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止的理解,大学知止凡事应知其根本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3:59:29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8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迷失的问题,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书,文中关于“知止”思想的阐释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迷失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止于至善;知止;理想信仰教育;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公民责任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在古代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的人生指导书。《大学》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思想宝库。这些思想穿越古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关于“知止”思想的论述,即是其价值的体现之一。由于古今词义的历史变迁,“知止”思想虽然没有后世语义中关于“理想信念”概念的精准阐述,但实际上“知止”思想也包涵有对“理想信念”相关问题的重要表述,这些表述中所透视出的智慧对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迷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知止”思想的内涵  要明白“知止”的内涵,必须弄清“止”的涵义。根据甲骨文研究显示,“止”字形如脚趾。《说文解字》解释为“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1],因此“止”的最初本意是“足”,后人根据此义,把与“足”相关的一些引申义赋予了“止”,如“居住” 、“栖息”、“停止”、“站立”、“立定”等。  “知止”思想是先秦时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诸子各家对其都有一定的论述,其中道儒两家尤为重视。譬如《老子》32章和44章都有关于“知止”的表述,其中32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wWw.PingYin.cN

在这里,老子从为政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宗教礼俗等方面的制度创设中,提醒当权者要遵从“道”的原则,做到“知止”,才能“万物将自宾”。这里的“知止”既体现了道家在处理事物关系中对度的把握,也体现了道家在认识事物中对规律的遵循态度。相比道家,儒家对“知止”思想的讨论和研究更为深入,其义也更为丰富。  儒家在《大学》开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止”的解释,汉代郑玄说:“止,犹自处也” [2],唐代孔颖达说:“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3],宋代朱熹说:“止者, 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4]。由此可知,儒家视野下的“止”不仅具有“处于”、“达到”、“立于”的意思,还有“笃定”、“固守”、“坚守”的含义。这段话不仅显示了儒家学人追求“内圣”(“明明德”)、“ 外王”(“新民”)的伟大抱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儒家学人追求理想执着坚定的人生态度。  《大学》下文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到“知止”的概念,对此宋代朱熹说:“知止只是识得一个去除,既已识得,即心中便定,更不他求。如求之彼,又求至此,即是未定。静则外物无以动其心。安则所处而皆当,看扛做那里去,都移易它不得。静谓遇物来能不动,安谓随所遇而安。安盖深于静也。虑是见于应事处,思之精审。得谓得其所止。”在这里,儒家通过对“定”、“静”、“安”、“虑”、“得”的具体阐释,分析了他们在实践“知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从而充分肯定了“知止”在人们求取“至善之境”中所起到的“起点”和“定始”作用。  《大学》对“知止”思想的解说不仅限于理论上,而且还通过实践中的具体规则来丰富人们对“止”的认识。譬如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儒家针对不同角色、不同地位的人在人伦道义上的所“止”之处提出的不一样要求,但就其所强调的核心本质是一样的,即无论君臣,还是父子,或者天地万物,都有其对应的位置,只有各安其所,各就其位,方可呈现和谐完美的“至善”之境。  二、“知止”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启示  理想、信仰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理想信仰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一个人指引人生奋斗的目标,可以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的“知止”思想至少在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公民责任意识等向度上给予我们理想信仰教育以重要启示。  (一)“知止”思想与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是一种基于信仰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以精神为核心,但它并不排斥物质。一个人的追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精神追求是通过精神的产品来满足的,而物质追求则是通过物质的产品来满足的。我们这里所谈论的理想主义是精神层面上的理想主义追求。当前主流社会过于倾向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追求。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学生已不屑于谈论理想主义,并把它当成不切实际的空想来看待。他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崇尚自我,在意金钱名利,把“升大官发大财”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信条。由于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追求,他们的内心世界极易产生空虚和迷茫、其道德行为也更容易出现腐化和堕落。近年出现的“我爸是李刚”、“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我要是他,我也捅”的奇论,正是此类堕落行为的突出表现。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理想与道德的危机,也凸显了重树理想主义的急迫性。  (二)“知止”思想与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民族、国家、集体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对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许多大学生的权利和自我意识较为强烈,而集体主义意识则相对淡薄。他们立言行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更在意个人的利益得失和自我诉求的满足,对集体主义表现出无动于衷,甚至质疑和否定的价值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它既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价值多元化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追求的结果。 《大学》中的集体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国家利益、家族集团利益为第一位的集团主义精神[5]。这种集团主义是培育当代集体主义的沃土,也是“知止”思想裨益于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大学》要求古代士人以“家国天下”为服务对象,通过“修齐治平”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把这种努力视为“知止”的重要内容。在儒家士人看来,“家”、“国”、“天下”是同构的,“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微缩,同理“天下”是“国”的放大,“国”是“天下”的微缩,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在封建时代,“家国天下”的内在涵义固然有一定的局限,即“家”为“王家”,“国”为“王国”,但从更为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从“家国天下”所延伸出来的以国家利益、家族集团利益为第一位的集团主义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知止”思想与公民责任意识  在现代社会,公民责任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概念。公民责任强调公民应当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规范预期的职责,以及因没有履行好这种职责时所应当承担的谴责和制裁。公民责任意识是对公民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角色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涉及多个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他人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世界责任意识。一个国家国民的公民责任意识强弱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公民的素养和文明程度,也关系着国家的长久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受此影响,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也表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并呈现出逐步缺失的危险。如对社会、对家庭、对亲人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生命意识淡漠,漠视和残害的现象屡见不鲜;人际关系存在冲突和矛盾;言行不一,不讲诚信;恶意欠缴学费;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学习动力不足;考试舞弊;不讲究个人卫生等等。 《大学》的“知止”思想虽然没有出现“公民责任意识”这样的现代概念,但是就其所强调的主旨来看,许多内容已具有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特征。譬如《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里,儒家从具体的日常行为入手,指出每个人在处理不同社会关系时,应该意识到“仁”“敬”“孝”“慈”“信”等原则,以使各种社会关系达到“至善至美”的和谐境界。众所周知,社会关系是复杂和多变的,儒家当然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但是儒家还是指出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则,即“知止”。以现代社会看来,这种“知止”的意识,就是一种“认识自我”,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的意识,亦即社会角色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的“知止”思想包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它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大学》“知止”思想也含有一些封建的糟粕,而且不可能涵盖现代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部内涵,但这并不妨碍《大学》“知止”思想对现代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1][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38.[2][汉]郑玄.礼记正义[M].[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236.[3][汉]郑玄.礼记正义[M].[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240.[4][宋]朱熹.四书章句[M].山东:齐鲁书社,1992:2.[5]陈庆华.《大学》思想之现代价值[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4-4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