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时期(早期钢琴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评述作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3 00:19:06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3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本文节选自《音乐研究》,作者周晋民,作者单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公司
   一、Fortepiano一词的
  含义及其中译
  钢琴的原文全名(pianoforte或fortepiano)来源于最早记载的对于这一乐器的描述,用于表示钢琴与当时盛行的羽管键琴最大的区别,也就是钢琴所具有的能够发出强声(forte)和弱声(piano)的能力。由于时间的推移,除了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和出版物中用“pianoforte”来代表我们通常概念下的“钢琴”以外,现在多数的出版物以及日常交流中一般都使用该词的缩写形式“piano”。虽说在钢琴问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pianoforte和fortepiano这两个词可以互相通用,但在最近一些年的音乐研究和演奏实践中,音乐家和学者们通常用fortepiano来特指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制造生产和流行使用的钢琴(或是以此为蓝本的现代仿古乐器),而用pianoforte(或其缩写piano)来通指现代钢琴。也是因为如此,本文的中文译名“早期钢琴”即指fortepiano的这一特定的时代含义。
  早期钢琴与19世纪晚期之后的现代钢琴相比,大致有几个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点有些同步于当时科技及其制作材料的发展步伐,有些则是在特定时间阶段中由占主流的审美观所支配的。从制作技术上看,早期钢琴所用的琴弦直径小,股数少,绷弦的紧张度底,击槌的体积小,槌击发声装置的复杂程度不同于现代钢琴,而且琴的框架构造和使用材料也大大有别于现代钢琴。这些特点的总的结果就造成了早期钢琴的声音不如现代钢琴那么洪亮辉煌。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早期钢琴的声音则比现代钢琴要来得纤细简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演奏同时代作品甚至更有表现力。也就是因为这一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学者们认为,以早期钢琴演奏的同时代作品(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比用现代钢琴演奏要更显优越:从历史上显得更真实,从技术上乐器声音显得更平衡(最典型的是有钢琴参加的重奏),以至于从美学角度上使得这一时代作品的演奏效果比使用现代钢琴更富有表现力。
  目前的中文音乐文献中似乎还没有统一对于fortepiano在这一特定含义下的译名。有时人们用“古钢琴”来代表fortepiano,但却又把它与其他同时代的键盘乐器相混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百度百科”中的“古钢琴”辞条:
  百科名片 古钢琴英文:clavichord,古钢琴是钢琴的前身,它是16世纪佛罗伦萨的乐器师发明的。和钢琴一样都是通过绷紧的金属丝弦的振动发音。但不同的是,钢琴是用槌子敲击一股(一般是三跟金属丝弦)金属丝弦发音,而古钢琴却是通过羽毛管制作的拨子拨动一根金属丝弦发音,所以又称作“羽管键琴”、“拔弦古钢琴”。
  古钢琴的发明者 古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
  由上所引“古钢琴”辞条在短短两个段落却有好几个概念混乱之处。其一,clavichord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西北部城市明顿一位诗人的作品“Minne Regal”(爱情的原则)之中,而且该乐器最早的图形描述也是出现于该市大教堂的一幅壁画,其地理位置都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毫无关系。其二,“Minne Regal”的作品年份是公元1404年,明顿大教堂壁画的时间是1425年,比上文所说的“16世纪”早了约一百年。其三,clavichord是靠琴键尾部的金属楔片敲击琴弦来发音,而不是如该辞条所说,“古钢琴却是通过羽毛管制作的拨子拨动一跟金属丝弦发音”。以羽管拨弦而发音的是harpsichord,其中文译名“羽管键琴”早已被广为接受。其四,1709年并非为“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的年代。关于此乐器的记载早在1700年就出现了(详见下文)。其五,意大利佛罗伦萨制琴名匠巴尔托洛·克里斯托福里确实有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发明,但他的发明既不是clavichord,也不是harpsichord,而是以下本文将会细述的主题fortepiano,本文将其译为“早期钢琴”。
