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体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30 00:24:02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68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农业机械化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具备将农艺与工程相结合、进行农业装备结构设计的能力,掌握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维护与运行管理等综合能力以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研究与实践,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确立了以“夯基础、强能力、树人品、广适应”为指导思想的农业机械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阐述新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等具体措施,总结新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效果。

  一、引言

  农业机械化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具备将农艺与工程相结合、进行农业装备结构设计的能力,掌握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维护与运行管理等综合能力以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虽然早期农机教育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经过多年的教学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20世纪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在招聘市场中表现不理想。因此,如何结合黑龙江省现代大农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原有人才模式进行改革以取得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针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 现状与问题

  (一)专业知识面窄

  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先导,正朝着环境、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20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全照搬前苏联模式,仅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却忽略了知识面的宽度,造成专业划分过于细致、专业课涉及领域较窄、培养方向单一等弊端。进而导致本科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适应能力差、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二)课程体系老化、设置不合理

  早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仅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与现代农业科技结合不紧密,虽然生产中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新了,但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丰富,实验内容也没有改变,仍使用陈旧的仪器设备;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开设的必修课大多仍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完全没有现代气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些时髦课程的开设,仅为迎合市场导向,没有反映最新知识,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课程,但每一门都是点到为止,以至于所学的知识基础不牢,厚度不够,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佳

  (1)实验教学仪器与实验配套教材不完善

  实验教学仪器更新较慢,设备老化严重。陈旧的设备跟不上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的步伐,有些甚至早已在农业生产中淘汰。仪器设备的数量也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学校为学生开出的实验项目多数为演示性实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造成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愿参与实验课程的恶性循环。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验配套教材的实验内容与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所以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不感兴趣,上实验课时草草应付了事,达不到实验教学效果。

  (2)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开设的种类和内容与实际生产的技术需求脱节严重,没有将农机新技术、新设备引入实践教学中,使毕业生缺乏竞争力;有些实验课则附属于对应的理论课程,不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只服务于理论课的巩固学习。这些不单独设课的实验课学时数少且没有学分,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

  (3)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因而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没有完善的评估和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无据可依,使得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效果不佳;实验室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很多实验课没有配套实验室,开不出实验项目;学校不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很少得到培训进修机会,使得师资队伍人员不足,稳定性差。

  三、改革实践与措施

  要想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就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确立了以“夯基础、强能力、树人品、广适应”为指导思想的农业机械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夯基础”指的是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又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强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树人品”指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度的责任心,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人;“广适应”指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夯基础、强能力、树人品、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对原有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秉承新科技、新方法、宽口径、综合性的基本原则,整合原有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与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专业选修课,开设最新的农业、农机相关专业课程,增开博导专题讲座、创新方法导论、科研创新实践等创新类课程。同时,重视实验教学、技能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以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 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我院在认真总结多年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后,对农业机械化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优化。

  (1)坚持将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基础教育相结合。优化了原有课程体系,加大了基础课学时,设置了多门其他领域的综合素质类课程,使通识基础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 43%,学科基础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 38%,专业课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 19%;同时加快了专业课的更新速度,加强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重,工程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必修课、限选课理论总学时数的35%以上。

  (2)将农业机械化专业由单一专业向多专业方向发展。结合我校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发展特色,在第五学期将农机化专业分为农业机械化工程、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专业方向,四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不同,选修课程相同。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未来发展定位等对以上四个方向进行选择,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以上途径还有效避免了学生找工作遇到“堵车”的现象,拓宽了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

  (3)以赛代教,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时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导论、科研训练、博导专题等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引导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参赛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院构建了“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将实践教学分为工程训练、工程基础和专业实践三个主要实践教学平台和一个学生创新基地,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得到良好的工程训练,实现学生实践能力连续培养的要求。“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体系框图

  为了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采取了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科学化考核实验教学效果,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合新兴农业技术开设了农业机械综合实验,为学生介绍当前应用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与装备,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将一些含在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的学时加大,单独设课。将验证性实验改造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开放实验课,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室资源,有益于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更有利于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地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及保障条件。我院已建立了约翰迪尔中国有限公司、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建三江农场等19 个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要求。通过产学研结合拉近实验平台建设与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距离,聘任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在重要实践环节开展前或进行中聘请兼职教师进行实验与生产关联性讲座,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毕业设计题目均是企业正在研发的科研课题或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信息占有量、合理性和可行性都明显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我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在近10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一直坚持“夯基础、强能力、树人品、广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自 2010年以来,开设各类开放性实验项目67项,约769名本科生获得学分;有149名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基金资助项目33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15人获得三等奖。经教学运行表明:我校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宽的知识存储,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在就业市场中连续5年就业率达到100%,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作者:张影微 李文哲 李岩 李晶宇 来源:大学教育 2014年1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