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城市公共空间规划)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1 18:18:03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44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提升。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是当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形态与生活的重要载体,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都会通过它体现出来。现阶段,新兴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同区域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其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安全、公众的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管理等,以体现城市良好形象与环境。

关键词:城市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建设

一、城市的解读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演绎出不同的形态与功能。在我国古代“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而《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又据《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日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上;夕市,夕阳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城市的简单功能: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城市是一个可以保障人们安全,并满足人们各种生活消费的地方。我们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意大利,尽管城市存在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城市首先是商贸活动的发生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33年8月,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大纲中主张以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规划城市,并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要协调、平衡发展。这一理念对各地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城市人口规模开始膨胀,城市用地向四周蔓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与人口膨胀所造成的城市问题也开始充分显露。当西方工业文明屡陷危机时,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城市的诸多复杂问题,一些战略家和规划师们重新思考社会和文明的出路,其中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居住生息、工作、购物的地方,它更是文化容器,更是新文明的孕育之所,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发展的,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新兴城市将从快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城市作为人口聚集、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那么对于表达城市内涵的鲜活载体的公共空间,应有它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空间的内涵
  公共空间的本源是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来的。有个人空间,才有公共空间,城市公共交往空间是当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形态,也是城市活力和人性化的体现。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主要来源于20世纪欧美等国的城市设计理念。从广义上讲,是指城市空间中一切非限于特定人群使用的城市空间,包括:交通空间、生活行为空间、环境要素空间;从狭义上讲是指能够提供公众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主要以街道、广场、公园、绿地、山川、水面等形式出现。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城市公共空间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符合公共产品特性,可归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一类。本文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因城市功能的发展、市民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得重要载体,它受多种因素制约,要担当起城市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责任;具有生态、美学、文化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多种目标。
  概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有三个方面主要内容:一是物质形态的公共空间,即城市为居民活动提供的设施,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二是物质空间赋予的公共活动,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可以普遍参与的社会化的文体活动;三是公共空间的服务与管理,城市政府为公共空间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实现公共空间安全、有序、健康的环境,以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形象。
  人类在经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之后已逐渐转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品质的追求。在日本,自经济成长到巅峰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关注公共空间的修复、创新、维护。2008美国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中心城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在现有的400多个小公园基础上,进一步把那些被人遗忘的土地改造成小公园,纳入并建构起首都城市的公园网络化系统,以满足社区的多样化功能与文化需求。即使西方发达的城市,仍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与维护。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重视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并做了专项的详细规划,作为公共空间建设的科学指导。如深圳市在其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中规划以人均公共空间面积和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即5分钟路程步行可达范围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两个基准指标来衡量公共空间服务能力,可见发达地区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三、新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目前,我国新兴城市的发展无论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一些城市建设宽阔道路和华丽的广场,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的同时,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城市的亲和力、舒适型和共享性难以体现。
  第一,国内一些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一方面在城市扩张中,一些地方片面地强调城市经济发展功能,地方政府都希望将更多的空间用来发展经济,变更土地用途现象不在少数,而忽视了城市居住和休闲的功能。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公共空间建设,但也存在大型的公共空间容量充足,环境优美,而街道社区小型的公共空间无法满足需求,影响了公众参与度。有些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广场,占地很大,但功能单一,光顾的人不多,没有人气,缺乏活力,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不高。同时受各方利益驱动,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都有较强的侵占公共空间的潜在动机,许多城市公共的设施被拆除,被其他项目取代,被资本占有,一些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维护。
  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地域特色不明显,模仿、复制 ,千城一面,有的地方复制国外的模式,市民找不到共鸣与归属感。
  第三,城市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便捷性不够,市民难以参与其中,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
  第四,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不完善,权、责、事、资对等的责任体系不明确,以及公民公共道德缺失,一些公共空间存在脏 –乱 –差现象,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与品质。
  “十二五”时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是城市发展与建设关键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一座城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并不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而恰恰是这部分最常看到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建设需要融入新的理念,让人与公共空间产生互动,让这个城市的人都能浸染在这个城市的品质中,实现城市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公共空间建设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地域特色性
