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的理论方法有哪些,修辞学发展脉络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23:38:1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6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修辞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长句译本对比分析

  一、长句翻译的特点

  汉语英语长句的结构、成分和顺序都大相径庭。英语长句虽结构很复杂,但逻辑严密,内容详实,其主要特点是能严密的同时表达多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汉语中动词运用多,常用简短的句子来表示复杂的概念。其长句的特点主要是逐点交待,有主有次并词句简练。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汉语语用习惯,适时地调整译文来体现长句的修辞效果。

  二、长句翻译的两译本对比分析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还是包含在语言内的文化转换。翻译复杂的英语长句需要许多方法及技巧。本文就《傲慢与偏见》中长句在不同译本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希望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ysthatNetherfieldistakenbyayoungmanoflargefortunefromthenorthofEngland;thathecamedownonMondayinachaiseandfourtoseetheplace,immediately;thatheistotakepossessionbeforeMichaelmas…….”(Chapter1,P1)

  王译:“……,格朗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一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

  孙译:“……,朗太太说……;说他……;说他……。”

  这个较长的长句结构比较简单,三个并列的从句都是Long太太描述的话。整体上两段译文的差异并不大,细节上的区别在于that的翻译。王译用了“说”和“听说”省略了最后一个that。孙译用“说”,“说他”和“说他”。

Www.ZikaoOnline.Com

这段话是Bennet太太在向丈夫描述从Long太太那听来的消息,她的心情是很急切的,希望丈夫也尽快知道这个消息,好为她所盘算的事情做下一步的努力。两段译文,王译更胜一筹,符合汉语习惯,排比手法令读者阅读时觉得Bennet太太说话啰嗦冗余,这个修辞手法实现了原文的等值。

  “ItremainstobetoldwhymyviewsweredirectedtoLongbourninsteadofmyownneighborhood,whereIassureyoutherearemanyamiableyoungwomen.”

  王译:“现在还得说一说,我们自己村里多的是年轻可爱的姑娘,我为什么看中了浪搏恩,而没有看中我自己村庄的呢?

  孙译:“现在还要说明我为什么瞄准了浪伯恩……”

  王将“directed”译为“看中”,而孙译为“瞄准”。用“瞄准”将浪博恩比喻为他的猎物,使得柯林斯的目的暴露无遗,同时展示了他愚蠢自负的丑陋形象。在这里孙的翻译因恰当的修辞而更为贴近原文。

  “Thirdly—whichperhapsIoughttohavementionedearlier,thatitistheparticularadviceandrecommendationoftheverynobleladywhomIhavethehonorofcallingpatroness.”(Austen,2006:133)

  王译:“第三,我三生有幸,能够伺候上这样高贵的一位女施主,她特别劝告我结婚,特别赞成我结婚。蒙她两次替我在这件事情上提出了意见。”

  孙译:“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

  王译文的结构较松散。而孙译衔接紧密连贯,主次分明,简洁清晰,突出重心。在这句话中王将lady译为“女施主”,隐喻其一心向佛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当时英国的宗教还有凯瑟琳夫人的身份,这样的译法不符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是一种文化错位。使用修辞手法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文化背景及上下文语境。

  三、小结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再创作,但创作也不能脱离原著胡乱发挥。本文意在借鉴并学习两位译者的成功之处,从修辞效果的角度研究怎样处理长句的翻译。适当的修辞手法才可以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其译本更加忠实通顺,更好地展现原作独特的语言魅力。

  作者:何恬恬等

  第2篇:修辞学视角下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修辞翻译策略研究

  一、绪论

  作为国内最高层次的政治性记者招待会,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中英文本一直是十分热门的口译练习材料,其译法也是口译学习者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修辞具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功能,修辞手段的恰当使用,能使话语更通顺达意,更生动美丽,映衬出主题,烘托出意境。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李克强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所使用的修辞手段、译者翻译的策略和修辞手段翻译的效果。

