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在音乐欣赏中的价值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03:31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7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通俗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电子音乐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流行音乐,流行器乐以及这两者衍生出来的流行音乐剧。流行音乐最初是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发展成熟起来的,后来逐步在美国生根发芽,且借助美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将其传播到世界范围。让通俗音乐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之内最主流的音乐形式。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壮大并且席卷全球,跟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系。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音乐形式而言,通俗音乐跟它的名称一样,通俗易懂,跟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人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通俗音乐的受众面广,并且受众当中以青少年为主,所以分析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引导通俗音乐的发展,进而生产出更加优良的文化产品,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一、模仿阶段


  通俗音乐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而是舶来品。我国最初接触到的通俗音乐作品大多是来自香港和台湾。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和台湾的通俗音乐迅速传入大陆,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台湾著名女歌手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几乎人人都会一两首邓丽君的成名作,如《甜蜜蜜》、《小城故事》以及《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这一阶段也传入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粤语歌曲,比如当时香港歌手谭咏麟就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水中花》、《爱在深秋》等作品也是当时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曲目,当时人们甚至视会唱粤语歌为潮流。这一个阶段的通俗音乐,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传唱性。这一阶段的通俗音乐基本延续了欧美通俗音乐传统的形式,和声较为传统,伴奏乐器以传统乐器为主,如钢琴、木吉他、电吉他、贝斯、爵士鼓、键盘乐器等。但是在旋律上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融合了民族音乐和中国古音乐的曲调,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民族风格觉醒


  进入九十年代,大陆的通俗音乐在港台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并且风格独树一帜,成功的从模仿港台曲调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九十年代的大陆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人将通俗音乐和民族曲调进行了融合,我们能在这一阶段的大陆通俗音乐作品中看到许多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大陆通俗音乐中的代表作有《少年壮志不言愁》、《黄土高坡》等。在此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当时崔健在演唱会上的一首《一无所有》以其反传统的表现直击人们的内心。崔健开创了中国摇滚的新时代,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形式以及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理念,给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崔健的歌曲是被压抑已久的民众的强烈呼喊,音乐和当时人的内心形成了剧烈共振。他的歌曲自然朴实,却暗潮涌动,蕴含着随时汹涌蓬勃的强大力量,其在中国摇滚界的地位至今无法撼动。


  我们可以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找到陕北民歌的影子。随着崔健的《一无所有》红遍大江南北,由崔健引领的西北风潮开始给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造成了重要影响。音乐人开始纷纷尝试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相结合。“西北风”的流行受益于当时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西北、西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找到了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良好切入点,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将流行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内容结合的歌曲,创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我国通俗音乐发展初期的简单的和声和伴奏以及平稳的起伏形式。从调式上来看,许多歌曲结合了欧美流行曲调和我国的民族调式,别具一格;和声较以往也更加复杂;起伏也更加明显,作品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这一阶段的作品当中的伴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作品结合了民族调式,在伴奏乐器上,除了传统的流行音乐伴奏乐器,如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键盘等,还加入了我国的民族乐器。这一时期传统的电音乐器、我国传统乐器以及西洋管乐器在伴奏中的相互结合也标识着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三、走向多元化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大陆的通俗音乐开始逐步减少对港台流行音乐的依靠和模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一批像《同桌的你》、《青春无悔》等的校园歌曲在青年群体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末,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周杰伦在流行音乐的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周氏RAP”成功将黑人RAP中文化、本地化,成为了台湾流行音乐界的一个标识;此外,由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等歌曲掀起的中国风直到今天也还未散去,他成功地将流行音乐元素和古风韵味的半言半白相结合,即能保证听众的理解程度,又是一次流行音乐与我国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一时期的通俗歌曲旋律或者节奏动感或者优美隽永,起伏较大,歌词朗朗上口,同时受到欧美蓝调音乐、爵士音乐、黑人说唱音乐的影响较深,在伴奏上引入了电子合成乐等新的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百花齐放。


