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2:54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0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托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甘肃农业大学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质量;第二课堂;专业教育;学分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和教育兴国战略的题中之意[1]。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双创”人才培养进行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更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青年成长奋斗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双创”环境不断改善,主体日益多元,“双创”理念在全社会日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或建立创新创业机构,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但是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甘肃农业大学立足农林院校实际,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推行了将创新创业系统融入大学专业课堂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行学校第二课堂学分制。学校成立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制工作的统筹规划,各学院相应成立院级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小组,具体负责开展第二课堂学分的管理和执行工作,在创新创业系统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新思路引领下,甘肃农业大学创建了“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形成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的学分认定体系、强大的师资队伍、系统的实施方案,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化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对其成功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旨在为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提供普适性的参考和借鉴。

  一、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指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要符合新时代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能达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既定目标,并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这一过程本身[3]。在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问题。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在满足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并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双创”已经进入下半场,如何升级成为关键,不再是上半场“喝咖啡”或“做APP”层面的创业,更加追求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这就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差异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成为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一)“双创”升级版和进入下半场只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

  目前,在中央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4]的理念要求下,各高等院校均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深入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实际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停留在上半场,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没有升级,下半场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真正开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科技化、产业化,不能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未深度融合、灵活联结

  第二课堂的建设不仅是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也是推动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阵地。现在第二课堂的建设已经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方式,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有机互动,“教学”和“学工”没有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严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桥梁并未建成[5],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将专业变成兴趣,将兴趣变成职业。

  (三)学分认定体系不完善,考核内容不全面

  完善的学分认定体系和全面的考核机制是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今绝大多数高校虽然进行了第二课堂建设,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并未形成相应的考核机制和系统的考核内容,没有建立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体系,导致学生对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无法衡量,人才质量难以保证。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健全,培养模式重量轻质

  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中专业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6],重理论、轻实践,很少举办创业大赛,成果产出几乎不涉及,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实施第二课堂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甘肃农业大学立足于农业院校的实际,综合科研优势和学科特色,以全面发展、量质并重、以人为本、操作简便为原则,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逐步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助推“双创”进入下半场。

  (一)“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校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培养青年创新创业意识,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所谓“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基础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学生个性化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协同联动纽带,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两个课堂始终[7](如图1)。其目的是构建全面的教育协同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实施,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保障创新创业实践产出。

  (二)“三融一化”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入改革是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题中之意。在“双创”进入下半场的关键时刻,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双创”升级版的新要求,革新教育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学校以此为契机,依托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立了“三融一化”教育模式。“三融”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个性化教育,“一化”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化入思政教育[8](如图2),通过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无论在线上线下,还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创新创业教育化入思政教育为上好全校最大一堂思政课充实了内容,提供了素材。

  (三)第二课堂学分制度

  全面的考核内容和量化的学分制度是提高创新创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创新学分管理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本科生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活动纳入到学分管理体系,3个创新学分为必修学分,超出3个创新学分为奖励学分,可作为奖励评优的依据,也可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保留2年学籍休学创业。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认定教学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的业绩,可作为岗位聘任与考核及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和考核机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结果进行了具体量化,通过考核定性教育效果,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的同时,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四)“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

  校企创新协同育人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优化的重要模式[9]。为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制定了“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其含义和本质是要求建立政府协同下的学校、企业两个主体,构建教师、企业家两个培养队伍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如图3)。在这种模式中,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互相渗透,教师、企业家交替教学,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载体,丰富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三、实施第二课堂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实践

  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甘肃农业大学将“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落到实处,利用第二课堂这一主阵地,将新思路应用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化入思政教育

  1.融入通识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创新创业“必修+选修”的模式来补充通识类课程。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科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2门必修课和若干创新创业系列选修课,积极引导师生改革“教与学”模式,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植根于通识教育中。2.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学校教务处联合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开展了两类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立项工作,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一是以系、教研室为建设单位的创新创业学科前沿课,二是以专业课教师为建设单位的创新创业专业课案例教学。通过学科前沿课和专业课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用创新创业思维挖掘专业内容,做到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3.融入个性化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邀请校内博士、教师,校外企业家、创业者的方式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设置了启蒙层次的“听博说”、创新层次的“创意汇”、创业层次的“创业谈”、高层次创新创业论坛的“羲园论坛”四个层次的讲座系列课程,组织开展了上百场创新创业讲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步并行。4.化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创新创业化入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新增思政环节,教学管理中加强思政教育内容[10],创新创业大赛中开设思政主题赛道,组建甘肃省首家“思政+创业”学生组织———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联合会等方式加强思政个性化教育,上好全校最大的一堂思政课,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的引领下开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建设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桥梁,完善第二课堂考核机制

  1.建设第二课堂,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第一课堂完成全部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作为真正的大课堂进行建设,通过合理安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时间分配、加强第二课堂软硬件设施配备建设、充分量化肯定第二课堂教学成果、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等方式搭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之间的桥梁,使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联结,短板互补,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纳入整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实际功能。2.完善第二课堂考核内容,健全考核机制全面的考核内容和系统的考核机制是保证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关键。一是量化教师考核内容和建立教师考核机制。确认和量化第二课堂教学工作量,肯定教师第二课堂教学成果,同时将第二课堂教学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将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一部分。二是全面构建学生考核内容和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通过技能大赛、创业竞赛、发表论文等方式考核第二课堂学习成绩,并对第二课堂成绩客观记录和严格考察,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按比例转换计入学生综合成绩[11]。

  (三)制定“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丰富了第二课堂教学,培育了“双创”校企生态,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创建“双元+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活跃第二课堂氛围,拓展第二课堂教学主体和教学场地。“双元”是指学校与企业,“双师”是指校内导师和企业家。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共享合作,学校企业互聘专家导师,制定“双岗双薪双责”制度,实行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场所、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两种教学主体同步进行,使理论教育走入企业,实践教育进入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纵深发展,孕育“双创”校企生态环境。

  四、结束语

  甘肃农业大学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通过“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升级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施以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达到96.95%,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达到56.15%,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达到22.72%,孵化学生成立公司82家。学生在“互联网+农业”、“双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创新创业成果“量”和“质”都在巨变,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双创”进入下半场的关键时期,学校将以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为契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马乐元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