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9:49 归属于行政论文 本文已影响61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思想理念有误区、体系不完善、与专业教育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尤其缺乏科学系统的内容体系。对此,吉林工程职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从全覆盖、分层次、模块化三个方面,对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做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是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极佳方法,并且可以通过“双创”教育来促进劳动者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通过厘清“双创”教育体系内涵,进行全覆盖、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对“双创”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思想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的认识理解有着很多误区,很多教师和学生简单地将“双创”教育等同于了解、熟悉工商企业创办运转的实践性活动,“双创”教育工作中只重视教授工商企业创办运转必需的技能。还有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双创”教育是“老板速成教育”,旨在指导学生成立工商企业及简单地管理工商企业,使学生成为这些工商企业的管理者,考评“双创”教育工作的成果也主要体现在成立企业或公司的数量上。这些错误思想将培养创业素质及提升创新能力简单地等同于传授和习得某项具体的实践技术和知识。但事实上,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中,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才是个人核心能力的集中体现,而创造性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现代科学人文知识所包蕴的文化精神润物无声、循序渐进地陶冶。由此可见,“双创”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长期熏陶的过程,绝不是立竿见影、速学速达的业务培训,其侧重点在于培养所有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其未来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深度交融,进行创新实践,才有可能实现。[2]

  (二)“双创”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者简单地参加“双创”教育大赛,没有形成具有高职这个层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没有将“双创”教育融入全面育人的整个体系,造成“双创”教育处于缥缈、孤立的状态,致使“双创”教育陷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3]

  (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双创”教育是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的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工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均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三者必须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因此,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正确的“双创”教育思想。同时,“双创”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定要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并且在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支撑。[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双创”教育视为脱离专业教育的“业余活动”,定位为学生课程之外第二课堂进行的社会性活动,活动的重点经常放在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及比赛上,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只是简单开设了一些创办企业的理论讲座或课程。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对“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充分论证,导致“双创”教育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更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涵

  (一)“双创”教育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搭建“双创”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方面,包含引导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创新及创业的概念及关键因素,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内涵和精髓,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二是认知宏观环境方面,包含引导学生认知我国和世界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宏观环境,洞察宏观环境中的创业机会,掌握典型商业企业成立成长过程、设计管理战略和营销策略、规避创业风险等。三是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包含测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目前的商业潜质以及性格的长处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领导力、决策力、组织能力等各项重要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四是模拟创业实践方面,倡导学生亲自参加体验并融入创建企业的每个步骤,包括评估商业市场、创建及管理企业流程、企业发展商业融资以及管理创业风险等。通过举办创业赛事等实践模拟活动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并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以及创业的风险。[4](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需融合“双创”教育高职院校融合“双创”教育,调整优化高职院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把“双创”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教育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在“双创”教育中,要有机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促进三者有机融合,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全体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体系。[2]

  三、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我校正努力探索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全覆盖、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课程体系是实现“双创”教育的核心

  在“双创”教育内容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实现“双创”教育的核心。我校课程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基础部分、提高部分和核心部分。第一个阶段为基础部分,主要是普及性的基础课程,面向全体高职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动力,这部分在大学一年级实施,以讲授课程为主。第二个阶段为提高部分,主要针对有一定创新思维、创业潜质的学生,在基本部分完成后,结合学生个人意愿并经过学校选拔后确定。旨在夯实提高学生创办运营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课程特点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大学二年级实施。第三个阶段为核心部分,是“双创”教育的拓展课程,主要针对有较强创新思维、创业意愿和有突出潜质的学生,这个阶段针对极少数的高职学生,在提高部分完成后,结合学生个人意愿并经过选拔后确定,旨在培养这部分学生在创办运营企业实践中真正急需的各类课程。整个阶段以创业项目及创业活动为契机,教学过程以实践为主,以少量的、必需的知识学习为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在大学三年级实施。具体课程体系如表1、表2、表3所示。课程体系中融合公共素质、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创新创业、行业特色和拓展能力等内容,运用理论学习、模拟训练、成果评价、案例分析等各种教学实践手段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模块化学分制,即在所有模块中,将主要课程按重要程度和学时情况赋予不同学分,要求各个模块必须修习达到一定标准的规定学分,尤其是基础部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一定的必修学分,提高部分针对有意愿的学生,核心部分遴选少部分学生。学生在同一模块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课程,只要选择的课程学分总和达到这个模块规定的必修学分即可。同时,校企合作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情况,根据“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双创”教育课程,科学系统地分析研究,制订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层次、课程数量、课程考核标准等。

  (二)支撑体系是实现“双创”教育的关键

  在内容体系中,支撑体系是实现“双创”教育的关键。支撑体系包括创业孵化区建设、“双创”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学校要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平台,提供场地、设备、水电、物管以及其他相应服务,同时在师资、课程、实践指导、创业孵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运营和管理机制。[5]同时,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实训内容,包括创业基本技能教育、创业专题研讨、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战训练等,都在企业孵化区进行,达成课程体系和支撑体系的有机结合。

  (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创新

  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实践中,可以融合国家工业4.0计划,借助先进的现代技术,尝试打造通用创新平台。在平台中引进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激光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供全体师生使用,可用于基本技能推广,也可为创业孵化提供先进工具。在“双创”教育中,提倡高职学生在“互联网+”“5G+”“AI+”视域下,运用新兴信息化技术进行创业实践,包括运用远程办公软件、视频会议工具、视频直播工具等,践行创新精神,同时为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把“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且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1-05-12].

  [2]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6):7-8,15.

  [3]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22-23.

  [4]郭伟,李建东,殷红,等.浅谈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与内涵[J].教育管理,2016(11):120-121,140.

  [5]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3-56.

  作者:吉冬梅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返回行政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