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而生——生长造型论之型的由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24:38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12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说到造型设计,首当其冲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的便是物体的外观形态设计,如果说形态美是造型设计的核心,那么物体的核心便是它的结构,即型。物体要保持自己的形态,就要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结构来支撑,即使最简单的产品也有一定的结构。大自然是人造物体结构产生的基本源泉,人类模仿自然中的形态,从中获取设计灵感,创作出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型。可以说,造型之型源于自然的万物之形。而万物之初,也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

关键词:形;型;自然;情感;设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然万变不离其“宗”。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都是由一个小小的胚芽而来,这就是它的“心”。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心”,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它们美化着自然,同时这些自然之美也感动着人类,使我们萌发了对美的追求,于是,得来了今天美观舒适的“型”为人类更好的服务。人类设计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由“形”到“型”的过程。自古以来, 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发现的源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心”,它既是物体的中心,也是情感产生的源头。
1由“心”而生的“形”——万物生长
中国古人就何谓“形’,曾做过一定深度的追究:《字汇·彡部》曰:“形,状也”,即“形状”,说明“形”是形象存在的状态。“形”通常指物体外在的形状, “态”则是物体蕴涵的“神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 “外形”与“神态”的结合。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形与神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可见,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犹如历代中国画家在创作时所追求的那种形神兼备的境界。
  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花里,在每一滴水里…我们都闻得到自然的气息。任何石头都是有生命的,任何一棵树都是有性格的。有时作画,我们很难捕捉事物千变万化的外轮廓,但是把中心轴,看成生长的轴,找到并对其进行形体的演变,就可以知道尺度、比例,很容易找到与其形体相关的表现,这就和我们读懂每篇文章都要明白主旨大意一样。
2由“形”而生的“情” ——心存感动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而人类世界的任何一项发明,也是因为有了这些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因为人们需要围捕野兽,于是,就利用石、木、等材料,创造出击砍工具;因为需要稳定的生活,于是,发展了种植业、放牧业…但如果大自然的客观“物象”没有人来感受,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形成不了的,也就没有了形态学意义上的价值。但有时尽管我们睁大了眼睛去做尽可能的观察,其结果得到的只是“物象”的某种程度、某个角度片段的印象而已,但仅仅就这些“断章取义” 的“物象”,已经让人类感动、敬慕着。其实人们面对自然景物时,实际上已经不自觉的被一种教化所控制,那便是静止的、写实绘画的或者摄影画面的形态。可以说人类最初要画画,是一种无意识地行为,那种对美的追求促使他们记录下那一刻。所以绘画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它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
3由“情”而生的“型” ——设计成型
  形,前面已经提到,是物体的外形,基础轮廓。而‘型’是物体的内在造型,现代最多的出现在绘画中,是艺术家在写实物体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变化和适度夸张后产生的表现性艺术造型。所以某种意义上‘型’也是艺术家对‘形’的一种解析,一种由形而生的延伸。大自然是天然形态的创造者,是人造物体结构产生的基本源泉,千百年来,在它的伟力作用下造就了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形态,而且它在构造和材料方面也非常科学合理,还有人们至今尚未认识但有利于改生存条件、调节社会机能的系统。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及完全科学的系统,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改造、创造生活形态提供了基础。在设计造型中,通过对蕴藏在自然界美的要素和天然神奇的形态结构的发掘和汲取,对自然形态机能系统特征的详细分析和研究,人类内心会按照心理需求生动地把某种情感寄托于“形”,进一步提炼加工成人们创造具体实用的“型”。同时还可运用到机械结构的传动与运输、信息的发射与传播,及社会生态系统工程的运行与操作等方面,为人类社会这个大“型”服务。
结论
  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若干彼此相连又彼此独立的单元组成,每个独立的单元间又有着必然的关系,万物存在是一种关系的表现,自然造物时便造了这种关系。有了这样的关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才有了今天这些便于我们的设计。当我们习惯于把世界细分的同时,还要及时地将其整合成原本的样子,回到最初看一看,这样才不至于认知了局部忘却了整体,认知了结局忘记了最初的“心”。
参考文献:
《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设计造型基础》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新世纪出版社1995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