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发展区域划分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30 05:39:55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27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当代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一方面表现为从欠发达走向发达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在对发展的理论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只关注组织或制度既定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解释显得乏力。随着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发展经济理论开始被重新思考,复兴古典经济发展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是这一学派研究的中心。从古典学派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化和分工发展的过程。在产权界定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与人们消费上的多样化偏好产生了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人们通过交易享受到了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好处。交易是市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化程度越深,专业化种类越多,分工结构越发达,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量就会越大,市场也就越发达•从分工的角度看,经济发展要求市场分工不断细化,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拓展,最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著名'的斯密定理揭示了统一大市场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斯密指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大小又取决于运输的条件。杨格(Young,1928)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不仅分工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大小也取决于分工的程度,可见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分工的发展相互决定,互为因果。但是容易看到,上述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并不顺利,突出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存在着地方贸易保护行为,而且近年来地方贸易保护在某些地区和领域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保护的方式与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形成统一大市场的内在驱动与地方保护力量的抗衡成为发展过程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类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1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地方贸易保护问题,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内开放,应具有更加重要和特殊的意义。然而,以往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一般性的现状、成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建议上,也缺少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我们认为,缺乏从分工演进与经济发展大背景出发进行的系统分析是这一问题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缺憾。本文试图运用新兴古典经济理论(NewClassicalEconomics)及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方法,从分工演进与经济发展角度对地方贸易保护行为与政府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将回答几个相关的核心问题,即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及其与地区分工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长期和普遍地存在着地方贸易保护行为,其形成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地方贸易保护基本发生在发达地区(行业)与欠发达地区(行业)的贸易中而不是发达地区(行业)之间?对于地方保护行为,中央政府应当发挥怎样的职能,如何实现正确的角色定位.

  二、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古典经济学和现代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各学派之间的交叉互补深刻地揭示了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和一般机制。在萨克斯和杨小凯(SachsandYang,2〇01)看来,经济发展或者说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drivingforce)主要有两种:一是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外生比较优势•,二是内生绝对优势。2这正是古典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斯密认为,天生相同的人可以通过后天选择不同的专业而产生不同产品生产率的差异,贸易产生的根源即在于这种不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绝对优势。李嘉图则认为这种“绝对优势”并不是产生贸易好处所必要的,他强调了外生比较优势与分工的关系。在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兴起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绝对优势是比较优势的一个特例,因此更关注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随着经济理论和贸易实践的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一是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以及相同或相近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量要远大于发达国与不发达国之间的贸易量,即“林达尔”(Linda)贸易模式,这一现象对李嘉图理论提出了挑战;二是在李嘉图贸易理论中,人们只能利用外生给定的比较优势,这一优势本身不能被内生地决定和发展演进,而且李嘉图模型中只有一种投入要素,其边际的和平均的生产率都是不变常数,不存在报酬递增,这使其难以解释一些新的发展现象;三是李嘉图理论虽然被当作贸易理论的基石,但在现代主流经济学发展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关注,突出表现在比较优势理论很少被纳入到正式的数学模型中去,因为李嘉图理论在模型化中会涉及角点解,3而传统的边际分析不能用于这类模型。

  针对李嘉图模型上述缺陷的理论思考推动了现代经济学在不同层面和方向上的发展。在强调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古典经济学之后,马歇尔将“规模经济”概念引入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当一个企业的生产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提高而提高时,就称存在着内部规模经济,而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力随着整体经济或一个部门规模的提高而提高,而不是由单个企业或部门的规模扩大而产生的。作为无法对古典经济学中分工思想进行形式化处理的一个替代物,4马歇尔建议使用外部规模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经济现象很接近于当代在专业化和分工基础上所产生的网络效应。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规模经济被当作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经济学家利用规模经济尤其是内部规模经济来解释经济增长与发展。在迪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andStiglitz,1977)模型中,有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一方面规模经济要求生产产品的种类越少,每种产品的产量越大越好,另一方面消费的多样化偏好又要求较多的产品种类数。市场会折衷这一两难冲突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均衡,内生地决定市场上的产品种类数。容易看到,经济规模、市场容量以及人口规模的扩大都会有利于折衷上述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前提是要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D-S模型的独特方法和有趣结果推动了当代贸易和增长理论的发展.例如在D-S模型中,交易双方并没有先天的比较优势,但却产生了后天的绝对优势.而克鲁格曼(Knigman,1979)正是利用这一方法,用规模经济解释了国际贸易为何主要发生在先天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比较优势较多的发达国与欠发达国之间的所谓“林达尔”贸易模式。人们发现,利用规模经济概念可以将规模报酬递增引入模型,改变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单一要素边际收益递减、总体规模报酬不变的基本假定,从而能够解释一些新的发展现象并将某些重要的经济增长变量内生化。埃蒂尔(Ethier,l979)就利用规模经济与机器种类多样化的两难冲突将机器种类数、贸易依存度等变量内生。机器种类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受到这一点的启发,卢卡斯(Lucas)和罗默(Romer)将外生规模经济引入模型而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没有外生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知识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运用规模经济概念的方法不同,以杨格、I克尔(Becker)、杨小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研究报酬递增和内生经济增长,因为按斯密的理论,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提高生产率这一原理的。可见,对于现代经济学来讲,一个十分基本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递增报酬实现的源泉是什么?是规模经济还是专业化与分工?把生产函数从新古典的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修改为报酬递增时有两种途径:一是从规模经济角度;二是从专业化和分工角度。到底哪一种更为科学和根本,两者的关系如何?