  四、同质化


  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大批旋律朗朗上口但毫无精神内涵的网络歌曲席卷大街小巷,传统的流行音乐创作陷入瓶颈,越发同质化,缺少特征鲜明的歌手和作品。大部分的流行音乐人都好像是经过同一个流水生产线的生产和包装。使得创作的作品像白开水一样无味。不是形式上无创新,内容精神内核之外,就是单纯以出位搞怪的形式博得世人眼球,如各种神曲的流行。这跟传统的唱片业的衰落和网络的普及由一定的联系。网络的天生属性就是免费,网络的流行和歌曲的免费试听和下载无疑给传统的唱片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普通民众都上网下载音乐,传统唱片业萎缩,利润下降,音乐人音乐创作的动力自然受到了影响。我国当前要不断完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制度上保证通俗音乐发展的健康环境,促进我国通俗音乐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者:孙丹阳

  第2篇:中国通俗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


  一、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历程转变


  人类音乐实践的发展历史表明,无论哪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一个群体,还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可能离开音乐。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层次的基本需要。


  (一)萌芽阶段


  通俗音乐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音乐新理念,最初,很多次被称之为“小资音乐”。试想,中国的通俗音乐在这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转变,这是让人们一直在不断思索、探讨的问题。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通俗音乐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但同时也使很多问题暴露出来,这也让很多艺术创作者感到不安。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通俗音乐终于逐渐地走向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


  当通俗音乐刚刚进入华夏大地的时候是真正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通俗音乐不能被简单的称作是“消费品”,而是用来作为激励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


  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政策方针的不断改变,使人民大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进入也让中国人的视野逐渐的开阔起来。知道了生活不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在吸引着大家。电视也逐渐开始在中国迅速普及开来。于是“时尚与通俗”就伴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媒介的宣传闯进了960万平方公里、循规蹈矩的华夏大地,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年,“通俗音乐”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经提出,还是不太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迫于当时的压力,中国的通俗音乐作曲家们在最初只能创作一些抒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等情怀,积极、乐观的歌曲和音乐作品。


  “音乐是消费品”,这是最近几年来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一个新的观念。它和我们身上的穿戴一样,在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变化而变出许多花样来。或许是由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过快,时尚的产生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活节奏快的人走在时尚的前沿,被称为“前卫”,节奏慢的人在追逐过时的时尚,于是被称为“老土”,剩下一群人就只能没命地紧跟时尚走了。


  但我们的人民大众往往是把握不准时尚的,对时尚的把握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偏差,进而也就陷入误区,于是就出现了好多类似于“全国皆穿健美裤”等好多的笑话来。如果在音乐文化上也陷入这种可悲、尴尬境地的话,那就将不可避免地创造出大批的文化垃圾而贻误后人了。


  二、通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到美国的爵士乐、香椿音乐,都是以其比较鲜明的、比较具体的民族性来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喜欢与追捧,并且成为能够超越时空,风靡全球的音乐文化。现在又有方兴未艾的“世界音乐”运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世界音乐“除了欧美主流摇滚通俗乐之外,通常都会将摇滚乐、通俗乐和电子乐等都融入了某一区域的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当代音乐”(《摇滚乐指南》)。每次,当你去聆听世界各地的某一音乐作品,得到的强烈印象是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统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古朴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紧密相融合。这种融合快月了地域与时间。世界音乐也多次的叩响中国的音乐大门,荷兰音乐家克里兹·亨茨与我国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合作的《中国梦》就充满着迷人的、独特的中国风情。1995年,由何训田、朱哲琴合作的《阿姐鼓》不仅在华夏大地音乐文化中激起了空前的热浪,而且也成了国际权威音乐评论与杂志的热门话题之一,BillBoard排行榜第一,还被请上了海外唱片店的“世界音乐”。专柜《阿姐鼓》是表达的对西藏高原、对精神文明世界的叙述,从朱哲琴的歌声中,我们可以听出藏民顽强生命力的气息。在《阿姐鼓》或《央全玛》中,她都唱出了西藏这块土地,数千年来顽强不息的灵魂,神秘悠远却又令人向往,仿佛听见了孩童的嬉戏声,喇嘛、僧人在晨曦中的诵经声、高原上轻轻拂过的风声。《阿姐鼓》的成功,的确为通俗乐坛、特别是中国通俗乐坛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现今的歌坛中,过分依赖于“包装”、“定位”等大量的商业手法,或拿些港台、西洋的热门旋律生搬硬套填上自己会说的语言,是不会有自己民族与区域的文化成就的。应该“着眼祖国,着眼本民族,放眼世界”,既要以本民族的音乐为发展根基,又要同时吸收世界各民族前沿的音乐文化,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方针,一边着手于挖掘民族传统的文化,一边又要着手紧跟世界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脉搏。让本民族的通俗音乐与世界音乐,让传统的文化与现的代艺术相互交融,这样才能使通俗音乐艺术文化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张琳

