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实务教程,审计学原理与案例的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9 17:48:51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22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一、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

为了更好地分析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来分析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

首先,学术界对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基本达成了共识,专家学者们普遍将职业性看成是专业学位或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本质属性。比如,别敦荣等(2009)认为,专业学位具有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翟亚军等(2006)认为,“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刘国瑜(2005)认为,“专业学位中的‘专业’二字就是’职业’,专业学位在国际上的通行叫法是职业学位。”但同时,专家学者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性”是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不能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学位虽然与职业领域密切相关,但这种职业领域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专门的职业素养。换言之,专业学位对应的职业领域的专业化都是非常高的。

其次,从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中也可以看出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特征。1996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02年初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

另外,从专业学位设置情况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专业学位学科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专业学位主要分布于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应用类学科,如工商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和临床科学、工学等学科。美国在其所授予的专业学位中,授予量最大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和教育,其次为医疗卫生与临床科学、工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专业。在我国,作为纯学术性的哲学、历史学和理学等学科,没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学位,而具有明显职业指向的应用性学科如教育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每一个学科下都分别设置了几种专业学位。

从我国和美国的专业学位设置情况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只有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的专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加明显,也才更加有必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二、基于职业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考

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2年制定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明确阐述了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较强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

与此相适应,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指出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五个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目录中列示了包括3门审计相关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法律研究与案例、审计史)的共6门课程;方向课目录中列示了包括至少7门审计相关课程(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职业道德、舞弊审计、审计管理等)在内的共15门课程。

教指委的课程目录广泛而具体,涉及了审计实务的诸多领域。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培养单位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应具有职业导向性

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应当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即更加注重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现代审计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和所需相关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绝大多数招生院校设置的与审计实务直接相关的课程都捉襟见肘,甚至专业核心课中基本上只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一门课与审计实务直接相关;方向课更是难见“审计”二字,情况稍好一点的院校最多也只是设置“审计专题”、“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有限的几门课程,而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审计理论;社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只有毕业前学生自主实习,因此也几乎演变为学生找工作的过程。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性仅以“案例教学”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几乎使得专业硕士的“职业性”成为空谈。

另外,培养方案中提倡体现各培养单位的培养特色灵活设置相关课程,这一规定使得各招生院校对审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无论是专业核心课还是方向课,很多招生院校的审计专业硕士课程与会计专业硕士课程并无本质区别,甚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来说也是“换汤不换药”。

zikaoonline.com

笔者搜索了十几所第一批招收审计专业硕士的著名高校的网站,结果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公布审计专业硕士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即便是对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有非常详细说明的院校,也是对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管窥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课程体系应具有全面性

审计工作按照其主体不同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分;按照其目的和对象不同,审计至少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等很多种类型。不同主体、不同目的和对象的审计工作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对审计师有着不同的要求。基于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审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不应当只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应当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侦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咨询服务的能力。当然,要在两年的学制当中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各个审计体系也并不现实,因此每个招生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分别设置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并开设相应的方向课,但应注意的是对于审计体系中的每一个分支,所设课程都应当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是根据笔者的了解,大多数院校都是以“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为主打课程,而该课程基本上是以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包括美国和国际相关准则)为蓝本进行展开,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几乎没有涉及;其他课程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开设,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缺乏系统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审计实务的全貌,甚至误以为审计专业硕士教育就是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这也使得学生无法胜任未来审计职业的不同需求。

三、基于职业性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思考

教指委在审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要求,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方法。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现场研究和情景模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少运用,各招生院校都着重强调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之一是要有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案例应当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案例应当有一定的层次,从案例涉及内容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知识点案例和综合案例。无论审计课程的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各章节都有若干个知识点,围绕某一知识点编写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是跨章节的案例,其中涉及不同章节的多个知识点,实践性更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案例提高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实例并不少,但保守商业秘密的限制影响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本人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深感审计教学案例缺乏,已有的案例远远不能满足诸多教学内容的需要,且大多零散而不够具体深入,更难以针对教学内容形成体系。国内鲜有专门的案例教材,一些教材在章节内容之后虽附有相应案例,但多为知识点案例,而鲜有综合案例。一些以实例改编成的案例更多是进行描述性的介绍,缺乏详细的数字和相关资料,也缺乏问题设计,这些案例的作用更多是让学生了解相关实例的基本情况,而不能让学生以主角身份进入案例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受教师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资料大多都是带有标准答案的,而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资料大多不受任课教师的欢迎。这些带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完全不能体现出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另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由于受课时、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案例分析的主角,教师通常在短暂的启发、分析之后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案例教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眼球,缓解教学枯燥教条的问题,但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体会审计实务的真实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多大作用。

要搞好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拓宽案例建设的渠道,案例不能仅由理论界人士、高校教师来设计,应当集思广益,鼓励更多的实务界人士著书立作,参与案例教材的编写,或者将个人工作经验和体会编辑成册,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层次性。知识点案例是最基本的形式,内容也比较简单,可以针对单个知识点加以设计,通常有标准的答案,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定作用。综合案例则难度较大,通常跨知识点、跨章节内容设计,实践性更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专业硕士教学来说,应当更多采用综合案例。

搞好案例教学的另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此将结合下面内容加以分析。

四、基于职业性的师资建设的思考

专业硕士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师资水平,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案例教学等非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都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保障。教师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成为制约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和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瓶颈。

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决定了审计任课教师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足以胜任审计专业硕士教学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既没有审计实践经验,由于诸多原因也很难进行必要的调研与实习,对于审计工作实践可以说是十足的“门外汉”。师资队伍的短板就决定了招生单位无法开设具有职业导向性的全面、系统的审计课程;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即使有丰富的案例资料,任课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通过案例真正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要求和状况,也就出现了国内教材中常见的审计案例配备标准答案的现象。没有答案的案例很难作教学之用,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对案例资料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这也不是教师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翻阅文献能够真正解决的,何况现在能够真正全面深入介绍审计实务工作状况、总结实践工作的书籍很少。

让审计课程教师接触审计实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成为衡量很多高校教师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教师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攻读学位、进行理论研究上面,这固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教师因此也很难有精力和积极性去接触审计实践。高校应当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机构或部门调研或实习,并在各项考核中对到实务部门调研或实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倾斜。

其次,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制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弥补校内导师实践能力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各招生院校也在聘请校外导师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的问题是校外导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受地域等原因的制约,很多学生很少能得到校外导师有效的指导,学生甚至认为能为自己联系、提供实习单位的导师就是称职的校外导师了。笔者认为校外导师制应当进一步落实,可以通过一些考核办法促使学生与校外导师之间有更多的联系和接触,使校外导师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另外,聘请优秀的实务界人士参与到审计教学中来,为学生甚至校内教师开设实务课程、专题讲座等,这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审计实务,也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对于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和组织案例教学等都大有裨益。

作者:郑艳茹(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