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德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7 02:19:34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68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本文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阐述了教师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关键词:

   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更是包含了众多的德育因素,选材不但注重了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工具性,同时也兼顾了很多古今中外思想道德结晶,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课文资料,使得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这些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境界,形成优秀的品格。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包括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的教育大纲中,国家教委将语文学科界定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的文化载体”,从本质上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优秀的道德观。而相较于纯粹的语文能力,高贵的思想道德水平更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人生真谛,因此,德育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其具有思想教育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部表现形式,语言的工具性可以表述为任何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的学习过程。作为语文学习载体的语文教材,以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向学习者传递着思想的内容,使语文学科具有了鲜明的思想教育性。
(三)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一方面,语文本身结合了阅读、写作、语言、文学、逻辑等诸多学科,另一方面,语文在内容上还涉及了天文、政治、地理、化学、历史、物理、生物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跟语文学科的发展是不可分的,因此,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单学习到语文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思维的水平,形成高贵的思想情操。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所以,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将人文精神灌注其中,这也是社会的要求。”
1.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领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这些内容是课文的重点,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
   2、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他们,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关照自我,认识社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爱国主义热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精神力量源泉,不管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它都是人们心中对祖国信仰的最真挚表现。不同于教条式的概念化说教,语文科学以变化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字营造气氛、树立典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性,培养民族自尊心,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奋斗目标。
(二)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三)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四)培养高贵的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部门,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个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现有的语文教材结合实际,散播更多思想的种子,是学生的思想在学习中升华,在学习中高尚。
参考文献:
[1].曾术华.探究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发展的几个新动向.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2]. 郑涛.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南方论刊.2010,(0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