  第3篇:浅谈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


  通俗音乐在西方称为“popular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的演出报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爵士乐、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等歌舞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的名目更为繁多,除了上述类别之外,又加进了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种等等。


  通俗音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商品化的产物,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样式,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大众音乐消费的主流。作为人类文化形式的一种,通俗音乐对人众文化的走向,特别是大众主流文化的走向起着价值引导作用。也就是说通俗音乐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文化性和商品性是通俗音乐的两大特性。而要实现通俗音乐的价值导向作用,前提需要文化消费大众接受和认同通俗音乐这种文化产品。欲使文化消费大众接受和认同一种文化产品就要使这种文化产品的审美气质主动适应文化消费大众主体的多元的审美心理需求。


  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指通俗音乐作品在使人们获得审美经验时所引发出的审美趣味趋向。它是区别于严肃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它音乐艺术品种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审美指标。其主要表现为:大众性、叛逆性、娱乐性与新颖性。


  1.大众性所谓“大众性”即是蕴含于通俗音乐之中的一种先天的“平民意识”。这是一种与高雅音乐和主流文化截然相反的艺术品格。其主要崇尚和主要表现的是普通下层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真情实感。平民性意味着通俗音乐不需要过分的形式美和过分的斧凿与雕饰,其本质追求,是希望酣畅淋漓、朴实无华地宣泄与表达劳动人民内心的积淤和渴望。所以说,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或者说有生命力的因素,往往都还来自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创造与智慧。如:《纤夫的爱》、《常回家看看》等。


  2.叛逆性所谓“叛逆性”是指表现在通俗音乐之中的一种强烈的需要表现出的“叛逆性格”。这是一种长期遭受生活挤压和文化遗弃的思想与情感的迸发,是一种对命运不公平的抗争,是一种心理被伤害的呐喊。叛逆性既是劳动人民争取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抗争,同时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华的一种展现。如:《一无所有》、《无地自容》等。


  3.娱乐性所谓“娱乐性”是指包含在通俗音乐之中的一种浓厚的“商业性”气质。它既是取悦欣赏者的手段,又是通俗音乐赖以生存的目的。娱乐性意味着通俗音乐不需要过多地关注、思考或表现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也不必对所表现的对象作过多的哲理性思索。在很大程度上,娱乐性追求的是演出收人,是暂时的使“自我”以及欣赏者获得注意转移或精神解脱。如:《回娘家》、《梦里水乡》等。


  4.新颖性所谓“新颖性”是指通俗音乐在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上所具有的比较“时髦”和别具一格的“前卫”意识。它要求通俗音乐必须借助于“夸张”或“媚俗”的表演方式来适应和满足都市生活、商业生活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必须能够借助于化妆、服装、灯光、音响、舞蹈表演不断地与观众进行交流等等手段,来创造独特的视听氛围以及其它可能使观众获得的感官刺激。如:《忐忑》、《说唱脸谱》等等。


  当然,现今的通俗音乐也存在良莠不全的现象,首先,通俗音乐的功利性因素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这个圈子里还有众多的浅规则在束缚着通俗音乐的发展,把“拜金主义”的一套东西用到了通俗音乐上面,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通俗音乐的自身价值正在逐渐降低,而对通俗音乐的商业炒作和过分包装成分正在一部分人煞费苦心的经营下逐渐上升。这并不能说是个好的发展趋势,通俗音乐可以借助于一些商业运行手段,但不能降低自身的艺术价值,否则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其次,通俗音乐里面还有一些糟粕的东西通俗音乐以贴近人们的生活为其区别其他类型音乐的特性,在它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生活内容的体现。有部分通俗音乐确实是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庸俗的、唯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满足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其歌词和曲调写的相当的低级,没有什么艺术欣赏性可言。这种音乐在社会上流通还会助长一些不良风气。


