。而秦腔声乐的审美要求则是吐字的爽朗、明快、强烈、奔放。秦腔讲究快吐,即使有长的拖腔和声、韵结合出口,同时要求字调趋向再引出拖腔。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润腔”是我国歌唱表现的重要手法,特别强调“字正腔圆”,只有在字正的基础上,腔圆才会显得有意义,语调基础是“字正腔圆”,而“字”如果做不到正,腔也无法表达戏剧应有的意境。声乐艺术表演是在呼吸流动的前提下完成咬字吐字,强调字正腔圆,追求的是现有气后有声,气行于腔,以气化声。而在歌唱的手法上“润腔”赋予民族声乐艺术以特殊的美学风格,这一风格被称为“中国韵味”。按照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润腔”技巧,配合戏曲感情加以演唱,才能准确表达出中国音乐和戏曲唱腔的神韵来。戏曲的独特 性更是建立在民族本土艺术与其生存背景的基础上。而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语言的发音特点比较适合美声歌剧演唱,中国的语言发音和咬字方法不十分适合,我们可以发现,同为比较成熟的演唱方法,美声唱法同秦腔戏曲唱法对呼吸的强调都大同小异,两种唱腔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正确的声音强调歌唱器官的各个部位互相配合,掌握协调的歌唱技术技巧,从而获得活力无限的声音。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在咬字和吐字方面更应多向戏曲借鉴成熟的经验。秦腔艺术的传统风格,其特殊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尤其是它那高昂激越的唱腔,质朴严谨的板眼,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节奏,易变的调性,丰富的调式,以及塑造各类角色不同情绪的旋律等等,无不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欣赏品位的提高,也不断要求秦腔声乐艺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秦腔声乐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认真总结秦腔声乐的实践和成功经验,促进秦腔声乐艺术的改革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秦腔,就它的唱腔音乐而言,着实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迷人之处。戏曲声乐唱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声唱法,它是在深入研究、学习、吸取各种唱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新的中国演唱体系。不管是意大利歌剧,还是中国戏曲的“国粹”,歌唱的精髓都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尽管艺术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方法各有差异,但在演唱艺术上都是追求圆润、明亮和富于共鸣的音质,强调灵活的声音和连贯的语言,共同追求和提倡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符合人类声音表现规律的科学声乐演唱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弘扬光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遵循“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原则,在继续保持中国声乐艺术和戏曲民族风格、民族神韵的同时,不断强化其科学性和世界性,努力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陈幼韩.戏曲表演美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孙从音.语言与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