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手工艺该怎么发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30 02:06:49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32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黔东南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制作流程而富有观赏性。本课题想就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运用模式作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运用和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并推动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工艺技术;旅游经济;运用模式;研究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作为民族内源性动力的传统技术文化形态之一——黔东南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制作流程而富有观赏性。随着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兴起,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载体,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以其民族性、地域性而独树一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旅游市场和游客的青睐。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黔东南全州共接待游客140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549.36万人次,占39.22%,乡村旅游收入24.19亿元,占24.17%。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如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动力,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应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而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因其独有的审美性和地域性,在旅游市场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和竞争性。但是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形态之一的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在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以有效模式为载体,更好的彰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体验性,从而显示民俗资源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带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也是时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因而,本课题想就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运用模式作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运用和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并推动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 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生活及其传统工艺技术,凝结了少数民族的劳动和智慧。这些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特有的历史名声、民族特色及其工艺价值,依然在黔东南各民族人民生活中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2009年该村实现纸品销售收入500万元,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占到全村总经济收入的60%以上。每户造纸的农家年均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造纸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丹寨卡拉村靠“鸟笼编制”这一技能,实现产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3963元,全村125户中,有98户250人常年从事鸟笼生产,年生产鸟笼8.5万个,利润130万元,占全村总经济收入的88%。(2010年数据采集。资料来源:丹寨旅游网)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涉及造纸、陶瓷、水利机械、竹编、银饰加工、刺绣、织锦、蜡染、民族乐器、茶叶、民族菜肴、龙舟、土布、采汞、思州砚、泥哨、花桥、鼓楼等。(《贵州传统工艺研究》梁太鹤 胡进 1991.4)这些项目产品在民间还大有市场,如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竹藤草编制品、土布、陶瓷、砂锅等。据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这些民族工艺技术种类几乎都还存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特别是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等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旅游商品和收藏品备受人们欢迎。因此,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黔东南旅游市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前提。近几年,贵州在全国旅游热中刮起的“西南风”,已经风靡全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载体,而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黔东南传统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贵州东线旅游产品内涵,为贵州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广阔的前景。 三、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主要包括如下种类:银饰、刺绣、蜡染、竹木工艺、泥石等。银饰主要集中在如下地区:雷山西江 、丹江, 台江施洞、黄平;刺绣主要包括施洞型(台江、施秉、剑河、镇远四县毗连地带),巴拉河型(雷山、台江、凯里、剑河、榕江毗连地区),都柳江上游型(丹寨、三都、雷山、榕江毗连地带),凯棠型(凯里市东北角与台江县西北角毗连地带);蜡染集中在黄平、丹寨、榕江; 竹木工艺以丹寨、三穗见著;泥石以黄平见称。这些著名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种类及其旅游景观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特色迥异的旅游资源类型,经过包装,形成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教育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的运用模式研究 (一)“动态参与型”模式“自然山水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进行游览观赏时,可观、可闻、可触、可感,但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去参与美的创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经历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旅游者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体验,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在“文化旅游”越来越畅行的今天,民俗旅游资源也以其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而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据国内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中对69位美国游客和222位日本游客进行询问,结果分别有65.5%和68%的游客表明他们最感兴趣的目标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参与式旅游活动的核心特点是:过程参与,一定要有某种有特色的、开放的、自由的、游客可以随时加入的形式载体,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可以获得激情,得到身心悦愉,比如最原始的耕作、纺纱、钓鱼、碾米、做豆腐等;二是劳动创造,一定要是旅客平常生活中所没有的劳动,这个劳动应化复杂为简单,化冗长为简约,化专业化为大众化,能使游客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享受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总之游客通过参与,充分体验农村的纯真和宁静的生活,避开城市的喧嚣。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的动态可操作过程恰好能满足旅游者参与、创造和体验美的需求,因而我们可以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载体,如银饰制作、纺纱刺绣体验、制作泥绍、手工造纸等,开发“动态参与型”旅游产品,

