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地质灾害绿色治理方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9:17 归属于水利论文 本文已影响59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崩塌是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我国许多地区受到崩塌灾害的影响,尤其是在地质环境不够稳定的山区影响较大。崩塌灾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该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当下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发展主题,如何采取绿色治理方式,治理坍塌地质灾害成了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文章以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白岩脚为例,对该地崩塌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及绿色治理方案进行探究。旨在为其他地区实现对崩塌灾害的绿色化治理提供可行建议,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产生原因;绿色治理方案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地地区,山体较为陡峭,山上的土体和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会发生崩落现象,崩塌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滚落下来的石块会毁坏道路和房屋,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白岩脚崩塌灾害频发,该地崩塌地质属于特高位的崩塌,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十分重视崩塌地质灾害防治,针对崩塌地质灾害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但是崩塌地质灾害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在崩塌地质灾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绿色治理方案?的作用。笔者对崩塌地质灾害的危害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岔河镇白岩脚崩塌的实际情况,阐述崩塌地质灾害的绿色治理措施。

  1崩塌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崩塌这一地质灾害常见于坡体较为陡峭的山地边缘,是指陡峭斜坡上土石或者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而脱离母体向下滑落,随之产生土石崩落滚动的现象。按照崩塌地质灾害崩塌体的规模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大型崩塌、中型崩塌和小型崩塌。当崩塌的体积≥1m3×104m3为大型崩塌,当崩塌体积在0.1m3~1×104m3为中型崩塌,当崩塌体积≤0.1m3×104m3为小型崩塌。按照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错落式崩塌、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按照崩塌体的物质组成部分可以将其分成土体崩塌和岩体崩塌2类。土体崩塌的崩塌物质以土为主,岩体崩塌的崩塌物质以石块为主。

  2岔河镇地理位置及崩塌地质灾害的产生环境分析

  2.1岔河镇地理位置

  岔河镇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南面约30km处,西与七星关区朱昌镇接壤,东靠文阁乡,南抵纳雍县厍东关及大方县绿塘,北至七星关区鸭池镇。勘查区位于岔河镇最南部,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05°19'30"~105°20'30″、北纬27°05'00″~27°06'15″,行河镇发音村12组,距岔河镇政府驻地约10km,镇政府驻地与勘查区之间有柏油路及水泥路互通,交通较便利,见图1。

  2.2岔河镇气象水文环境分析

  勘查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多雨多雾,少日照、湿度大,气温偏低。县城年平均相对温度约84%,年平均气温约11℃,多年平均降水量1180mm,但年际变幅较大,年内分配不均,最高年降水量达1518mm,最低年仅848mm。10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平均降水仅25mm;5—9月为雨季,平均降水量达248mm。日平均最大降水量多出现在6—8月,如1992年8月16日1次历时达24h的特大降水,降水量达114.9mm;1993年8月28日1次历时达3h30min的特大降水,降水量达46.7mm;1994年7月16日1次历时达13h50min的特大降水,降水量达45.7mm;1995年7月25日1次历时达24h30min的特大降水,降水量达85mm。6—8月特大降水后,普遍诱发土坡陡坎坍塌、滑坡及塌方。勘查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六冲河干流四级流域岔河五级流域次级支流,岔河从南向北经勘查区东侧通过,距离勘查区直线距离3km左右,与勘查区地势高差在300m以上。勘查区范围内不发育大江大河,地表水流以季节性雨源型坡面汇流及沟溪汇流为主,受地势控制地表水由北西向南东汇流。

  2.3岔河镇地形地貌分析

  勘查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威宁一级高原台面向东倾斜的过渡带,区域地貌类型属于溶蚀、侵蚀型中低山地貌。危岩带所处位置为勘查区地势最高的地段,其中W1顶部海拔高程2158m,W2顶部海拔高程2112.78m,W3顶部海拔高程2123.45m,由W1、W2和W3相连形成的山脊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且由南西至北东逐渐降低。危岩带南东侧为近乎直立的陡倾岩壁,坡度70°以上,高度在100~150m范围内,北东侧较低,南西侧较高。岩壁以下为历史时期零星崩塌落石堆积形成的陡斜坡,堆积物表面坡度45°左右,崩塌堆积物的南东侧为宽缓的沟谷地貌,地势整体由南西向北东倾斜,宽缓沟谷的南东侧为居民集中区域,危岩带距离居民区最小水平距离145m。

