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生成语法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1:38:16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35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关于“把”字句的生成方式,学界大致有提宾说、原位宾语说、提主说、原位主语说等四类观点,这些观点各有长处和不足。倘若从历时的眼光考察“把”字句的生成方式,我们认为原位宾语说的提法更符合“把”从持拿义动词向处置标记虚化的演变过程,而且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动不如不动”,如果不是非移位不可的话,尽量不用移位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把”字句 ;生成方式 ; 研究综述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其基本格式是“NP1+把+NP2+VP”。关于“把”字句的生成方式,学界的看法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把”后宾语是原位生成的,而更多学者认为“把”后宾语是移位得来的。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将前贤的观点大致分为四类:

  1. 提宾说
第一种观点是提宾说,认为“把”字句是由“把”字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得来,最早由黎锦熙(1924)提出,代表观点有吕叔湘(1948)、王力(1958,1980)、李临定(1984,1988)等。
  黎锦熙认为,“我把这本书读完了”中“读”的宾语是“书”,用介词“把”提前了。之所以提宾,是因为“第一,形附多,则宾语繁复而宾势重,故宜以‘把’提之于动前以醒耳目;第二,副附多,则动词繁复而动势亦重,故更不得不以‘把’提其宾于动前以示鹄的”。吕叔湘(1948)认为,“把”字句的应用如此之广,主要是因为有一些情况需要把宾语挪到动词前面去。吕先生说的“一些情况”是指动词前后带了一些成分,包括:动词带有额外宾语(保留宾语等)、动词带有补语、动词带有前加成分等,带上这些成分后,宾语不能或不大能再放在动词后面,需要用“把”提前。王力(1958,1980)指出处置式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主要是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李临定(1984,1988)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在汉语里边,只有宾语才可以用“把”提前,或者说能用“把”提前的,就应该是宾语。
  施春宏(2006)对“把”字句的直接派生和间接派生过程进行了探讨,直接派生包括语用因素造成的选择性提宾和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造成的强制性提宾;间接派生主要是指动词拷贝句向“把”字句变换的过程,变换原因是由于述语动词的客体论元的凸显从而移至句首。施文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把”字句间接派生的路径,拓宽了“把”字句的研究视角,但是他本人也指出这两种派生过程无法解释“他把池塘下了毒”、“他把山上种了松树”、“他把钱抽了烟”这样的例子,只能求助于别的学说。
  汉语属于SVO型语言,“把”后NP是宾语前移得来的看法符合多数人的语感。然而,提宾说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把”后的名词组都是VP的宾语,如“看你把桌子吃成什么样了”、“他把山上种了松树”、“他把钱抽了烟”、“把老人家喜欢得不得了”等句中的“桌子”、“山上”、“钱”、“老人家”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宾语。
  其次,动宾句和“把”字句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把”字句的宾语不能回到动词后位置,如:
  (1)a. 她把毛线织了毛衣。
   b. *她织了毛线毛衣。
  (2)a. 他把面揉了馒头了。
   b. *他揉了面馒头。
  例(1-2)都是典型的保留宾语“把”字句,“织”、“揉”是二价动词,却在语义上联结施事、受事和结果三个题元角色,因此必须借助“把”字句来实现。此外,由于一个动词后只能直接支配(govern)一个论元成分,因此结果宾语不能回到动词后位置。
  即使动宾句和“把”字句能够互换,意义也可能发生改变,如:
  (3)他扔了手榴弹了。
  (4)他把手榴弹扔了。
  前一句是说主语“他”实施“抛掷”的行为动作,后一句“扔了”说明“手榴弹”受到动作“扔”的影响而进入新的状态,“扔”有“抛弃”的意思。
  
  2. 原位宾语说
  第二种观点是原位宾语说,认为 “把”后的NP是原位生成的宾语,代表观点有Anne Yue(1971)和李艳惠(Li Audrey 1985,1990)等。Anne Yue Hashimoto认为“把”是主要动词,带着一个有定宾语和一个内嵌小句,“张三把饭吃了”可以分析为“张三把饭[张三吃了饭]”,然后进行等NP删除变成处置式。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提宾说遇到的宾语回不去的问题,而且“把”是动词这一提法可以从古代汉语里找到证据;缺点在于“把”的句法表现与典型动词相差甚远,如不能带“了/着/过”、不能重叠等等,且不能解释有些不止带一个宾语的“把”字句,即保留宾语“把”字句,如“她把毛线织了毛衣”不能分析为“*她把毛线[她织了毛线毛衣]”。
  李艳惠(Li Audrey 1985,1990)认为“把”是介词,给后面的名词赋宾格。她的观点是基于“汉语是核心居末(SOV)语言”以及“汉语格位指派的方向是向右指派”的假设,不少学者都质疑该假设的合理性。至于“把”是否已经演变为介词,这本身也存在争议,因“把”和典型介词的句法表现还有差距。此外,即使没有“把”指派格位,名词也能出现在动词前,如“他钱输光了”,那么“把”字句存在的动因何在?
  