让旅游者感受劳动的美、创造的美和身临其境的美。正如弗洛伊德说:“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究竟在哪里发现了美呢?人类形体的和运动的美,自然对象的美,风景的美,艺术的美,甚至科学创造物的美。”让游客参与手工艺技术制作流程,不仅使游客体会到旅游产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亲历工艺品创造的过程,去体验劳动创造的美。 (二)“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模式 所谓“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模式,就是将民族村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如工艺、菜肴、节庆、服饰、歌舞、民居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进行功能整合,形成休闲品牌旅游线路。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以时间、金钱和物质为代价,追求审美、悦愉、体验生理和心理快感的精神文化活动。休闲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差别在于明显的休闲特征,以吃、住、娱为基本消费方式,因此为民族工艺技术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充分利用民族技术文化的工艺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开发民族旅游商品,也是发展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而旅游商品发展的程度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旅游购物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30-50%,有的甚至达到60%以上。一般西方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到旅游收入的35%,而旅游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许多旅游目的地既是游览胜地也是购物天堂,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旅游购物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活动之一。如前所说,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为开发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以工艺技术文化为纽带形成以凯里为中心,连接雷山、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剑河、台江的“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旅游线路。如开发苗家酸汤系列食谱,打造西江银饰、服饰、刺绣,石桥造纸、卡拉鸟笼、南皋根雕艺术名店、包装革家枫香寨、西江苗寨,优化黄平、施秉、镇远舞阳河名胜风景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旅游线路。 (三)教育型模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充分说明了旅游具有学习的重要功能。旅游的文化功能使旅游者想借助旅游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常见的活动。旅游中有很多教育的内涵,比如民族情感的教育、地理知识、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等,有针对地开发教育旅游产品,对于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品,开拓教育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旅游施行教育的功能来说,景区景点所蕴含的自然、人文景观都是极好的素材。它们能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游客,使旅游景点的教育功能得以激活起来,因而使得旅游教育的功能具有内容丰富、方式直观、触动精神、寓教于乐的特点。任何民族的造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造物的同时也确定了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民族精神,并形成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黔东南民族技术文化多存活于绵延大山中,体现着这个地区文明进程中活态的农耕文化,积淀着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史料,恪记着少数民族生产力进步的烙印,也记录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历史和凝聚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载体上,并形成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和教育方式。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论述道: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黔东南种类繁多,形态迥异,工艺精湛的工艺美术样式和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反映了黔东南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以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术为载体,通过对其旅游载体的教育内涵进行挖掘,为人们提供和创造 “高情感容量的环境”,让游客在观赏、参与民族工艺创造过程中,亲临情感体验的过程去感受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协调的追求,对于自然界友善关系的保持,以及少数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体现的乐观精神和艺术技巧。(四).民俗旅游村模式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①,现代旅游的普及性表明,休闲度假正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是一个具有长期固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资源,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亲属关系、风俗习惯的行政、文化单位②。民俗旅游资源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娱乐性、参与性使得它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载体,因而民俗旅游也就成为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从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形态之一。潜心挖掘民俗资源隐性文化要素中可表达的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旅游是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特征,其流向的变化和流量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大小③。民俗村集中了某个区域内较为典型的民俗文化资源,能充分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新”的探究心理,是较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载体,因此可借鉴法国“民俗村”的形式,选择一典型民族村落,按照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规划并形成“民俗村”旅游产品形式。人们之所以外出旅游,其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由于民俗文化是地域性的,凸显地方特点的,有很大差异的文化,这种地域性、差异性、民族性正是“民俗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其具体可体现在它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黔东南现有苗族、侗族村寨2600多座,其中苗族村寨1500多座,侗族村寨1100多座,在这2600多座苗、洞村寨中,保存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完整的村寨有800余坐。这些村寨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非常符合现代都市人对旅游产品的审美倾向。以具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誉的雷山朗德上寨为例,郎德上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民族文物村之一

,有“苗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苗族露天博物馆”之称。该寨现有218户942人,98%是苗族,精美的苗族木制三层吊脚楼建筑群与生态环境和谐一体,苗族歌舞、刺绣、服饰及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郎德上寨是全国最早进行旅游开放的民族村寨之一,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为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作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打造一批既具规模,又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不仅能推动黔东南地区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让村寨中的村民得到实惠,而且也是保护和弘扬黔东南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杨滨章等.旅游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2] 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第21卷 2006年第5期 54.[3] 王飞玉.试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j】经济论坛.2010.20期.15.

作者简介:何武(1963--),女,彝族,贵州黄平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民族技术文化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