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函数区域差异化的实证统计报告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1 23:00:57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13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经济学界将“消费、投资、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形成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却持续走低。根据前期研究测算,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低于人均收入中下等国家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我国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消费、出口和投资如何协调发展,如何更多地发挥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了落实和贯彻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政策,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的模式和特征,在数学上表现为消费函数的形式。随着我国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地区居民相对于内陆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也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分别考察典型区域(东中西)居民消费函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大小、作用差异,对于制定扩大内需政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消费函数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消费函数的研究
  在国外,自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消费函数理论以来,消费函数的研究不断深入,且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此方面,主要成果有杜森贝利(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里亚尼等人(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1957)的永久收入假说。除此之外,还有霍尔(1978)的随机游走假说、迪顿(1991)流动约束假说、通货膨胀假说、内生收入假说、消费习惯假说等。
  对于各种消费函数理论,各大学派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
  Ct=a+b·Yt
  式中Ct表示总消费,Yt表示总收入,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短期消费函数不同于长期消费函数,就短期而言,收入增加时低收入者的消费会赶上高收入者的消费,一旦收入减少,消费水平的降低将相当有限。当期收入和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决定当期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提出者莫迪利安尼认为,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弗里德曼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暂时性收入”,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未来收入的政策变化才能影响消费。
  (二)国内消费函数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消费函数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把国外已有的消费函数理论应用到我国,在充分考虑我国制度转轨、收入分配等特殊因素的条件下,引入相关变量对西方消费函数加以优化,使之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二是应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的消费函数进行估计建模,实验性地给出决定消费的主要变量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从而测算各影响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等。
  在分区域研究消费函数方面,研究成果以臧旭恒(1994)为代表,研究主要表现在分时期、分城乡进行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具体做法是以1978年为分割点,分别估计1952~1978年和1978~1991年期间的城乡居民的消费函数,用即期收入和即期消费来估计。研究结果发现:1978~1991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对中国的适用性减弱,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显现生命周期假说的特征,且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降低,城镇居民下降速度快于农村居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行政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我国行政区域习惯被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针对我国东、中、西区域划分进行消费函数估计和比较的研究很少,薛文涛(2010)通过建立引入东、中、西虚拟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比较区域消费函数差异,该方法要求变量时序较长。由于消费特征往往会随时间段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认为研究居民消费函数不宜使用较长时间的变量取值,否则会使消费倾向在过长的时间段上平均化。另外,本文没有找到将东中西和城乡两个维度区域划分同时考虑并研究消费函数差异性的文献,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消费函数变量关系检验
  (一)指标选取和区域划分
  本文选取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作为消费需求的体现,之所以选取居民家庭人均变量,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划分,能够真实说明每个居民或每个家庭成员生活与发展的实际条件。绝大数从业者都是生活在家庭之中,须负担无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个人消费支出不能完全反映这一情况。前期研究显示,在我国很多区域绝对收入决定理论适用性很强,即期收入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即期消费,在变量和模型显著的基础上,建模结果的拟合优度高达90%以上。
  因此,本文在选取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的时候,从绝对收入决定理论出发,通过引入前(几)期居民消费和收入因素,建立省级面板数据模型,不断扩充消费函数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后面模型估计部分,用“CP”代表居民人均消费,“IP”代表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
  本文在区域划分上跟国家统计局保持一致,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份;中部地区有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9个省份;西部地区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0个省份。本文分别用各省首字母代表省份,如北京用“BJ”表示,山西用“SX”。各省的变量表示方法为变量名+省份字母,如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示为“CPBJ”。本文最终选取2002~2009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
  (二)变量关系检验
  绘制散点图是相关分析过程中极为常用且非常直观的分析方式。现将东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的散点图分别绘制如图1和图2所示。如不加说明,本文散点图横轴均表示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IP,纵轴均表示人均消费CP。观察图1和图2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之间的额线性关系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东部地区不同省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差异不大;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差异相对较大。
  现将中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的散点图分别绘制如图3和图4所示。观察图3和图4不难发现:中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之间线性关系明显;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中部地区不同省份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消费倾向差异不大。
  现将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的散点图分别绘制如图5和图6所示。观察图5和图6不难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之间线性关系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差异不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差异较大。
  (三)变量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因为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了。可以证明,序列中存在单位根过程就不平稳,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 LLC检验即基于是否有单位根做的检验,它的原理是仍采用ADF检验式形式。分别对东、中、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或纯)收入序列对数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东部地区原对数数列就已平稳,中部、西部地区得经一阶差分才稳定。
  (四)消费函数区域面板模型估计
  面板模型的设定需要经过两大类检验:一类是对于一个经济面板数据检验应该建立何种类型的面板数据模型(其中包括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一类是对于一个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某个解释变量是否应该存在于模型之中,或者回归系数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约束。对于前一类检验介绍两个统计量,F统计量和H(Hausman)统计量。F统计量用于检验应该建立混合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H统计量用于检验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对于后一类检验介绍三个统计量,F、LR和Wald统计量。三个统计量都是用来决定解释变量的取舍,或者回归系数之间的某种约束。
  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面板模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各自的面板模型类型,检验后的混总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显示的全国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面板模型的设定结果,通过EVIEWS6.0软件对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估计,最终估计得到的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绝对收入理论在我国仍然有很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面板模型估计发现,西方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理论)在我国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基本上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收入的增加。但是,至少从目前看,我国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并未实现同步性,而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倾向又不同,这从东、中、西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决定程度就可以看出,且高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低。因此,当前情况下,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在于整体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居民消费水平内部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本文的变量关系散点图和实证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差异很大,且农村内部居民消费倾向差异相对也大;西部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差异较东部小,农村内部居民消费倾向差异也相对小。但东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消费倾向差异和农村内部差异都较东部要大很多。这就表明,经济发展初期和后期,居民消费的差异性就越突出,国家在制定扩大需求的政策时,一定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实施政策。
  (三)提升城镇居民的当前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水平和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
  本文实证模型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除了受本期收入水平决定外,还往往与往期人均收入水平、往期消费水平有很强的关系,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其持续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两个主要因素影响。要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须要长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其持久收入能力,从而逐渐改变其消费习惯。因此,要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要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的当期收入水平,在持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改变该全体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IMF Working Paper,2007.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