  总之,通俗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品种,其基本的艺术风格、美学意义、价值取向,一言一蔽之:即谓大众化和娱乐性。在这中间,无论其表面是如何的暄闹、如何的煽情、如何的时髦以及如何的标新立异,但是,真正蕴含在这种大众化和娱乐性之中的大众性性、叛逆性和新颖性,却是通俗音乐的审美实质。也是我们认真地看待和把握通俗音乐的时候所不能或不该忽视的重要内容。


  作者:毛盛锦等

  第4篇:通俗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运用研究


  通俗音乐“轻快优美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通俗易懂、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适中的音域,简单易学、不需过多专业训练的唱法,内容生动体现着时代精神,贴近社会心理情状,展示丰富的人情人性,较轻易引起内心的共鸣和演唱的欲望。”在时代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通俗音乐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笔者利用通俗音乐受学生欢迎的特点,把它活用于教学。


  一、什么是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在西方称为popular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的、轻松活泼的、易于流传的、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如轻音乐、爵士乐、迪斯科音乐、摇滚乐等都属于通俗音乐。这类音乐轻松活泼、短小单纯而富有节奏性的独特风格又有别于严肃的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在现代传播媒介支持下,通俗音乐的文化地位和文化权利也日益提高,其流行性日益增强,因此许多人将“通俗音乐”称之为“流行音乐”。实际上,大多数通俗音乐都能流行,而能流行的音乐大多数也是通俗音乐。通俗音乐属是一种学术上的称谓,而流行音乐是它的社会称谓。尽管两者有差别,但总体上看,二者的交叉部分比较多。


  二、通俗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的商业化进程促进了通俗音乐的发展,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影响到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学音乐教育。因为通俗音乐的特点,它具有正面和负面作用。


  (一)负面作用


  首先,从通俗音乐的内容看,大多格调低下,语言贫乏,内容苍白,情感虚假,体裁单一,发泄的、与爱情有关的歌曲占了多数。许多歌词既不浅显又艰涩朦胧,甚至空洞。其次,从通俗音乐的曲式看,旋律时尔柔软缠绵、时尔狂噪粗野,繁多连续的切分音、滑音、颤音是歌曲中司空见惯的技法,加上夸张性的延长音,紊乱、动荡的节奏,失去了音乐自身的旋律美的特质。再次,从通俗音乐的表演看,歌星的着装露、透、紧、松、奇、怪,配上摩登的发式,五光十色的珠宝手饰的镶嵌,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表演对阅历尚浅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而且树立的是不良的榜样。总的来说,它既缺乏高尚的思想性,又缺乏欣赏的艺术性,也不具备榜样的力量。


  (二)正面作用


  然而,通俗音乐也有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1)它满足了高中生的心理需求。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虽有亲情、友情的相伴,但情窦初开的他们对爱情也充满憧憬。通俗音乐的时代性、情感性、号召性比较强,歌词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自然受到了他们的青睐,能轻易引起情感的交融和共鸣,获取学习外的轻松和释放。(2)它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通俗音乐篇幅短小精练,内容贴近生活、旋律清晰、音域适中、伴奏手法简易、节奏清新明快,对音乐理论知识懂得不深、表现技术手法了解得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习演唱或演奏。(3)为中学生社会交往和情感宣泄提供了便利。通俗音乐“所具有的娱乐性、流行性、即兴性……这些性质促使了通俗音乐成为情感宣泄地带。”通俗音乐表演是中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是展示自己的方式。紧张学习后,听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或唱上几句,有助于消除疲劳,放松身心,化解不满、愤怒、悲伤等。这些特点使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成为可能和必须。


  三、通俗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运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深知“音乐对人的影响不仅是身体和物质的,更是心灵和精神的”。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极易接受通俗音乐,而且相对于负面作用而言,正面作用更加明显,所以笔者尝试将通俗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是:运用什么样的通俗音乐,运用的程度如何和怎样运用等问题,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几方面。


  (一)教师要正确对待通俗音乐


  高中音乐课堂要运用通俗音乐,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通俗音乐。虽然通俗音乐不能定位为高雅音乐,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之大,有目共睹,它已成为青少年释放或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是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才是关键。“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通俗音乐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吸收养分,陶冶情操。”由此可见,在对待通俗音乐这一问题上,教师是关键性的主体因素。作为音乐教师,既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将通俗音乐看作另类而予以拒绝,也不能无原则地采取“拿来主义”而不加鉴别地引入。同时,教师要在通俗音乐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和取舍,提高自己调控和把握课堂的能力,重点教授通俗音乐中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它的音乐魅力,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如《男儿当自强》、《飞得更高》、《Ibelieve》这些歌曲都是比较励志、适合高中学生。鉴赏的时候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优秀作品的分析和点评上。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通俗音乐


