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写作技巧(人物报道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05:39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0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从一名炊事员成长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将军记者,江永红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也是他的奋斗史和成功史。江永红主持和参与的新闻报道涉及方方面面,但无论是军事报道、政工报道、后勤报道亦或装备报道,都能屡出佳作,以奇制胜。本文主要择取江永红的人物报道写作手法加以透析,以期为工作在新闻战线上尤其是从事新闻写作的从业者提供借鉴。
  一、因时而变,根据宣传要求选取典型
  江永红的人物报道写作,笔下写的无论是谁,写作体裁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访问记,都受到广大官兵的追捧和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报道契合了时代要求、贴近了官兵实际。
  新闻界不乏文思敏捷、倚马可待的记者,但并非所有创作出来的新闻作品都能付梓见报。究其根源,是因为一些记者没有全局意识、不了解究竟哪些人物可以报道、值得报道,更多的人仅仅立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认为自己感觉良好的就应该加以报道,进行宣传,最终却往往得不偿失。正如江永红所讲:“报纸选择头条的标准首先是宣传需要,然后才在符合宣传需要的前提下优中选择。”①
  目光之所及,行动之所趋。报纸的宣传要求是与时代、社会以及官兵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的。记者在动笔写人之前应当学会“跳出来”,把目光尽量放远,以此攫取合适的报道人选。江永红从1979年在云南前线写稿的经历中总结出了“身在前方勿忘后方”的写作经验。简而言之,就是写的东西要有针对性,要切中时弊,要围绕某种思想倾向或所关心的问题来写稿。人物通讯《小将出马》就是针对“学生官带兵不行、打仗不行”的定向思维所写的。
  二、突出个性,紧扣人物个性精心打磨
  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鉴于此,写人往往比记事更为复杂。对于记者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这里的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把握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区别,进而能否把其中的区别完全展现出来告知读者。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一“区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呢?人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言行举止的根源,也是人与人相区别的本质差别。记者虽不能直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但却能依托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刻画人物,这就是人的言行举止。
  正如江永红所说:“抓住了个性,人物就活了。”记者写人物,单纯记故事还远远不够;要把人物写好写活,个性的言行举止必不可少。江永红笔下人物个个都不同,可以说人物语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扮演‘蓝军’只能当老虎,不能当熊猫”,这是“蓝军司令”王聚生的虎气;“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这是志愿兵孙铁锤的憨气;“你点哪个目标,我们就打哪个;要哪个战士打,任你点;要求用哪种姿势打,都行”,这是班长吴晓明的霸气……虽然都是军人,但由于身处不同岗位、担当不同职责、有着不同经历,再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一个个都变得生龙活虎。李秋桂本来也是一个老典型,但先前写他的报道大多死气沉沉,呆板无生气。江永红通过细心观察,捕捉到了李秋桂“穷琢磨”这一特点,进而对其展开描述。不仅如此,作者还将“穷琢磨”这一个性升华,在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办成大事,非发扬“穷琢磨”的精神不可。所以,记者在写人物的时候,应树立精品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盲目跟风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不能体现人物的个性,更是文风上的一种弊病。
  三、淡妆淡抹,立足质朴自然描人叙事
  为了增添人物报道的色彩效果,在保证报道客观原则前提下一定程度的修饰或点缀并无不可,这也是当前一些人物报道的通用做法。然而与此同时,过度渲染和夸大的报道也层出不穷,这类人物报道往往是浓妆艳抹,僭越新闻报道客观原则,忽视修饰点缀的合理容忍度。在行文中通常表现为滥用形容词、滥加评论或滥发感慨、滥发豪言壮语,更有甚者直接把报道对象塑造成 “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几乎没有任何缺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大全”,这种貌似完美无缺的人物典型,实则最令读者反感,毕竟现实中难以找到或者说根本找不到这一类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记者应当怀揣着这样一种思想去写人叙事,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必渲染,尽可能地以白描的方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做到“原汁原味”。倘若笔头劲道,悉心勾勒定会比大肆渲染出来的人物形象更为真实,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抗洪英雄李向群是如此,组织干事孙才亦然。获全国好新闻奖的《老山有个孙干事》这篇人物通讯一共五个分题,无一句评论,无一个“呵”、“呀”之类的感叹,无一句豪言壮语,人物身上无一个形容词,②却能够把这个能吃苦、会打仗、体贴兵的干事写得有板有眼,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江永红确立的“四无”原则,似乎有“矫枉过直”的嫌疑,但对于深陷渲染泥潭的人而言,却应引起足够重视。
  事实证明,白描胜于浓抹,但白描也并非意味着完全就事论事、生搬硬套或者毫无灵气,关键要学会把握其中的“度”,合理灵活运用。江永红在构思人物通讯《政治委员的楷模——丁德福》时,确立的基调就是“多一点人情味”,在整篇通讯中没有讲大道理,自然而然地就把我们平时认为满嘴理论的政治委员写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四、删繁就简,力求言简义丰吸引读者
  人物报道不是写给作者自己看的,而是给读者看的,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报道对象,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建设发展。然而,一些记者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他们不把写作的着眼点放在读者身上,不知道读者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体裁,崇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说是不考虑读者的感受,仿佛篇幅越长、[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版面越大,就说明自己能力越强、读者越感兴趣。显然,长此以往记者就很容易习惯写大而空的文章,或泥沙俱下、东拼西凑;或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完全背离了人物报道的初衷。所以,采写人物报道秉持的第一要义就是“短”,第二就是“精”,要使内容与形式得到最佳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普及,读者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倍增。面对目不暇接的海量信息,读者毫无疑问会选择简短的文章阅读。再看江永红的人物报道,即使是人物通讯,也很少见到长篇大论,人物消息则更不必说,自是短小精悍。《孙铁锤传奇》只用了1000余字就把一个人的“传奇”抒写得酣畅淋漓。
  当然,写人物报道也不能纯粹追求短,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再简短的文章也会演变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以《孙铁锤传奇》为例,“志愿兵孙铁锤,黑乎乎,壮实实,一口河南腔,今天整四十”,22个字完整概括了孙铁锤的外貌、年龄、籍贯,干净利落,读者瞬间就能感受到这一壮汉形象。再如《当强将带强兵》一文中,“他转身面向靶台跨出几步,操起一挺班用机枪,立姿无托,向二百米外的半身把瞄准击发,‘叭’的一声,枪响中靶”③,一句简短的话不仅把连长周晓武射击的前后经过叙述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凸显了他精湛的射击技术。江永红的很多人物报道佳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对报道对象的经典形象的简而义丰。
  不可否认,人是极其复杂的,在报道某些重点人物尤其是在报道重大典型人物的时候,的确需要类似通讯这样的篇幅较长的体裁进行驾驭。但作为记者,必须认识到即使是篇幅较长的人物报道也需要进一步精炼。江永红在写《李向群的成长轨迹》时说过:“越是大典型越要写得实在。”④原因很简单,大典型一般都有堆砌如山的现成资料可以参考,但这些材料在某些方面立意往往比较高,对于读者而言可能稍显空泛。针对这一问题,江永红注重选取贴近战士的事例,诸如戒烟、洗衣、理发、上馆子、搞农副业生产等反映李向群进步思想的生动事例,从而写出了这篇脍炙人口、广受称赞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①②江永红:《例说100——江永红一版头条新闻集》,长征出版社2005:2、65
  ③江永红:《当强将带强兵》,《例说100——江永红一版头条新闻集》,长征出版社,2005:92
  ④江永红:《李向群成长轨迹》,《例说100——江永红一版头条新闻集》,长征出版社,2005:5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