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18 17:06:0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2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武汉大学就开创了高校课程选修制的先河,开始了早期通识教育的探索。9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武汉大学本科教育始终坚持通识教育理念,努力推动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白2003年起,武汉大学全面启动通识课程建设工程,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

  近年来,武汉大学提出了建设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目标,推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有机会领略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启迪心智,健全学生人格,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德行、学识宽广、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

  1.通识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通识教育是武汉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我校不断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确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实施依据。从实施至今,已开设了千余门涵盖领域广泛的通识课程,构建了七大课程模块,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出现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和通识教师,编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通识教材,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教学经验。同时,通识教育理念得以普及和逐步巩固,基本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

  2.通识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2003年,武汉大学修改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通专并重”的思想,并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基础课”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必须修满不低于15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40%~45%。

  2013年,武汉大学再次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提出,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实施的共通课程,力图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分析与判断能力,和谐健全人格,并有良好的语言运用与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管理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三大板块组成。四年制大学本科生毕业修习学分数最低为145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平均学分数为66,约占总学分的46%。通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等,约26学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39%。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大学四年不问断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历史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涉及与此相关的课程,在覆盖其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与专业课程统筹考虑。

  通识选修课程要求至少30学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54%。2014年以后通识选修课程要求改为至少选修20学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36%。通识教育选修课将原有的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重新划分为数学与推理、人文与社会类、交流与写作类、自然与工程类、中国与全球类、艺术与欣赏类、研究与领导类七大领域。并重新规定了通选课的学分要求:数学与推理类4学分、自然与工程类4学分、交流与写作类2学分、人文与社会类4学分、研究与领导类2学分、中国与全球类2分、艺术与欣赏类2学分,总共不低于20学分。七类通识选修课程共计991门。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纳入到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制定了新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表,包含1000多门通识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的具体学分数以达到各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为准。新的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扩大了通识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新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进一步突破了学科专业的限制,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建立了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

  3.通识课程管理逐步规范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统筹和管理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院系参与管理。学校每年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统筹规划,制定政策,规划和设计通识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院系只按要求负责通识课程的申报、开设。通识教育的监管和考核则由学校督导团管理。

  通识课程的申报依据2004年颁布的《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进行,由教务部门采取招标的办法,层级审批、择优聘讲。先由教师自行申报,学院初审后汇总到学校评审。通识课程可以由教师一人开课,也可以由一人牵头、多人合作开设。学校还以“课程立项”的方式积极建设和提升通识课程品质,面向全校已开课或未开课进行招标,并组织专家评审筛选。根据每年的教学需要和检查评估的情况,不断增设和淘汰。被批准立项建设的课程,学校将给予3~5万元的经费支持,予以重点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截至2012年,我校共计立项建设439门通识教育课程,建成了一大批通识精品课程和公开出版的优秀教材。为做好课程建设,学校每年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开展通识教育经验总结和交流。

  4.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日益壮大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庞大且素质较高。目前,我校拥有三百多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通识教师,且以青年教师居多。超过70%的通识教师都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70%以上通识教师拥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职称。这些教师每学期可以开设三百多门不同门类的通识课程。在通识教师的选拔上,我校通过资格审查、比较淘汰、专家复审、学生评教等多种途径择优聘请,并逐步建设优质通识课程教学团队。例如,我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程由8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合作完成,他们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剖析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女性自身的发展问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武汉大学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出现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通识教育理念得以巩固并逐步普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但是毋庸讳言,当前武汉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通识课程班级人数过多

  根据学校统计数据分析,2014年开设的1083门通识选修课程中有571门上课人数在70人以上,有85门上课人数在200人以上,平均每门通识课程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为89人,有的班级上课人数甚至高达298人。班级人数过多,首先不利于学校课程安排。课程教学只能在有限的几个教室中进行,小教室难以容下如此规模的学生,若出现变动教室安排难以周转。其次,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通识课程教学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很难进行教学互动和分组讨论,教学方法上局限于讲授法,期中和期末的考核形式和方法也会因为人数过多而受到限制,只能采取单一的作业或测验。

  2.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我校通识课程教学提倡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调查中发现,有超过20%的通识课程教师认为通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与专业课没有太大区别,68.28%学生也认为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方法单一;6.03%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采用专业课教学方式对待通识课程,是调查中发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学形式呆板,班级人数太多导致师生互动困难,也是调查中发现的比较严重的教学问题。

  对通识课程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是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评价之一。绝大部分教师(占80.81%)在通识课程深度的把握上,难易适中,保证了本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完整性。15.12%通识课程教师设计通识课程过于浅显,把通识课理解成了“通俗课”,这种过于浅显的通识课程,低估了学生的思考和接受能力,也使得有些通识课程毫无挑战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有少数通识课程教师(占4.07%)设计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难度一样,把通识教育当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

  对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广度的把握是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能力高低评价的又一指标。调查数据显示,34.30%通识课程教师所教课程的内容跨多种学科;55.23%通识课程教师的课程跨相近学科;还有10.47%通识课程教师的课程不跨学科。

  以上数据说明,绝大部分教师承担的通识课程带有跨学科性质。说明部分教师了解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目标,而且自身也具备了较高的通识教学素养,能够将本专业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教学。但还有部分通识课程教师授课内容不跨学科,说明这些教师对通识课程教育的内涵了解得还不够透彻,或者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进行跨学科教学。通识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在本专业有较高的造诣,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以及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本门学科问题的能力。目前,部分老师不具备这个能力,导致他们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没太大差别。

