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中西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08:02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33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中西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源流,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人文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这些差异在中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而且表现在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西方;新闻报道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是绵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的结果。它植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西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源流,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人文精神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秦开始,到明清,经历代文人的思辩论争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欲对天理的对立斗争。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注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思想内涵。这些差异在中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而且表现在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
  一、我国的新闻报道追求“真”、“善”、“美”合一,重和谐;西方则更追求“真”,重矛盾对立。
  我国的新闻报道着力追求“真”、“善”、“美”三者合一的效果,意图通过真实的报道来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实现人民心灵和社会风气的净化和美化。当“真”有可能危及“善”和“美”时,我国的媒介会力求“善”和“美”而舍弃“真”不予报道。西方的新闻媒介虽然有时也追求“真”、“善”、“美”的效果,但他们对“真”的重视要超过对善和美的重视,当“真”有可能危及“善”和“美”时,他们往往取“真”,而舍“善”、“美”。例如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中国新闻媒介对犯罪新闻的报道往往采取低调处理,对犯罪事件本身报道不多,对警方破案、群众相助这些正面角度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即所谓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西方新闻媒介对犯罪新闻则是采取高调处理,浓墨重彩,大肆渲染,为了他们所谓的“把整个事实的真相展示在受众面前”,他们往往将犯罪的手法、过程、细节全部报道出来。同时,在一些灾难性新闻中这一特点也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在“9.11”事件的现场直播中,美国的FOX、CNN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这给所有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在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9.11”事件的现场直播如同一部好莱坞的灾难恐怖大片,其所具有的受人关注程度正好符合西方传媒这种追求异乎寻常的感觉。而过于血腥残忍的报道有时也会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
  相比较而言,在对“9.11”事件的报道上,中国的主流媒体一方面很节制地进行重要的动态新闻和事态发展的报道,另一方面及时报道我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发言人就此事的表态。中国主流媒体保持了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贯的沉稳和谨慎,不炒作,不渲染,也没有像某些西方媒体不负责任的对事实真相、伤亡人数进行猜测性报道,西方媒体曾估计世贸中心的伤亡人数在5万左右,后来的调查表明这个数字被大大夸大了。中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原则,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
  二、我国新闻报道中体现了鲜明的“集体主义”,西方则更注重“个人主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形成一种“合”的基本思想。在这种哲学下,伦理与政治往往渗透在一起延伸至整个社会,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在民族心理上培植起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在这种思想下的中国人认为,个人是国家和社会中的一份子,要为国家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反映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内容上,以报道人民大众,报道群体活动为主;在思想上,反映主流舆论即大多数人的意见、愿望、感情等;在报道效果上,努力追求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创造人民所需要的安全、稳定、发展等因素。如中国犯罪新闻报道中的集体主义表现为报道公安部门对案件的破获过程、人民对案件的看法及其配合公安部门的行动、司法审判过程及对罪犯的惩戒等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内容上以群体行为为主体,在思想上则反映群体的意见和感情,在社会效果上也是本着群体的利益,报道一些有利的因素,而对群体造成伤害、惊吓的因素,媒介一般不予报道。
  西方很早就培育出西方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个体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要求从教权的阴影下解放出来,此后,以个性解放和重构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潮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从这种特定的意义上讲,西方文化又是个性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这种个人主义在西方新闻媒介表现在报道内容、思想上以个人活动、思想为主,对个人在社会和历史上的作用予以夸大;也表现在报道的效果上,报道的效果是媒介个体或记者个人名利的收获,社会群体的利益则要放在个人利益之后了。西方国家犯罪新闻的泛滥以及犯罪新闻所引起的大量法律、伦理、社会问题都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应用到新闻媒介上的产物。如西方媒介喜欢报道犯罪分子的心理作案经过,描写其个人活动并对其行为予以所谓“人性化”的分析,他们还喜欢报道某个聪明英勇的警察只身深入犯罪分子巢穴,与犯罪分子进行殊死较量最终擒获罪犯或者某个善辩的律师依靠个人的辩护技巧说服陪审团,使嫌疑重大的疑犯得以逃脱法律制裁等事迹,突出个人作用。
  三、我国的新闻报道更注重社会伦理教化作用,西方则更注重“新闻性”和“趣味性”。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善”,我们理解为“社会责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一条即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我国的新闻媒介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历来注意树立正面典型,宣传社会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致力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西方传媒更加注重能引起受众注意的各种新奇的报道,希望能够使受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关注,获取利润。
  中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有关人物的报道中。我国的人物报道以社会为目的,主要从社会、从群体的角度写人,注重人物的社会教化作用;而西方人物报道更看重人物的“新闻性”和“趣味性”,所报道的人物应是“成为新闻的人物”、“与新闻相关的人物”或“人物本身就是新闻”。我国的新闻人物多显凝重,负于使命感,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如解放初期的邱少云、罗盛教,五十年代的李顺达、郝建秀,六十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八十年代的张华、张海迪,九十年代的徐洪刚、李素丽等。这些人物都是时代的形象语录,从中我们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而西方的新闻人物多好奇性,更个性化。西方的人物报道,往往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个性形象,以个性作为把握人物的起点和终点,以细节、冲突、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颇富“趣味性”,更吸引人。例如美国媒体在八十年代初关于里根的儿子失业的报道。其实失业本身在当时并不构成新闻,只是人们对总统的儿子也会失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促使记者们争相报道。
  总之,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发展过程赋予了人文精神不同的涵义,从而使得人文精神在新闻中的表现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新闻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枫.拯救和逍遥.引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M].新华出版社,1995.
  [4]燕生,花伟.论中西文化差异[J].江海学刊,199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