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论坛舆论与微博舆论的差异)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15:04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1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元年\"。这一年里,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应用平台在中国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注册用户人数纷纷过亿,其势头强盛赶超此前以BBS、博客和SNS社交网站为代表的任何网络媒体。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模式,也改变了政府与民众的对话模式。那么,微博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微博舆论是如何形成并展示出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呢?本文将以2011年6月在新浪微博上\"引爆\"的\"郭美美事件\"为例,从微博诞生的社会背景、微博用户的特征分析、微博比之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等方面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关键词:

1、"郭美美事件"回顾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因在网络上高调炫耀自己"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奢华生活,并因其新浪"实名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她真实身份的猜测也众说纷纭,由此也引发了众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6月29日,北京警方正式对"郭美美事件"立案调查,天涯论坛、猫扑网等开始删帖。从整个事态的发展不难看出:短短九天时间,郭美美连同她"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头衔,将中国红十字会、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天略集团等机构与公司都推置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舆论风暴的中心也从对郭美美其人炫富的批判转移至对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代表的中国慈善机构的质疑与声讨。
2、微博舆论比之其他传统媒体更为迅猛的原因分析
  央视新闻频道在6月30日播出的《东方时空》栏目《真相调查:郭美美事件》中多次出现"网友"这个词,仅仅21分钟的节目,记者就提到了7次。更为特殊的是,此次众"网友"不仅仅参与了"围观",更是展开了强大的"人肉搜索",整个搜索和分析过程环环相扣、悬念迭出,在公众疑问一步步升级的同时也使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众网友并没有出现舆论的"两极分化"现象,而是不约而同地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中国红十字会以及相关机构。下面将从微博舆论发展的社会背景、微博用户特征、微博的传播形态等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2.1 我国微博舆论发展的特殊社会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正处在第二次重要的转型期,各种权利斗争错综复杂,再加上近年来通货膨胀节节攀升,物价飞涨,愈益加深了民众对现状的抱怨。在这种背景下,与"权贵阶级"相对的"草根阶级"即普通民众,自然需要一个更畅通的渠道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见,争夺和实现自己的"话语权"。而微博,作为一个恰当的平台在这个关键时刻应势而生,成为网络中最主要的舆论新阵地。
  2.2 我国微博用户的特征分析
  另据中国社科院于今年四月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在用户特征上,年轻、高学历的职业人群是微博的核心用户,集中在男性(超六成)、25-34岁(超五成)、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超七成),遍及公司职员到中层管理者。也就是说,微博吸引了大量的'70后'、'80后',这些群体也是当前城市的主流群体。超七成用户愿意将微博作为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3]从以上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微博这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形态,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时尚新鲜、好玩有趣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年轻、高学历的职业人群面临着来自包括学业、事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生存压力,他们更关注这个社会的瞬息万变,并迫切地需要获取大量资讯,以应对随时可能产生的变动和挑战。作为掌握着中国当今社会最先进的文化技术的一群人,他们思维活跃、富有主见,也更乐于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形式表达一己之见,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获得群体和社会的认同。他们头脑中闪烁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和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变迁。
  2.3微博比之于传统媒体或其他形态的网络媒体所呈现的新特征
  ①发展势头迅猛,使用者众。根据新浪公司发布的财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亿大关。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的微博内容已达7500万条,与4月底的5000万条相比增长50%。与此同时,新浪微博每日页面浏览量也实现了82%的大幅增长。我们可以在"郭美美Baby"的微博页面清楚地看到,她在6月26日14:52 时发布的最后一条道歉微博总评论数已达到181553条,转发数也累计至27616条。而如此庞大的回复数量在此前的网络舆论事件中也是颇为少见的,由此也体现了新浪微博使用者众且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活跃度高的特点。
  ②发布渠道多种多样,尤其利用了手机这一最契合微博应有之义的发布平台。新浪微博从创立之初至今,都秉持"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的产品经营理念。而最能体现"随时随地"这一特点的发布平台非手机莫属。手机客户端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即时性和移动性上。用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利用手机发布微博:"手机wap版"、"短信彩信发微博"、"iphone"、"android"、"symbian"这三大手机操作系统。其次,单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新浪微博设计中心总监严纪年曾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表示,截止到2011年4月份,新浪微博中已有48%的用户数据来自于手机客户端。可见手机这一快捷的发布平台,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开启了"全民传播"的新时代。
  ③书写内容简短,发布门槛低。"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微博客绝不是唯一的渠道,BBS、论坛、博客等都可以发布信息,但微博客对于微博主的好处在于其便捷性和交互性。微博主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发布的终端设备,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都可以随意点染、上传到自己的微博页面上,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大大降低了信息生产的成本,也使信息从生产到传播的间隔时间大为缩短。
  ④传播速度之快,呈几何级数增长。曾任Google、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将这种传播信息的新模式称为"基于信任的病毒传播"。"在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后,信息内容的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一层层传播开来。"人们可以通过"郭美美Baby"发布的每条微博了解到当事人的最新动态以及事件的进展,并且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立马反馈到微博上,汇聚成新的舆情。