  由此可见,在以上引用的百科辞条中,“古钢琴”的中文译法将三种不同的键盘乐器混成一团了:名词解释用的是clavichord,乐器原理用的是harpsichord,而乐器发明者用的是fortepiano。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乐器名称原意的混淆,还不止是出现在像“百度百科”这样的大众知识网络平台之中。《音乐辞典》是过去几十年来在中文区域广泛流传颇具影响的音乐工具书,其中Clavichord辞条中文译为“古钢琴”,而另一个不同的辞条Harpsichord中文也译为“古钢琴”。像这样以一个中文术语与两个不同的原文概念同时有着一对一的定义关系,在逻辑上就造成了错误,而如此的结果势必会给读者带来概念上的混乱。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网上和传统的参考读物以外,这种概念上的混乱还体现在学术期刊所发表的专题研究成果当中。例如,在一篇题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巴洛克键盘音乐繁荣下古钢琴发展探究》的论文摘要中,作者写道:“古钢琴从14世纪诞生以来,在巴洛克时期成为键盘乐器的主导……”经过阅读该文的正文,可以粗略看出作者是用“古钢琴”一词来代表羽管键琴(harpsi-chord)。然而这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却是由这样的一个句子开始的:
  Abstract:Created in hordhave become the Leading of keyboard instru-ments from the Braque。
 很显然,这一英文句子在时代年份和单词语法上都有错别之处,但这是超于本文之外的话题。重要的是,这里的关键词是clavichord而不是harpsichord,这样就造成了作者在概念上(而不仅仅是语法细节上)所形成的错误。以上的英文句子大致可以被理解为:“Clavichord出现于14世纪(或可写成‘1300s’,但决非‘1940s’——笔者注),后成为巴洛克时期的主导乐器。”至于究竟是管风琴(organ)还是羽管键琴(harpsichord)在巴洛克时期具有“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但clavichord(击弦古钢琴)绝对不能被认为在巴洛克时期具有“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在下文我们可以看到,clavi—chord虽有其优点,但在当时多用于教学练习和户内自娱,而一般不登上演奏的大雅之堂。在阅读《巴洛克键盘音乐繁荣下古钢琴发展探究》一文之后可以看出,作者所研究的是harpsichord,但却把它说成是clavichord。造成这样基本研究观念混淆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古钢琴”这一中文译名的模糊含义所致。
  在研究欧洲键盘乐器发展史时,有一点还需加以说明,那就是有关键盘乐器“通用词”的用法。在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下半叶,管风琴、羽管键琴以及早期钢琴都颇流行,作曲家在发表的作品首页往往用“clavier”来代表“为键盘乐器所作”,而具体是哪一种键盘乐器却往往不甚明确。应该注意的是,“clavier”这种“通用词”的用法与其形似的clavichord这一特指击弦古钢琴的词的用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以上所述的几种名词都与本文的主题——早期钢琴(fortepiano)有着某种联系但又有明确的意义区别,因此,对于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意义加以澄清和解释,也就成为对fortepiano这一概念做进一步理解的先决条件。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钢琴的原词fortepiano或pianoforte体现了一种很有趣的文字组合和乐器命名的现象。一般来说,一件乐器的名称常来源于某一种实体的名字,例如某种“物”、“器”等等。这一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管风琴(organ)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organa或organon,意为“体”,乐器之“体”、身体的“体”等等;羽管键琴(harp—sichord)源于早期法文的harp(竖琴)和chord(琴弦);还有小提琴violin在意大利文中的意思是“小型的viola”(中提琴),而viola在中世纪欧洲语言中则代表“弦乐类乐器”的意思。所有的这些例子都来源于某一种事物、某一种实体,或者是某一种“器件”。而钢琴这一词(fortepiano或pianoforte)则与众不同,它是由当时人们用来形容乐音的“强”(forte)与“弱”(piano)这两个词加以拼合而形成的。更进一步地说,钢琴名称的词汇来源本身,是用这一乐器在音乐强弱表现力上所特有的能力而来为其命名的结果,而不是随同惯例以某种现存物件演化而得其名。
  钢琴的这一词源上的独特而有趣的现象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两点启示:(1)钢琴的发明具有较高程度的创造性,以至对于当时已有的名词(比如说organ、harpsichord等等)加以演变衍生来为这件新乐器命名已经不能得到恰当的效果;(2)这一乐器的强弱表现的性能如此重要并占有突出的地位,以至于“强”和“弱”这两个有关演奏表现力度的形容词竟然成了为该乐器命名的词汇来源。这一点的确耐人寻味。
  二、早期钢琴之前的键盘乐器
  在早期钢琴出现以前,欧洲文明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的键盘乐器的传统。以管风琴为例,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公元前250年,就有关于亚力桑得拉地区名为Ktesibios的工程师建造雏形管风琴类乐器的历史记载。到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管风琴在欧洲宗教环境中就已被广泛应用。由于管风琴是属于空气振动发声类乐器,在乐器分类系统中通常与本文所讨论的琴弦振动的键盘乐器不在同类,因此在本文不予细述。
