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理论是什么(孙过庭书谱创作的书法作品)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15:07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3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孙过庭,唐代书法家兼书法理论家,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右卫胄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楷、行、草,师法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

  

  孙过庭所着《书谱序》,实即仅存的《书谱》,序由他手书草体真迹行世,俊拔刚断,为世所宝,自古以来被推为能品;另就其内容——书法艺术理论来看,也被认为是博雅能文,妙尽其趣,可说是这方面的丰牌。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书文双绝”,既有艺术价值又有理论价值。从这篇《书谱》序言中看出,孙过庭原来要写六篇书谱正文。可能并未成书,或成书而佚;但仅就他留下来的这篇《书谱序》来看,已能概括书法艺术的要言妙道。立论精粹,行文清晰。后世既然见不到正文,世人也就直称此序为《书谱》。

  

  历来学书者,莫不将《书谱》这三千余字的书论奉若圭臬,实因其理论本身之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现略论之。

  

  一、源流论:古质今妍

  

  《书谱》是从书法源流讲起的,即所谓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他对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继承发展关系,不惜篇幅,讲了一大片。他抑献扬羲,批评王献之自负、造作,而对右军(羲之)即认为“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博涉多优”。他自己就是“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的。

  

  在书家与风格流派的变迁上,《书谱》从梁武帝起,谈论书法风格,善用引喻,如评论钟繇书法“云鹄游天,群凫戏海”;说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这种描述风格的方法,耐人寻昧,但不易使人确切领会。孙过庭则主张风格多元。在具体论述时,也与前人不一样,避免概括描述、抽象议论或比喻迭用,而是就各自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指出: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古质今妍”,“质因代兴,妍因俗易”;书体不同,风格不同。以书家个人论,其风格也在变化,这是因为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在变化。风格是受时代、字体、书家个性制约和影响,这些原因互相交织,使书坛上百花争艳,色彩缤纷,孙过庭提倡风格上的独创,不应该独尊一格,立门户之见:“譬夫绛树青琴,殊姿而共艳,隋珠和璧,异质而同妍。”

  

  二、书体论:各有攸宜

  

  对于真、草、行书等书体,《书谱》里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昌,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西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他先讲了书法用途不同,后找到了书体的特征、本身规律、相互关系。“使转”、“点画”已成后世定论。他并且引申下去,‘‘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真是上下淹通,左右逢源了。

  

  他进而又深一层加以阐发: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察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

  

  他还感叹说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我们再体味这一段话,这其间异同、反正、刚柔、方圆等,进一步讲到艺术风格的区别和结合,相反与相成,也都头头是道,描绘得形象而准确。

  

  三、创作论:五乖五合

  

  书法创作,有没有什么条件?有的。孙氏这里提出他所谓的五合、五乖,他说:

  

  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

  

  他所谓的五合即:神怡务闲、感惠称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他所谓的五乖即: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就是说,写字既要有好工具(纸、墨、笔、砚),也还要有好精神(心情、意志),在不高兴、不振作的时候,是写不好字的。所以,他说: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一合“神怡务闲”及一乖“心遽体留”,论及到艺术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充分继承了蔡邕“欲书先散怀抱”的理论观点,内在地包含着类似于“审美无利害关系”的思想。二合“感惠徇知”与二乖“意违势屈”,则从审美认识与发生的角度论及到了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方式及认识程度,深刻地指出只有当这种感知与认识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协调一致时才有利,违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就不利。三合“时和气润”和三乖“风燥日炎”则综合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论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书法创作的影晌,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倾向。孙过庭是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具有将艺术理论完美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高超技能。这一类的艺术家往往对手段和技巧性问题更为关注,投入了更多的关心。第四合“纸墨相发”及第四乖“纸墨不称”就充分显示了他对工具的重视程度。《广艺舟双楫》认为,有了前四合的良好主客观条件的互相结合,第五合“偶然欲书”的出现便不足为怪了。

  

  对于上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孙过庭显然更为重视书家的主观心理对创作的影响,因此他明确指出“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在他看来,有清爽宜人的天气,不如有精良上等的笔墨纸张等工具,更不如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创作者的心理状态是诸种创作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书法是感情的表达,书法艺术的美在于线条的流动组合和意蕴生动,书法用笔的舒展和人的心情舒畅宽松或愁苦压抑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孙过庭的“五乖五合”理论,揭示了创作过程中启发的顿悟状态,道出了审美与艺术创作的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阐释了创作灵感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灵感的诸多特点,是对文艺学灵感论的重要贡献。

  

  四、学书论:会古通今

  

  书法创作,还要有方法,孙氏提出了四法。他是这么讲:

  

  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锿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他提出这种方法,目的是“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披卷可明,下笔无滞”。他要“会古通今”,并举范本。看来这四法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可能是未完成的正式书谱的内容。包世臣是想沿着这个线索,续补成书,名曰《删拟书谱》,但现在只见到他“删定”的序,没见到他“拟补”的谱。至于孙氏所举碑帖范本,今天看来,已感不足,可以存而不论。

  

  《书谱》是为帮助青少年学习书法而编写的,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经过刻苦学习训练,才能掌握书法技能,“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如果认为书法是雕虫小技,不经一番严格训练,“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是不可能写好字的。《书谱》教导青年学习书法,要态度谦虚,讲究方法,如果“矜其所运,将穷性域于诱进之途”,自以为是,就不可能再进步。学习书法除注意仿习碑帖外,还要重视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如果“徒见成功之类,不悟所致之由”,不得要领,就可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结果事倍功半,浪费精力。学习书法要努力掌握基本规律和方法,因为“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枝”。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就可以“动不失宜”,随意变通了。学习书法还要循序渐进,其一是从基本功学起,先掌握字的结构,用笔。就结构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求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就用笔论,先求稳再求速,最后再把两者结合起来,先求笔力,再求遒润。

  

  五、审美论:从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孙过庭批驳了那种书法的功用仅仅是“适以记言”的偏见,将书法艺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提出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系统地阐述了书法的审美特点和要求。孙氏辩证地看待“文”与“质”的问题,“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认为书法艺术的审美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的,沿旧推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认为书法艺术美的最高要求是中和之美,认为文采与质朴的适宜配合,才是书法的最高审美要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对线条的美感要求上,孙过庭认为先“务存骨气”,然后“遒润加之”,主张“骨气”与“遒丽”两者兼容并蓄,反映了孙过庭继承魏晋以来重视骨力的传统,同时也反映出初唐追求清新刚健之美的时代要求,这与他“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于具体的书法作品,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乱,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强调了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了他以中和为美的书法趣味。

  

  作者简介:吴彦泽(1977-),男,湖南长沙人,株洲师范髙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书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