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因素)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0 22:09:59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36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教育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与结构矛盾逐渐凸显,不少学者已对其内在成因、个体差异、环境与政策影响等作了有益探索。如岳昌君(2003)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就业弹性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1]。陈成文(2004,2008,2009)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职业技能、兼职情况、自我调适技能、学习成绩及人际交往能力五个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是否获得就业机会有着显著的影响[2]。郭丛斌等(2007)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高等学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3],高耀等(2010)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力资本、家庭资本拥有情况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的影响[4]。刘丽玲(2010)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5]。曹星(2010)从就业率、起薪、工作满意度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总体及各学历层次、学科和类别、学校类型的就业性别差[6]。于洪霞(2010)研究建议对于应用型专业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7]。胡鞍钢等(2010)采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调查的数据,以就业概率为核心观察变量,通过对中国五个城市劳动力就业机会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的分析,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对青年城镇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8]。
以上研究对了解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微观因素以及检验就业政策的成效具有极大启发。在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众多因素中,除了人力资本和政策因素外,产业需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按照教育“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影响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承担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人力资本与高层次智力支撑的重要功能。但截至目前,从产业需求和关联角度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相对较少。就是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从产业需求与关联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献也非常少。尽管一些研究也关注到了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以及学生就业的问题,比如H. Tamer Hava(2010)经过理论分析后认为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进入产业研发后,会加速技术进步,从而刺激经济增长[9];L. Useem Elizabeth(1982)对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认为新兴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但公立大学若要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更为有效的支持作用,必须要花费额外的经费来调整研究方向,使得大学的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研究方面取得平衡[10]。
国内孙凤等(2008)利用2002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了国民经济行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问题,得出了非常有意义和启发性的结论,获得了13个行业大专以上人员的就业数据,该研究将制造业的就业投入系数作为一个共同值笼统运用到制造业的17个子行业,就业投入系数用行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比率来表述(Rose and Miernyk,1989)。尽管存在缺陷,但其仍然是目前分析一定时期内各产业对整个经济贡献以及就业、所得和消费等产业关联效应的最好工具之一。本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我国19大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即后向关联与前向关联程度,然后重点考察这些不同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以及就业乘数效应,期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数据
1.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提供了一种量化经济体系内部门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产业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动通过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表现出来。实际上,投入产出表描绘了生产过程以及其中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如前所述,投入产出技术仍然有一些前提假设(Miller and Blair,2009):模型是最终需求驱动的;不同的生产活动可以被归结为内生的部门,每个部门生产一种产品;中间投入没有替代;每一个部门的需求或者中间品投入变化与该部门的产出呈线形比例变化;没有技术变化发生[14]。
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标准公式通常简写为X=AX+Y(Olav Bjerkholt,1995),X和Y分别代表生产和最终需求,A代表投入产出系数矩阵,该公式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形式[15]。每个产业的总产出等于中间产品和最终需求之和,由经济体系中其他产业及最终需求部门所吸收,可由下式表示:


2.产业关联及就业乘数效果
以产业关联程度表分析产业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表中某一纵列内的每一元素,表示对该部门的最终需要变动一单位时,各列部门受直接、间接影响必须增产(或减产)的数量,而表中某一横行内的每一个元素,也表示对每一行部门的最终需要变动一单位时,该行部门受直接、间接影响必须增加(或减少)供应的数量。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生产会对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其中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是指一个产业对原料供应部门的需求;而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则是该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供给程度。前向关联效果的感应度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为j产业增加一单位的最终需求时,其他行业最终使用均不增加,导致各个行业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增加数,反映了行业j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大小。
3.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我国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和出版的官方投入产出表。中国从1987年开始出版投入产出表,目前为止可以获得1987、1992、1995、1997、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根据需要,本研究使用2007年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以此表为基础,根据高校毕业生行业就业的可获数据,本研究将2007年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合并成19部门投入产出表。由于缺乏我国全社会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本研究使用的高校毕业生19大行业就业数据是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社会保障部编制的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不同行业教育层次比例和城镇就业人数计算而来。
三、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分析
分析不同国家的相似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可以比较国际不同的产业结构。在同一经济体内比较不同产业的后向与前向关联系数,可以明确行业之间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贡献及其差异。增长理论强调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间关联对经济起飞的作用。如今,产业关联仍然是确定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地位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决策过程中尤为重要。
1.我国19大行业产业关联程度
表1是作者根据(7)和(8)公式计算的2007年我国19大行业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这些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本表基于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了与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①中的19大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相对应,作者根据需要将其合并调整为19部门投入产出表,然后据此计算关联程度。总体上看,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部门是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出的主要贡献部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部门的产出在19个行业中处于靠后位置,说明这些公共服务等事业单位的直接总产出贡献能力较弱。从后向关联度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等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较高,其产出的增加能够较大程度上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前向关联度来看,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等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这些行业如果增加产出,将会增加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投入,受到整个国民经济拉动发展的能力较强。综合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表明这些行业对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

2.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投入与就业效应
2007年我国19大行业的总城镇就业人口为1.2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3548.42万人,占29.51%。如表2所示,根据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的高等教育层次,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等成为吸纳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学历就业人员的最主要部门;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成为吸纳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如果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统称为高校毕业生,教育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这两大行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部门,占所有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员的52.21%,而这两大部门在2007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出却只排在第12和第9位。可见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过度集中在教育和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等行业,再加上金融、卫生等其他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2007年总共吸纳了83.13%的高校毕业生,而同期第三产业的总产出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23.49%,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贡献高达55.19%的制造业却只吸纳了9.78%的高校毕业就业人员。由此可见,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协调,结构偏离度比较大。
由(9)、(10)和(11)式计算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19部门的结构偏离度、高校毕业生劳动力投入系数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参看表3。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是根据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


(1)就业行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表3可以看出,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这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部门,其结构偏离度都处于正值,表明这些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增加值结构的转换,意味着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向其他产业转移高校毕业生从业人员的压力和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结构偏离度由负偏离状态向“0”状态接近,表明该产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对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重要。
(2)高校毕业生投入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教育部门的高校毕业生投入系数最大,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吸纳就业能力也相对较高,行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比较大;相比较而言,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和制造业等部门的高校毕业生投入系数偏低。
(3)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反映了一个行业的相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表3显示2007年我国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最高的行业是教育,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系数都在2以上,从2008年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看,从事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在岗职工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比重较高,二者数据较为吻合。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最小的是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表明当前这三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不高,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动效应不强。
四、结论与讨论
与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19大行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相对应,本研究将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成19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感应度与影响力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乘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19大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由此来衡量各个行业或部门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经济产出贡献位居前三,但其不是吸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最主要部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成为目前吸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部门,但这些部门的国民经济产出贡献在19部门中排名靠后。此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部门也表现出了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从结构偏离度来看,传统上吸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那些传统部门的结构偏离度处于正值,表明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向其他行业专业高校毕业生从业人员的压力和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等新兴高技术行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负值向零接近,表明该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建议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倾向,调整过度集中于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偏态状况。与此同时要依靠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而优化就业结构,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