  地域性特色性则是城市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方面,是城市格局、生活方式、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当今有太多太多城市它一方面想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另一方面以一种趋同方式推进,同样,城市公共空间开发与建设也趋于雷同。随着各民族文化的日益国际化,一些具有民族特征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尤其体现公共空间开发上,很多地方只顾片面的追求现代文化的生活方式,纷纷模仿或复制国外从而忽略了原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既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也难以感知自我存在的文化特征,以至最终感到失落与茫然,导致人们对城市的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于消失。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应尊重和发掘地域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场所,使公众通过这些空间场所去判别物理方位、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地域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使公众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在发展物质空间的同时积极推进地域非物质空间的发展,如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可关注地域文物古迹的特色;2、可关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色。3、地域建筑风格特色;4、地域风俗、文化特色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绝不是表面的美化,是富有意味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需要赋予公共空间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广州市一项步行系统规划提出,要在全市建成11 条总长约145 公里富有特色的步行生态连廊,串连起该市各个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区,可见一些地方已对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性予以了高度的关注。
  (二)公众参与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信息交流以及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是城市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载体。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只有公众的自发参与才有公共空间的生命力,公共空间建设要考虑市民会参与、能参与、想参与,因此公共空间建设要从设点、交通、环境、内容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其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的形式内容都不一样的。如老年人多的地方的公共空间的开发,需要便捷、舒适环境、如小孩多的地方,需要明亮、安全空间。因此,公共空间建设出发点是让每一位公民,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理智上,成为城市真正主人。约翰·O·西蒙兹简单的解释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在城市中……,人们聚于有人之所,坐于可坐之处,观可观之物,喜欢面对面的相遇”。城市公共空间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邻里交往与城市精神的塑造,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现有的都市空间,使其发挥更好的文化磁性、共享性与宜居性,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参与感以及幸福感,贝聿铭曾说道:“好的公共建筑应该是让市民玩得很开心,用得很愉快的,这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间。”
  (三)环境安全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存在于城市建筑之中的开放空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聚集了更多的风险,人口和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这些狭小的开放空间体内,这里人口密度过高,城市交通、建筑和基础设施过于拥挤,加之频发的自然灾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居民公共交往的安全隐患。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由户外完全开放的空间进入户内私密性空间的过渡空间,它的安全设计是塑造安全城市的重要环节,保证其安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大,公共空间建设安全性应放在首位来考量。如对公共空间的的亭、廊、花架等供市民休闲之处,保证质量,以保证人们使用安全;对公共空间的座椅设计与选择需要体现人性化,避免被刮破、跌倒;对公共空间的出入口,必须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以接纳和疏散大量的人流,四周布置足够的汽车与自行车停放的设施,以保证其安全运行。
  对公共空间的评价,不仅有美学上要求,但布局合理,视线通畅,交通便利是基本要求,公共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我们需要对公共建筑设计有必要的制约与合理的要求,公共空间它应体现与周边环境的相融性与安全性。
(四)低碳生态性
  由于城市过度扩张,城市越来越大,楼宇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一些城市不惜投入大量资源,建成华而不实的公共空间,造成了资源紧张、环境破坏,城市发展缺乏低碳生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体,城市低碳生态化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因此新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该朝着低碳生态方向发展。一是构建低碳生态公共空间结构。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配合经济发展要求为主要考虑的,土地使用更侧重经济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构建低碳生态公共空间结构可采用紧凑空间结构模式以提高土地的混合利用率,发展休闲健康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模式,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生态主导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台北把开敞开放式足球场、篮球场、步行长廊及停车场等,纳入到公共空间的体系中,营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品位。二是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可使用适地的低碳植物,或利用废旧的物质或闲置的建筑,或利用雨水与太阳能,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等,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有效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低碳生态的公共空间建设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五)资源配置与管理有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特征,需要以公平性、福利性、公益性来评估,公共空间的供给需要由公共部门来有效提供、管理与执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民生之需、民心之盼。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有效供给与土地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当政府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活空间越来封闭时,更应该约束与节制自身的所谓繁荣发展,从城市的舒适型、共享性、长远性对有价值的公共空间予以关注、保留与开发,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施合理布局与建设。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对公共空间关注度逐步上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规范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公共空间的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安全权益,应进一步加快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开发建设、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建立权、责、事、资对等的责任体系,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对于非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空间,加强协调指导,促进公共空间规范化管理与合理利用。目前,一些地方已对公共空间做了专项的详细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城市除了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综合体外,它更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场所。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将不断完善,品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吸引人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提供品质的公共空间是新兴城市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易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2』朱炫、城市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J』、《科学咨询》、2010(21).
『3』 李曦、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J』、山西建筑 2011(11)
『4』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工业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5』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6』鲍宗豪 、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作者介绍
姓名: 马赛萍
性别:女
民族: 汉

籍贯: 福建
职务:教研室副主任
职称: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
单位: 福建宁德市行政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