  除了管风琴以外,在早期钢琴问世之前另有两种键盘乐器被广泛使用:一是clavi-chord(译为“击弦古钢琴”),二是harpsi-chord,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羽管键琴。和早期钢琴一样,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在著名的宏巴斯特-萨克斯(Hornbostel-Sachs)乐器分类系统中都属于同一分支,而且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应用与早期钢琴的产生都是在同一个时代(18世纪)和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世俗音乐为主体)。在乐器使用和制造工艺方面,这三种乐器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键盘乐器的形式靠琴弦振动而发音,而且都是主要用于艺术及民俗场合而不像管风琴那样多用于宗教场合。
  前文已提到,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见彩版)在15世纪初就有文字和图形记载,到了17和18世纪时使用更广。击弦古钢琴的发声是由附于键盘尾端的金属楔片敲击琴弦而产生的。在演奏一个音时,如果手指不离开琴键,楔片在敲击琴弦之后会停于琴弦,这样就造成抑制琴弦振动的效果(见彩版)。
  如此的结果就构成了这一乐器的两个特点:一是由于琴弦振动的抑制效果,使得乐器的音量弱小,与当时同为流行的羽管键琴相比,击弦古钢琴较少适用于公众表演场合,而多适用于家庭自娱或者是教学练习。第二个特点是由于发声是琴键尾端的金属楔片直接敲击琴弦所致,这样就使得手指触键的力量能直接影响到音乐力度的变化。这一点,比起结构虽复杂但缺乏手指触键力度感觉的羽管键琴来说,击弦古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要显得优越。在早期钢琴产生与流行之前,击弦古钢琴的力度表现能力就成了音乐家所珍惜的一个乐器特征。著名作曲家对此乐器的钟情,也在音乐史书中早有记载,例如巴赫()的传记作者佛克尔(Johann Forkel,1749—1818)在当时的书著中就曾指出:“大师对击弦古钢琴的钟爱超出其他的键盘乐器。”从(之子)“六首奏鸣曲”之四(在1761年制造“哈斯”击弦古钢琴上演奏)中,我们可以见到击弦古钢琴的有限的音量,却有着颇为丰富的音强和音色的表现能力。虽然说击弦古钢琴与早期钢琴的发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其敲击琴弦的发声原理以及具有力度表现力的特征都和随后出现的钢琴音响和表现特征有明显的联系。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音响和表现特征,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18世纪末早期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兴衰命运。
 从公元1367年最早提到类似于羽管键琴的乐器的记载到18世纪末,羽管键琴在欧洲音乐史中至少被用了四百年。尤其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巴罗克时期,羽管键琴的运用更是遍及音乐演奏的各个不同的形式,例如独奏、室内乐、交响乐队以及歌剧等等。不仅如此,羽管键琴在音乐演奏中的特殊地位还体现在其演奏者通常所担当的乐队指挥的责任,以及它作为常用键盘乐器的“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以凝集整个乐队和声音响的作用。事实上,这种键盘“数字低音”的功能在其他乐种于18和19世纪之交抛弃羽管键琴而转用钢琴之后,在歌剧这一形式中还一直沿用至20世纪。
  到了巴罗克时代后期,也就是“洛可可”艺术时期——音乐上常被称作“加兰特”(Galante)时期——羽管键琴的平稳中和及其华丽的色彩更使得这一乐器的音响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当时“加兰特”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作曲家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歌剧Les In-des Galantes,就由作曲家本人改编为羽管键琴乐曲。
  羽管键琴这样清晰华丽的音响特征对于演奏巴罗克传统的多声部交织和“加兰特”音乐的旋律推进是十分有效和贴切的,而且其乐器的音量又比击弦古钢琴来得洪亮,因此,羽管键琴在直到巴罗克末期的数百年间一直在欧洲世俗音乐的键盘乐器中占有统治的地位。从制作工艺上来看,羽管键琴也比击弦古钢琴要完善得多,复杂得多。然而,即使是在羽管键琴的音乐功能和制造工艺都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一个重要的缺陷还是没能得到弥补,那就是:由于基本的设计和构造原因,由羽管拨弦装置动作原理所决定的强弱发音不能由演奏者的手指击键力度来加以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说,经过复杂的键盘动作装置,演奏者手指触键的力度不能直接转化为对琴弦拨动的力度,因而使得演奏者以手指力度来控制音响强弱的幅度就非常有限。羽管键琴的这种强弱表现能力的局限性,即使是在当今初学演奏该乐器的教科书中也有陈述。虽说羽管键琴以它自己的性能和优势在巴罗克时代的音乐中被广泛应用,但这一缺乏力度变化的特点已经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使得有心人在一定场合下选用另外的键盘乐器(例如前文所提的巴赫钟爱击弦古钢琴的例子),更有人试图发明制造新的乐器来弥补羽管键琴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这一重大缺陷。