  杨格(1928)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即“分工和专业化是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不仅市场大小决定分工,而且分工也决定市场的大小”,“供给和需求是一个铜板的两个反面”。

wWw.ZuiWan.Net

杨格定理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从经济网络和一般均衡的角度看待问题。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应当从累进的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来观察,将产业的运作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递增报酬来源于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递增报酬是专业化分工的经济网络的基本特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规模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不进行专业分工,而只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扩大并不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规模经济可能伴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却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源。进一步地看,专业化生产意味着生产者对供给其生产的产品而对其他产品的产生需求,从而产生交易,需求和供给都源于专业化分工。分工的发展会带来市场交易的增加进而促进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会推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经济中的递增报酬正是源于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或者说分工的网络效应。专业化分工才是递增报酬与经济增长的根源。

  与分工和专业化紧密相连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交易起着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联系纽带的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但是交易行为本身是需要费用的,是有成本的。这样,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会带来经济主体之间更多的交易行为,进一步拓展经济网络;另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会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过高的交易费用会阻碍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减少人们之间的交易行为。而交易费用的降低会促进人们之间通过交易获得来自专业化和分工的好处,加速市场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行为构成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基本概貌,而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之间此消彼长的两难冲突(tradeoff)及其有效折衷则成为贯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将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相结合的新兴古典框架正体现了古典经济发展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融合,可能更科学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同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地方贸易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更有解释力。

  当我们审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应当从上述发展的一般机制出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由其所处的经济网络的分工水平所决定的,一个地区分工的形成及其演进就是其融入一个更大的经济网络的过程,而网络的规模是同市场规模同步发展的,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

  三、地区分工与经济发展:一个分析框架

  上文已经谈到,现代经济学对专业化和分工问题的模型化研究涉及到角点解,而这是以边际分析为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学所难以解决的。幸运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成功地解决了对角点解的处理问题,使我们能够抛开新古典经济学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相分离的分析框架,而将经济主体看作一个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来研究其可能做出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显然,这样的假设更符合现实,从而大大增强了超边际分析对地区间贸易行为的解释能力•程文利、萨克斯和杨小凯(ChenS,SachsandYanS,200°)、萨克斯和杨小凯(2001)以及张定胜(1999)对引入交易费用的李嘉图模型的超边际分析为研究我国的地方贸易保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分析工具。本文中我们就利用一个简单的引入交易费用的李嘉图模型的超边际分析研究地区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地方贸易保护问题。

  为了简化,从我国经济中选取两个地区进行研究。假设:(1)整个经济系统就由这两个地区构成,两地区都只需要消费两种商品x和y;(2)地区2相对地区1具有生产x和y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而地区2生产y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同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要大于地区1,这意味着地区1具有生产x商品的比较优势,地区2具有生产商品y的比较优势;(3)假设两个地区都由大量相同的基本经济单元组成,将每一个经济单元抽象为一个个体,每个经济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一消费主体。这意味着每一经济单元为实现消费x、y两种商品的目的既可以选择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的自给自足模式,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其中的一种,然后出售这类商品以换取另一种商品,同时还可以选择两种商品都生产但也进行部分交换的半分工状态。可以发现,上述多种分工状态在我国社会经济中都分别存在,发达地区相对来讲专业化水平更高,专业化生产种类数更多,而欠发达地区则更接近自给自足经济,通常以半分工状态存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