  既然不能阻止通俗音乐的冲击,倒不如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学生。通俗音乐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格调低下庸俗的东西,它也是消极人生观的反映。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但思想意识极不稳定的特殊时期。因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如欣赏《喀秋莎》、《茉莉花》等作品,用思想内容好、情绪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作品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鉴别通俗音乐的良莠,提高评价鉴赏和自觉抵制腐朽的能力,让他们知道通俗音乐是音乐海洋中的一个支流。然后“授之以渔”,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通俗音乐对自己的影响,分析追赶潮流的利弊。特别是加强作品全曲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音乐风格等背景的了解。对于歌词的分析,教师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例如,像《你是我的眼》、《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优秀的通俗音乐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非常精美的诗歌或者散文。同时,教师可以吸纳如《一个真实的故事》、《烛光里的妈妈》、《卷珠帘》这种篇幅短小、风格新颖、情感真挚、词曲考究、积极向上、内容健康、音域适中、旋律优美、配器独特、节奏多变的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通俗音乐,然后再结合音乐基础知识和经典音乐欣赏,使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不再敬而远之。


  (三)教师要精心选择通俗音乐


  将通俗音乐运用于高中音乐教学,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来精心选择。


  (1)精心选择通俗音乐的原则


  第一,坚持思想教育的原则。中学音乐教学引入的通俗音乐必须是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能体现“十爱三主义”。十爱即是爱国、爱党、爱家、爱环境、爱和平、爱民族、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爱亲人。“三主义”即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还世界一片绿色》等。


  第二,坚持代表性原则。所选用的歌曲必须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某一时代,某一流派,某一风格,某一歌手的特点。让学生在通俗音乐的学习中能够归纳总结音乐的特点。如《我们是黄河泰山》、《从头再来》、《传奇》等。再如《星月神话》,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学生在演唱时,自己也置身于歌曲中,时而清新,时而迷茫,让自己在古代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暂时忘却了一切烦恼。


  第三,坚持辨证的原则。在学习欣赏通俗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对某一首作品、某一歌星、某一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客观辨证的分析,积极的、好的表现在什么地方?消极的、不好的表现在什么地方?从“歌曲的旋律,音乐的处理,音响的效果,歌词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歌手演唱的风格与水平等”方面去分析。如:笔者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中国好歌曲节目中莫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这首歌,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点来接受不同的形式、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包括:音乐的内容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音响美、格调美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再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讨论,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坚持可接受性原则。通俗音乐要选择适合高中生的歌曲去学习,切忌笼而统之,一律接受。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得通俗音乐具有多元文化的特性。就高中教材中的京剧单元来说,单纯的京剧不受欢迎,但与通俗音乐连在一起,就有了京腔京调的京歌。如在教学《梅兰芳》时,我先请学生听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和与石头联唱的《雨花石》,由于歌曲中的京剧元素与歌剧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了,让学生听得如痴如迷。


  (2)精心选择通俗音乐的要求


  首先,让富于时代气息的好歌进入课堂,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通俗音乐进入课堂,学生不但演唱了喜欢的歌曲,同时也学习了音乐知识,使识谱能力、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觉都有所提高;再次,通过对通俗音乐有选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引导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认识对假丑恶的辨别能力,让好的歌曲打动人心、陶冶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在通俗艺术的感染和带动下,逐渐地感受、体验、理解和学习,让他们成为音乐爱好者和传播者。如:春晚唱火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朴实细腻、深情震撼,触动着学生的心。学生还根据学习实际,改编了属于高中生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自嘲学习的艰辛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高中音乐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补充新鲜血液,来不断完善和补充现有的知识和内容,把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的通俗音乐作品吸收进来。在高中音乐课中运用通俗音乐可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只要教师根据原则和要求精选曲目,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通俗音乐就一定会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散发出应有的迷人魅力。


  作者:刘丽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