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8:10 归属于英语论文 本文已影响58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自2018年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但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分析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分,依据泰勒提出的课程四个基本问题,比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三份国家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两个方面,归纳现有高职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的不足,旨在呼吁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制定新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并给予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一定启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标准

  1993年和2000年教育部分别出台了两部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2000年《基本要求》)。[1]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0年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以下简称2010年《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以《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征求其他人员的意见,并出台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特色的重要文件。[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英语教学质量出台的指导性文件。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来看,高职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差距不大,这是将高职和大学英语教学政策文件进行比较分析的理由之一;其次,高职教育和大学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说明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是相似的。本文分析了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分析,然后依据课程理论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的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及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比较2000年《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和《教学指南》三份国家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比,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两个方面,归纳现有高职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的不足,以期给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以一定启示。

  一、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s&Rodgers)[3]提到,从语言教育的演变历程中可以发现,语言教学流派离不开以下理论问题:即语言的含义。人们掌握的语言学习方法,反映了语言教育者的学习理念。语言教学目录与语言教学流派存在较大关联。除此之外,语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还要回答另外两个问题,即应该教授哪些语言和如何教授语言。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语言教育者的语言教学观。如何从语言学角度讨论语言本质及从外语教学理论角度描述高职英语教学特点,正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制定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估标准的根本依据。2000年《基本要求》并没有单独阐述课程性质,2010年《教学要求》将课程性质表述“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4]。《教学指南》将课程性质基本定义为:“大学英语课程对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属于学生的学习工具,具备人文性的性质。”[5]2在比较中反映出2000年《基本要求》的编写者把语言看作一种交际工具,所持的语言观是语言工具论;2010年《教学要求》对课程的定位是“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指南》编写者所持的语言观是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持的语言学习观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在课堂互动中学习语言。同时,特别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风格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2000年《基本要求》将教学目标表述为“在180—220学时的全面学习后,学生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掌握了学习、写作、翻译的能力,或是利用词典查找相应的学习资料,在交际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6]1。2010年《教学要求》制定了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职场环境当中英语应用,听说能力的提升。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或是注重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保持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7]《教学指南》提到了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应当注重学生知识的合理运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注重学生知识文化的交流,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学校的发展变化,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5]3比较《教学要求》和《教学指南》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可以发现以下异同:从语言能力培养上看,2000年《基本要求》强调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0年《教学要求》强调职场环境下语言能力的运用及听说两个单项技能,《教学指南》提出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把“综合”二字省略了。从关注学习者个体上看,2010年《教学要求》和《教学指南》都提到关注学习者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是前者突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后者明确了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应用英语。

  三、教学内容

  基于彼得·斯基汉(PeterSkehan)提出的语言理解模式中语言知识涉及各种知识的观点,从语言交际所需掌握的知识角度来看,外语教学大纲应该包括语言、社会、交际和其他与使用语言有关的知识。2000年《基本要求》设置四个附表,“在完成《基本要求》标准的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或是设立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或是让学生利用其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6]4。2010年《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提到“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8]。《教学指南》提到“一是通用英语,二是跨文化知识内容的学习,三是通用英语的教学活动,最后形成了三类不同的课程。大学英语课包括几个组成部分,一是必修课的部分,二是限定选修课的部分,三是任意选修课的部分”[5]3。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异同:第一,2000年《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没有分类,2010年《教学要求》和《教学指南》都对教学内容做了大致的分类,不同的是前者分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后者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可以看出,2010年《教学要求》缺少了学术英语和跨文化知识的内容;第二,从开设课程的时间上看,《基本要求》提到,教学目标实现后,要设立专业英语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一些英语需求大的专业,比如旅游专业、空乘专业等学习者是一种限制,等社会、行业和个人的需求,决定了这些专业可以同时设置通用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开展教学。2010年《教学要求》中做了一些修订,提出可以自然衔接,也可以将行业英语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这里的“教学”指的是“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还是平时专业课的教学,文件中没有明确。《教学指南》对不同内容的英语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强,并规定了选修课的设置,方便了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英语课程。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

  如何教的问题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反映了设计者的语言观、语言教学观和教育观。[9]教学内容的组织不仅指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有时隐含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或学习过程的说明上。例如:语言内容的组织及相应的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学习者所参加的活动和任务类型。[10]2000年《基本要求》对具体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明确阐述,2010年《教学要求》增加了“教学模式”这一项,明确指出“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比较可以得出,2010年《教学要求》和《教学指南》都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教学方法上都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文字中体现了将教师视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把学生定义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学习过程的探索者。

  五、教学评价

  2000年《基本要求》中对测试做了介绍,2010年《教学要求》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还强调了对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真实性评价。《教学指南》中把评价与测试描述为:“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形成性测试,二是终结性测试,首先要做好形成性反馈,协调共同基础或是校内测试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础英语测试,或是相应的英语测试活动的关联性,最后,将学生学习结果的形成性、终结性测试活动进行汇总。”[6]4通过比较可以看出,2000年《基本要求》中提到了国家级的统一测试,但是对促成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没有提及;2010年《教学要求》和《教学指南》提出应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前者还提到了对学生在职业场合下应用英语能力的考察。

  六、启示

  综上所述,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分析结果对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有以下启示:第一,从语言的本质看,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第二,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的需求,对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中的单项技能有所侧重;不仅在职业环境下关注学习者个体,还要拓展到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第三,从教学内容上看,高职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所处行业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设置不同类别的英语课程。对高职公共英语课而言,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不要千篇一律,课程设置上不必整齐划一。第四,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高职院校应勇于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学习过程的探索者。第五,从教学评价上看,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应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以测试为最终的考核方式,避免以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唯一理由。

  参考文献:

  [1]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4):4-7.

  [2]郭曦.《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之差异分析[J].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2007(7):181.

  [3]RICHARDSJ,RodgersT.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econdedition),2001:15.

  [4]宋梅梅.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90-9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M].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宋梅梅.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90-93.

  [8]宋梅梅.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90-93.

  [9]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50.

  [10]DUBINF,OLSHTAINE.Course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5.

  作者:丁晶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返回英语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