  三、早期钢琴的创造发明及其成果的传播
  一般来说,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件乐器的产生通常是长期多种因素综合演变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很少归结于某一个人的创造,但钢琴的产生却是一个例外。由于史料的流传和幸存下来的实物,发明早期钢琴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功勋归属于一人,这在当前学术界中还不曾有什么争议。此人就是在前文所提到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制琴名匠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2,见彩版)。
  克里斯托福里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城,从年轻时就进入调琴制琴的行业,刚开始从事弦乐器的修理制作,后来就涉及到羽管键琴。他在帕多瓦当地制琴匠艺之高名声在外,以至于1688年被邀请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王子的宫廷中担任制琴师,主要负责制作和修理宫廷中的键盘乐器,尤其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克里斯托福里早在受雇于美第奇宫廷之前在帕多瓦时就开始尝试改进羽管键琴的拨弦键盘的装置系统。到了佛罗伦萨,他的创新构想不但不曾停止,而且还更进了一步,把过去改进羽管键琴装置的想法直接付诸于开创一种新型乐器的努力。这种创新努力的果实,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钢琴,也就是在本文所讨论的“早期钢琴”。
  克里斯托福里制作钢琴的最早情况似乎来源于当时宫廷作曲家和指挥FrancescoMannucci在1711年2月写的一篇日记,其中提到克里斯托福里在1698年以前就“开始制作一种能够演奏强音和弱音(il piano e ilforte)的这么一种乐器”。有关克里斯托福里制作发明新乐器的更明确的记录出现在1700年美第奇宫廷的一份“乐器清单”中。在这一保存至今的粗装手稿里有这样一段:
  Un Arpicembalo di Bartolomeo Cristofori dinuova inventione,che fa’il piano,e il forte其大意是“克里斯托福里新创造的一种能演奏强音和弱音的类似羽管键琴的乐器”。有趣的是,这份1700年的“乐器清单”中还包括了五把1690年制的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的提琴。由此可见当时美第奇宫廷所拥有的乐器档次之高,数量之丰富。在同一份“清单”里,克里斯托福里所制的乐器就有七件,其中包括两架大羽管键琴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一架钢琴。据记载,由于克里斯托福里制琴出色,在1713年美第奇王子去世时,他的父亲大公爵科思莫(Cosimo)把克里斯托福里由制琴工匠提升为宫廷管理所有乐器的总管。
  据估计,克里斯托福里一生中总共建制了大约有二百件乐器,其中有近三十件是早期钢琴。这些钢琴流传至今已为数不多,公认的共有三台:一台(制于1726年)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免遭盟军炸毁,战后存于当时东德的卡尔·马克思大学(两德统一后校名还原为莱比锡大学);另一台(制于1722年)存于意大利罗马的国家乐器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i Strumenti Musicali);还有一台(制于1720年)目前展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见彩版)。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方网站有关克里斯托福里介绍的网页中,有一段在这台琴上的演奏录音(选自D.斯卡拉蒂的《g小调奏鸣曲》,K373)。鉴于这是出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早期钢琴,可见这段录音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克里斯托福里在研制钢琴这一新型乐器时并不忌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1709年,威尼斯学者玛费(scipioneMaffei)为创建他的人文季刊Giomale dei let-terati d’Italia前往佛罗伦萨去拜访赞助人美第奇王子,在宫廷中也受到克里斯托福里的接待。克里斯托福里仔细向玛费介绍了他当时制作好的四架新钢琴,并向他具体解释了乐器发声的槌击装置动作原理。两年后,玛费在1711年的Giomale一期中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在文中附有钢琴的槌击装置原理示意图(见下页图示)。玛费的这篇在意大利威尼斯刊物上的文章后来被翻译成德文,于1725年发表在汉堡Johann Matheson所办的音乐评论杂志Musikalische Kritik上。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