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ppt(子宫腺肌症妇科检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5 23:28:34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15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对子宫肌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超声二维图像及血流特征。结果:65例子宫腺肌症中,经阴道超声诊断59例,诊断符合率为91%,误诊漏诊6例,占9%,65例中,合并子宫肌瘤20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6例。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排除肠道气体干扰,得到清晰的二维图像,并能观测到子宫腺肌症的血流信号,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阴道彩超;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异位在子宫肌层的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及妇科检查,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其优越性已成为诊断该病的最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本研究将65例子宫腺肌症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旨在对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5例子宫腺肌症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32~54岁,平均43岁,均为已婚生育妇女,有刮宫、引产史26例,46例有明确的进行性加重的继发痛经史,17例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不规则阴道流血史。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73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9 MHZ,患者取截石位,将阴道探头套上避孕套,常规消毒,轻轻放入患者阴道内,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轮廓、肌层回声、宫壁厚度,内膜线位置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同时观察双附件区及盆腔是否有包块回声。
2 结果
  65例子宫腺肌症中,经阴道超声诊断59例,诊断符合率为91%,6例因宫壁见局限性低回声病灶而误诊为子宫肌瘤,诊断子宫腺肌瘤7例,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20例,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6例。子宫二维声像图表现:子宫增大62例,肌层内有稍强回声团块32例,肌层内有增强回声光斑28例,肌层内低回声团块6例,有小片状无回声区13例。CDFI表现:病灶内可见短条状或枝状血流信号24例,稀疏点状血流信号17例。盆腔异位包块内均未检出明显血流信号。
3 讨论
  子宫腺肌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生在性成熟期妇女,以30~40岁发病率最高,约50%患者合并子宫肌瘤[1]。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常由于宫腔操作,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肌纤维发生反应性增生,形成粗厚的纤维带和微小囊腔,囊腔内有陈旧性血液[2]。有时异位的内膜局限于子宫肌层某一局部形成团块,从而形成子宫腺肌瘤,此时与子宫肌瘤鉴别有一定困难[3]。子宫腺肌症常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肌瘤并发。致使超声医师常常满足于子宫肌瘤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的诊断而忽视了本病。超声表现: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肌层增厚,回声增强粗糙不均,病灶多为稍高回声或低回声区,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后方可伴有条状弱声影,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后壁多见,内膜线移位。病灶内有散在分布的小液性暗区,CDFI可检出短条状或稀疏点状血流信号。诊断子宫腺肌症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症状,如有无宫腔操作史,有无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史,是否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同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子宫肌瘤:子宫呈不规则增大,瘤体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多为低回声,亦可见等回声或高回声,内部回声呈漩涡样,有时见假包膜回声,瘤体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②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增厚;③子宫内膜癌:内膜癌中晚期,癌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时可出现强弱相间的图像,但内膜癌时内膜线消失,内膜回声杂乱,不规则增厚,宫体与宫腔分界不清。CDFI显示血供丰富,为低阻型动脉频谱。
  子宫腺肌症仅凭临床症状、病史很难与其他疾病鉴别,而经阴道超声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不受体型肥胖、后位子宫及盆腔气体等因素的影响,对子宫肌层病变的观察更为清晰直观,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4 参考文献
[1] 石一夫.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3,9(1):14.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9.
[3]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5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