  2.4地质构造、地震、节理裂隙分析

  勘查区分区属羌塘-扬子-华南板块扬子陆块上扬子地块黔北隆起区织金穹盆构造变形区,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勘查区内无褶皱断裂构造,为一单斜构造,区域岩层产状350°∠20°。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修订),勘查区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动峰加速度取0.05g。同时根据《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T/CAGHP011—2018)表10,勘查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0.05g,综合地震水平系数为0,故在对地质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时,不考虑地震影响因素。见表1.为了综合全面了解整个勘查区的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尤其是控制崩塌源区及危岩带顶部危岩单体变形破坏的主控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该次勘查以DSM(数字地表模型)影像分析为主,人工调查测绘为辅,共统计主要节理裂隙10条(层间节理1条,推测发育节理1条,DSM影像分析节理8条),这10条节理中以与危岩带走向垂直的节理数量最多,呈北西—南东走向,以走向与危岩带走向平行数量次之。

  3岔河镇崩塌地质灾害的绿色治理措施分析

  3.1岩体爆破清危

  在进行岩体爆破清危之前,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爆破方案进行爆破作业,应能够控制每次起爆后清危区域最外侧的渣料水平运动速度基本为0,且有效控制最大破碎分解的渣料体积≤1m3,这是对爆破方案的核心要求。开始进行爆破清危前,应在拟清危区域最顶部地段按照爆破方案进行试爆,若起爆后渣料初始水平速度、渣料粒径等不能满足该设计要求,应对爆破方案相关工艺及参数进行合理调整,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应对爆破作业区域的乔灌木进行砍伐清理,从场内的最高点开始由上至下逐层爆破,每次起爆建议以岩层面为松动破碎控制底界。爆破方案除明确主要爆破工艺之外,尚应控制每次起爆后破碎渣料的水平运动速度基本为0,危岩带边缘地段的渣料基本呈自由落体运动坠落,作业平台内侧的渣料可用独轮车临时转运、倾倒等。

  3.2设置绿色林草防护带

  在治理崩塌地质灾害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类型、降雨量及光照情况等特征来选择林木类型。岔河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较为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无霜期235d左右,岔河镇表层土壤类型为黄壤,主要由二叠系上统湄潭组煤系地层黏土岩侵蚀风化等演变而形成,呈弱酸性。柳杉为多年生、不落叶、针叶类乔木,具有中等喜光,喜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酸性土壤中生长较高,最大高度可达48m,胸径可达2m。岔河镇气候、土壤类型、光照等条件与柳杉的生长习性十分吻合,所以选择柳杉作为林木植被类型,种植后可快速生长,改善项目区空气湿润度、植被郁闭度、地貌景观的同时,有效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3.3修建绿色排水工程

  山体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山体地表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山体崩塌和滑坡灾害往往相伴相生。在山体崩塌灾害的治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自然沟谷起到引流的作用,使得地表水流能够汇集旁引。此外在山区进行绿化,种植阔叶树木也能够起到促进地表排水、稳定山体基岩的作用。在种植落叶阔叶树木时,要对岔河镇白岩脚进行必要的土地整理,以保证施工效果及施工便利性。主要是对林区种植带区域进行机械整平,通过机械挖填平场方式保证防护带区域地形坡度≤25°。为了充分发挥树木的排水作用以及对地质灾害的减灾作用,岔河镇白岩脚乔木栽种密度大于一般林木的栽种密度,建议株距为2m×2m,每亩栽种约170柱,苗木全冠苗且带土球,胸径6cm,地径8cm以内,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挖穴栽种,这样能够更好地确保植株的存活率。

  4结语

  长期以来,岔河镇受到崩塌地质灾害的影响,该地地质变形严重,导致了山体周边地区频繁掉落石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潜在威胁。岔河镇崩塌地质灾害是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水文条件、地形地貌特点以及特色地质构造所导致。为了减少岔河镇帮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该地可以采取掩体爆破清除潜在威胁。此外,岔河镇在崩塌地质灾害的治理过程中,也要坚持绿色化的发展原则,要在崩塌地质灾害的治理区设置绿色林草防护带并修建绿色排水工程,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改善岔河镇的生态环境,也能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起铣.探索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方法[J].低碳世界,2021,11(03):76-77.

  [2]王琴丽,胡杰宇.浅谈减少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环境影响[J].内江科技,2020,41(11):55.

  作者:罗昆旭 何纯田 唐座 单位: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返回水利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