  3.通识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制缺失

  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是与教师的教学法修养及对教学方法的掌握、运用的具体状况直接相关的。开展通识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就是为了在交流研讨中更新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大部分通识课程教师是在专业教育的氛围中成长的,缺乏综合素质的训练,教学时难以摆脱专业教学的干扰。要使每一位通识课程教师都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掌握最新的通识教育理念与方法,就需要进行培养和培训。

  目前,学校虽然有一些小范围的通识课程教师交流会,但是,还没有建立系统的通识课程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因此,建立通识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制,是学校通识教育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问题。

  4.通识教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调查显示,学校通识课程的教与学都没有规范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和监管机制,教师授课情形、考试情形、课程优缺等均没有严格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无严格要求。少数教师因为通识课程教学轻松、容易应付而授课,这些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获得学分,自己拿到教学报酬。

  通识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考核和监督都是为了对教师履职情况和工作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激励机制,使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提高通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没有监督机制,教学成果得不到认可和鼓励,也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三、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提升通识教育品质的建议

  1.加强通识课程教学管理

  通识课程的申报和审批不应限制过紧,给予教师更多的课时和内容选择的自主权。教学反思、专业发展等是通识课程教师个人拥有的自主权,而不是通识教育管理部门赋予的被动义务。因此,要提高通识课程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自主权,必须赋予教师在通识课程的审批、教材选择、教学评价、课程名称、课时等方面的自主权。学校及学院层级审批通识课程,应仔细听取任课教师个人的想法,包括课程名称和课时,以及班级人数、上课地点和场所。对于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的教室和时间等,需要与通识教师协调安排。另外,教师应在通识教育规章管理制度、通识教育决策、通识教育改革等方面享有自主参与的权利。教师亲自参加做出的决策才会使教师更有认同感。

  通识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选课要放开,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加强选课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介绍。学生期望“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再开课”,多开设“有意义的、有趣的课”。

pingyin.cn

调查中有位同学提出一个有趣的建议,即“希望能众筹开课”。我们觉得这是个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众筹开课迫使学校把部分开课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创新课程设置。学校不妨试试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开课方式。

  增加优质通识课程的开课门次。选课人数较多的优质通识课程应多开几个班级,鼓励优质、热门通识课程的授课老师增加开课的频次。有几种方式可考虑:一是热门、优质课程的老师可以每周开设两个班次甚至更多班次的相同课程。现在的各种通识课程每学期只开一次课,虽然有大教室可以容纳二三百人上课,但是相对于上千学生的需求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实行小班制,人数最多不超过80人。二是鼓励多位老师申报并开设相同科目的通识课程。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更能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老师之间的竞争,促进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为通识课程教师配备助教,鼓励年轻优秀的教师参与通识教学。

  重视MOOC课程开发和建设。本调查显示,超八成的学生并不反对MOOC教学,超半数学生明确支持,因此学生有通过MOOC学习的主观意愿。而且,MOOC学习没有人数的限制,因此可以解决所有学生选课难的问题,也有利于有效利用优质通识课程资源。

  为了推动MOOC学习,学校应采取如下措施: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MOOC研究部门,负责MOOC的研发,如录制优质课程、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等;成立MOOC管理部门,对MOOC进行规划、评价、管理等;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通识教育MOOC建设,保障MOOC研发和管理,激励优秀教师开展MOOC教学;加强校际间的通识教育MOOC合作,共同研发优质在线通识课程,或者共享优质通识课程。

  2.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通识课程的师资遴选。武汉大学作为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工、商、医等各科齐全,教授的视野应比普通单一科类大学更加开阔,这是武汉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优势资源之一。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精选优秀的通识课程教师,以确保通识课程的品质。

  通识课程贵在其“通”。所以,要尽量选择有较深的学术素养,教学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资深教师开设通识课程。遴选的方法是,由学科领域内同行推荐,也可以竞聘上岗,通过公开试讲的方法让学生挑选通识课程教师。要让那些真正有学术水平,又有教学热情,同时又熟谙教学技巧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

  二是加强通识课程教师的梯队建设。一方面,我们要倡导名家上通识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后备力量,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并组织他们到校内外进行通识课程的教学观摩,从校内外甚至是海内外优秀通识课程教师那里汲取经验,从而切实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通识意识、教学技巧、教学水平。学校也要经常组织通识课程教学的经验交流会,安排通识教育专家给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开设相关讲座,其目的是让通识课程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帮助每名教师确定适合其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

  三是建立通识教育激励机制,提高通识课程教师教学积极性。通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要取得较好的通识课程教学效果,就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专业教学和科研成果上,所以很多教师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专业教学和科研上,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上。

  为了激发通识课程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必要加大通识课程教师的奖励力度,适当增加通识课程工作量在教师整体评价中的权重,合理分配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在教师评价中的比例;建立通识教育奖励制度,奖励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新颖等品质高、受欢迎的通识课程和教师,对优秀、高品质的通识课程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如优秀副教授及时或破格提升为教授,把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评选教学名师的标准之一;增加通识课程教师课酬,激发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