3、微博舆论中"议程设置"的草根化和"公民记者"的成熟化趋势
  3.1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功能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种便是传播媒介有所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而微博却冲破了传统媒体的这种限制,一改往日大众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只能关注什么的被动局面。且受众个体之间也不再是彼此毫无关联地独自观看或接收,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传播过程。从传播学角度看,他们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信息的双向传播在微博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从"郭美美事件"来看,最先引燃舆论的是新浪微博,随着事件关注度的激增,再而引起各大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竞相报道。其中,"议程设置"的草根化趋势明显,而微博也为个人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传播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3.2微博的发展强化了"草根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知道,"舆论从最初的产生来看就具有天然的反抗性,就是对暴政的不满,就是对当权者的讽刺,就是对民众自己所遭受的不幸的一种倾诉。"当然,在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不存在"暴政"一说,但由于前文已经提及的原因,我国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加剧,矛盾主体斗争不断确为现实。所以"郭美美"这类事件中所体现"借公益之名,行私利之实"的情况无疑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并激起强烈的民愤。由"郭美美事件"所聚集的单一话题公众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当事双方公布的事实细节和漏洞、不断质疑和挑战权威,坚定不移地维护和践行着自己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郭美美本人数次在微博上向公众道歉,中国红十字会也分别于6月29日和7月7日在其官网上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审计报告反映问题的说明与整改情况》和《中国红十字会向社会承诺"两公开两透明"》两篇文章,首次向公众承诺"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等原则。
  3.3 微博为"公民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作战平台
  在"郭美美事件"中,广大网友不仅直接参与了信息的生产,而且积极参与了消息的传播和二次传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履行记者的职能,占据了大众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而我们称这样的记者为"公民记者"。所谓"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网友们自主挖掘事件真相、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并用最简短的文字报道和更新事件进展,完成了一条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向政府反映了最前沿的基层舆情。特别在突发事件中,"公民记者"很有可能就是事件的当事人,由于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们发布的消息总是先于"专业记者"一步,从而在新闻的即时性上更胜一筹。

4、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4.1 "郭美美事件"带来的直接社会影响
  "郭美美事件"之后,舆论的涡旋愈演愈烈,中华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非希望工程"、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炒豪宅牟暴利"等接连被曝,慈善组织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据《长江商报》9月14日以"通栏大标题"刊发的题为《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6到8月慈善组织受捐额骤降近九成 受郭美美等事件影响 社会捐款额锐减》的报道称,"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款数额均出现锐减。红十字会有关人士此前均曾表示,捐赠锐减和'郭美美事件'不无关系。"

  4.2"政府微博"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
  从"郭美美事件"可以看出,微博的发展使"草根阶级"的意愿得以表达和彰显,并能汇聚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左右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这也使得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和管理迫在眉睫。7月7日21:17时,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连发三条微博通报"郭美美事件",称"郭美美及其母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这个来自官方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民愤,也部分挽回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声誉。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截至今年3月,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有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政府微博"一方面维护和扩大了民众的知情权,也为民众诉求的表达和宣泄提供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强化了政府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建立政府机构的良好社会形象和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政府微博"开辟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对于疏通官民矛盾是大有裨益的。
  
5、微博传播机制的弊端及微博舆论管理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包括政府、企业、名人和普通网民的热烈追捧,但不得不承认,微博也兼具一般网络传播形态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比如"把关人"缺失、肆意发布虚假信息等。
  5.1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失败
  还是以"郭美美事件"为例,该事件被曝之初便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与郭美美"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实名认证"身份不无关系。在新浪微博地"实名认证"里写道,新浪微博之所以推行"实名认证"是为了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众误解,当用户名旁点亮V图标说明新浪微博已经验证该账号的真实性。正是因为该认证,才使公众一开始就免去了对郭美美其人及整个事件真实性的猜忌。直到后来,郭美美才出来澄清自己原本认证的身份是演员,后来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其表妹将身份窜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显然这个说法不足以取信于人,但无论郭美美如何澄清,新浪微博在"实名认证"这个关键点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使人们不禁对"实名认证"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5.2微博舆论中的"网络推手"现象
  此外,"郭美美事件"败露不久,也有网友指出此事或为炒作,系网络推手所为,呼吁大家取消关注。而事实证明,"郭美美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之女"的说法更属无稽之谈。若该事确为极少数所谓"微博公益达人"、"意见领袖"为"中伤"红十字会而有步骤有计划的蓄意为之,那微博是否就此沦为了谣言滋生和泛滥的温床?正如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在8月3日的报道中列举了近期微博上的虚假信息后发出了"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的疑问。近日,新浪微博也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其页面右部添设了"公告栏",成立了"新浪微博不实信息曝光专区","意在提示各位网友在发布信息时要更加审慎负责,以免对其他网友造成误导"。网友可以通过给"微博辟谣"、"系统管理员"等新浪官方账号发送私信以及给不实信息曝光专用邮箱发送邮件等方式举报虚假信息。
  5.3 微博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再次,"群体极化"现象也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参与者的匿名性和传播手段的便捷,极大地便利了志同道合的人频繁积极的沟通,人们在其中能获得更多有助于强化个人观点的信息。志同道合是认同的基础。认同会使原先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变得更具有说服力,认同也使成员彼此之间相互激励并简化论述、强化立场,因此极容易造成群体极化,使网络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一场维护公正公益的战斗,似乎正在流为一出荒诞的闹剧,悖离了舆论的初衷。微博舆论在制造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微博舆论的引导提出了新的难题。
  
6、结语
  "郭美美事件"时隔三月,如今,舆论的硝烟已渐渐散去,但我们对事件的思考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诚然,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中独领风骚,"草根阶级"在微博中经历了"围观"者、舆论导向者和信息制造者的身份转变,在整条传播链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但作为大众传播形式的一种,微博自身也存在某些无法规避的矛盾。从本质上说,微博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如何为我们所用,才是决定其利弊的关键所在。所以说要让微博发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媒体自律,完善微博舆论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广大网民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切实做到言论上"有理"、原则上"有利"、行为上"有节"。如此这般,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为纯净、公正、理性的微博舆论生态环境。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