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美术)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38:50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4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兴起于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学习西方的热潮中。1908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开办;1912年改制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为培养中学与初级师范的图画、音乐、手工师资,设立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1913年改组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改组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结束了从两级师范学堂到“第一师范”这一系统的师范教育历程。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最大办学成就和特色在于美术教育。其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几位主要教育家的艺术教育思想中,经亨颐、李叔同、姜丹书是关键人物。经亨颐作为校长主持了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和全校的艺术公修课的开设;姜丹书仿照两江师范学堂的学制制定了专修科的培养方案;李叔同为两级师范的美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风气。作为浙江省最早培养艺术师资的学校,其为全省的中小学堂、初级师范输送了一批新型的艺术师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教育大家。
  一、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理念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从1840年开始,中国社会及文化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经历了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面临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崩溃的危机,使其不得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变。
  西方近代学校的普通美术教育始于19世纪的公立学校运动中,并以图画的形式开始大规模进入欧美各国的中小学校中。在19世纪5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先后建立了艺术师范学院,开始普通教育中的美术师资培养。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萌芽在悄然发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就是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兴起的。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与人文熏陶两方面。两级师范的人格教育强调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新文化、新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能用正确的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追求知、情、行的统一。人格必须通过学习与教育的历程来陶冶形成。因此,要通过激发学生情感道德良知来塑造健全人格。
  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极力提倡艺术教育,提倡以美育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和人格。艺术教育就是美的人格之陶冶,对学生的意志陶冶与判断力及创造力之养成有重要意义,以此更能了解人生之真义,因而要特别重视。在此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艺术教育的情感熏陶促进健全的人格发展,二是在艺术教育中以高尚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之旨归。教师当以自身人格之魅力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注重智力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感情陶冶和意志培养,从而引发学生自觉、自律,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而在艺术教育中更始终贯穿人格教育精神,始终以首重人格修养的艺术教育观来教导学生。
  人文熏陶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堂的历任监督、校长都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和良好的素养。许多教师留学归来,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认为教育是改造国民素质、增进文化之精神的良药。这两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内心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之潜能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主张改教师本位主义为学生本位主义,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给予自由独立的思想空间,反对给学生封建式的硬性约束,强调教师的职责在于思想的启发与精神的陶冶。
  二、理念形成的理论来源
  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理念形成并不是出于偶然,其是当时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现状所塑造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时代需求,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以三方面:
  (一)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吸收
  清末20世纪初年,大批学生东渡日本留学,经亨颐、李叔同便是早期的留学生之一,在日本受到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在当时的日本学术界,西方近代各派哲学、教育思想学说纷纷涌入,如康德的古典哲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裴斯泰洛齐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德国的人格教育学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认为教育要让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应从生活和实践的亲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主张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提倡通过自然的美术学习,而不是临摹,训练学生的智力和感受力,养成仔细敏锐的观察力。裴斯泰洛齐继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出应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潜力,协调发展直观的认识、情感与技术,以图画练习激发理性思维。
  当时的日本关于人格和人格教育的讨论相当热烈。人格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当时德国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思潮。主张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与理性活动,以达到养成学生人格的教育目的。其强调独立人格的价值和人格的自由发展,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格应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自主精神。
  人格教育主张反抗物质文明,力倡艺术主义,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格尔赫特·菩德和爱伦斯特·林德。菩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陶冶,一切教育的根本原理都是以精神生活为依据,而精神生活的发达必须依靠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的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其一;林德倡导主情主义的教育,认为人格教育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主要手段,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唤起学生内心的力量,从而在感情和思想上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另一方面,人格教育和我国儒家重视人格修养的教育精神正相吻合,符合国人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以达到改造社会、振兴祖国之目的。
 西方教育学说的这些观点以及对于人格陶冶和艺术教育的重视,对经亨颐、李叔同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学说对他们日后回国办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国内教育思想的影响
  1.唯新派教育思想
  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朝野上下皆认为欲挽此危局,非变法不足以图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痛感国家积贫积弱,把国家衰弱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教育不良,猛烈抨击科举弊端,提倡大办学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学校制度,借教育之力以提高国民素质。
  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张之洞力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即所谓的“艺”来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之体,改良君主政治,巩固清王朝的帝国统治。洋务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开办新式学堂,先后开设与“经世致用”实用技术有关的“实学”课程,旨在培养造船、航海、军事等技术人才,“图画手工”作为一种当务实用的技艺,纳入包括“声、光、化、电”等“格致”之学的“实学”范围,引进了“美术”课程的班级授课形式和内容。
  维新派对美术的认识上升到意识形态,重视美育作用。康有为在1902年的《大同书》中提出理想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与环境审美教育包含了新型的美育成分。其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的雏形,以及其在政界和学术界曾有过的巨大威望,这对后来学校教育内容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梁启超重视艺术教育对人情感的培养,认为艺术可以改造人的精神。在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第一号上刊登的《新民说》之《释新民之义》中的论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梁启超主张通过美育以启发国民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主张艺术教育的性质应是全民教育,认为艺术教育无功利而且永恒普遍。其重视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主张通过艺术的陶冶“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美育在梁启超看来,具有激活民族力量与人格力量的向上作用,其意义是绝对不可低估的。维新派对学校艺术课程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从引入西方学制到初步确立了艺术课程的名称形式的尝试。
  维新派提倡国民教育,即全体国民皆受义务教育,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学制,在全国各省、府、州县、乡普遍设立学校,形成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并举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提倡师范教育,认为启发民智、培养人才为国家之根本,培养人才又首先以培养教师为关键。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其《论师范》篇说,师范学校是“群学之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只有兴办师范学堂,培养新式师资,开启民智,才能达到救国自强的目的。
  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失败,虽没能达到其政治目标,但其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2.王国维、蔡元培的美育学说
  王国维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首创中国近代的美育理论。其深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美学及教育思想的影响,认识到美育对于人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宗旨进行更为人性化的理性思考。1903年,王国维提出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使个人在智育(知识)、德育(意志)、美育(情感)等方面达到真、善、美之理想境界,其认为美育在四育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有显著的重要性。美育的意义在于丰富人的感情,发展人的无个人功利的情感,陶冶人的品性,有助于净化心灵,提升个人趣味,树立高尚的审美标准,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王国维在近代中国最早导入西方美育思想,并赋予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其强调美育在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疑为两级师范的艺术教育理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蔡元培留学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与王国维在哲学、美学、教育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的见解,但其更看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主张“美育救国”。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此次革命旨在中国建立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共和国,在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渗透着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精神追求。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对清末教育宗旨进行了分析、批判和吸收,提出了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目的,把美感教育列入教育方针五项内容之一。第一次把“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标准,明确提出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情、塑造高尚纯洁之人格,也是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体现,很强调地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
  蔡元培继承了传统美学中“完善人格”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培养。其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完善人格,以便于在人类文化上尽一份责任;教育当以培养国民健全之人格为目标,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反对旧教育违背自然、摧残个性,视学生为没有感情思想的无机物的机械教学法,主张尊重、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突出国民富强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强调美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借助艺术的形式和途径,实现人的和谐完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蔡元培领导下制定的民国教育政策对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正是在这些理论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之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经由经亨颐、李叔同等当时的教育先驱以及艺术巨匠,培养了一批在中国美术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美术家和教育家,谱写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篇华美乐章。
  (注:本文为201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艺术教育》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JCWH04YB)
  参考文献:
  [1]张彬.浙江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