  3. 原位主语说
  第三种观点是原位主语说,认为“把”后的NP可以看作主谓结构的主语的变换形式,是在原位直接生成的。如朱德熙(1982)认为,跟“把”字句关系最密切的不是“主-动-宾”句式,而是受事主语句。朱先生的证据如下:1)大量的“把”字句不能还原成“主-动-宾”句式,因此“把”后名词的位置本来就应该在动词前边;2)绝大部分“把”字句去掉“把”后剩下的部分仍旧站得住,而剩下的部分正是受事主语主谓句。类似的看法还有桥本万太郎(Hashimoto 1969)、李人鉴(1991)等等。原位主语说如实反映了“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的密切关系,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样很难解释“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不一一对应的情况:
  (5)a. 把别人往坏处想。
   b. *别人往坏处想
  (6)a. 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b. *他恨透了
  (7)a. 他把成绩单看了一眼。
   b. *成绩单看了一眼
  (8)a. 爱情的火花几乎把我们吞噬。
   b. *我们吞噬
  以上例句去掉“把”后,有的不能成立,如例(7)、(8),有的倾向于理解为一般的主谓句而非受事主语句,如例(5)、(6)。
  
  4. 提主说
第四种观点是提主说,认为“把”字句的产生源于动词后宾语前移至“把”后充当小句主语,以Sybesma(1992)、沈阳(1997)等为代表。
Sybesma(1992)将“把”字后面的名词短语当成特殊非谓小句(small clause)的主语,但这个主语的原始位置不在动词的前面,而是在动词后面,经过转换过程到达“把”后面的位置。对于保留宾语带来的问题,Sybesma的解决方法是说“把”字后面的名词短语和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之间必然有固定的语义关系,如不可让渡的所有关系(inalienable possession)或者部分与整体关系(part and whole)等等,这种语义关系多半可以用复杂名词短语的形式来表达,所以可以在初始阶段把两个名词组看成一个整体,作为动词的宾语。但是有的名词组之间很难说有领属或整体-部分关系,也很难在初始阶段看作一个整体,如“他把水浇了花”、“他把这件事写了篇报道”、“他把钱抽了烟”等等。
  沈阳(1997)分析了原位主语说和提宾说的不足之处,并对“把”字句的构造过程和语义做出新的解释,认为“把”后的NP能够以不同形式后移至主要动词后的位置,并再次前移,后移体现NP受支配的语义,称为“后置支配”,前移可以使名词获得某种被陈述的性质,称为“前置陈述”。“后置支配”和“前置陈述”理论的优点在于解释了为什么“把”字句既有“处置”义又有“结果”义,且多重移位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不是所有经历多重移位的动词都能进入“把”字句,如:
(9)几个犯人跑了。 跑了几个犯人。 把几个犯人跑了。
(10)一个人失踪了。 失踪了一个人。 *把一个人失踪了。
(11)一个人来了。 来了一个人。 *把一个人来了。
(12)战争爆发了。 爆发了一场战争。 *把一场战争爆发了。
  总结:关于“把”字句的生成方式,学界大致有提宾说、原位宾语说、提主说、原位主语说四类观点。其中提宾说是最主流的观点,符合大多数汉语母语者的语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把”字句宾语回不去原来位置的例子,如保留宾语“把”字句。原位主语说认为“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大多数“把”字句去掉“把”就成了受事主语句,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把”字句并不能转换为受事主语句。倘若从历时的眼光考察“把”字句的生成方式,我们认为原位宾语说的提法更符合“把”从持拿义动词向处置标记虚化的演变过程,而且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动不如不动”,如果不是非移位不可的话,尽量不用移位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郭 锐(2003)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第28辑。
[2]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3]李临定(1984)《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
[4]沈 阳(1997)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中国语文》第
  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