  二、修辞的功能

  修辞主要可可划分为“达意”和“美学”两个主要功能。

  修辞的达意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修辞以使语言更连贯、通晓、准确。修辞的达意功能,有些学者也称之为交际功能,这其实也是语言达意的更深一层的目的,即让言语活动顺利进行,达成交际目的。修辞的达意功能更多地运用在科学、法律文本上。这些文体要求内容明晰、形式平稳,常常需要使用某些特定的修辞来达到达意的目的或功能,使文章更加符合题旨,更加通晓。

  修辞的审美功能更为人们所熟知,常见于文学作品和文艺学理论当中。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修辞的审美功能的描写尤为淋漓尽致,描述其为“经常崇重所谓的音乐的、绘画的要素,对于语辞的声音、形体本身,也有强烈的热爱。”这类修辞的最常见于各种修辞格,如比喻、通感、双关等。

  三、总理记者会修辞手段总结及其翻译分析

  总的来说,2013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口译的修辞翻译质量存在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译员对修辞情境的把握较为到位,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两会记者会的主要三个修辞翻译策略。

  1.使用目的语中相同或相似的修辞进行翻译。英汉修辞中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很多修辞的功能和效果也是一样的,为了表现出原文的修辞效果,很多时候只需把握好原文修辞的功能,在目的语中选择最准确的语音、词汇、句式即可。比如,在原文“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被译为“nus,thereisnonotthatcannotbeuntied”。在这里,“结”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喻两岸的矛盾和摩擦。“结”字译者直译为“not”,也是采取了英文中的隐喻的修辞手法。“not”虽然在英文里很少用于形容矛盾摩擦,但是这一比喻还是较为形象的,听众根据背景知识和上下文应当不难理解,所以对于这种简单的比喻,直译的方法更可取。

  2.“换格”。这是采取了吴平在《英汉修辞手段比较》的说法,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变换修辞。这是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较为对应的修辞的时候一种补救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口译实践中很难,而且很容易翻走调,最后弄得不伦不类,所以它的风险性较高。因此“换格”的策略不应该强求,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巧得”,比如在翻译“花好”和“月圆”的时候,译者就巧妙地重复地使用了“full”。

  3.释意。释意是在修辞不可译时最后采取的翻译策略。举个例子,原文有这样一句话:“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译员译为了“Sinceancienttimes,ehavechosenpublicservice,weshouldgiveupallthoughtofmakingmoney…”。李克强在这里直接引用了一个古训来说明从政者不应该有贪财的念头。译者在这里采取了释意的办法,直接将古训的意思翻译出来。译本没有原文修辞那么整齐的格式,也没有原文那么简洁传神,但在不能兼顾到修辞的众多功能的时候,能将原文意思准确地解释出来,起码保证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使得双方的沟通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结论

  总的来说,无论采取何种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修辞的“题旨意境”,因为修辞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果译者能抓住修辞的情境和讲者的目的,在翻译的时候自然会向原文的修辞效果上靠拢。

  作者:柯英姿

  第3篇:基于“修辞”定义的修辞学教学

  不同的学者对修辞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界定,但是无论怎样界定,有些重要内容是不能或缺的。黄伯荣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三个问题,“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借鉴其他学者对修辞的界定,参考黄伯荣等先生的上述说法,我们认为,修辞就是在适应内容和切合语境的前提下,选用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以获取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

  “教学”和“修辞”看似无关,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相似之点,它们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都强调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运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获取理想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修辞活动。如果借鉴修辞学中“修辞”的定义来界定“修辞学教学”,那么修辞学教学就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系统的科学的修辞学内容,以获取理想的满意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以下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对修辞学教学进行具体探讨。

  一、建构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以语境为纲组织教学内容

  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但总观修辞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就会发现,语境跟修辞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有剪不断的关联。比如,语境决定修辞意义的产生和理解,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修辞意义就不会产生,有些话语就难以理解,语境对意义有明显的影响和制约;语境决定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选择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运用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式,都必须考虑语境的因素,合乎语境的需要;语境决定修辞效果的判断和评价,孤立地看任何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都无所谓效果的好坏优劣,对修辞效果的评价和判断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实现。修辞格的形成和运用、风格、语体和篇章等内容,也都和语境密切相关。可见,修辞学教学如果以语境为纲组织教学内容,就可以把零散的、杂乱的、单一的内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以表达得体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一门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科思想的集中体现,而确定教学重点的最重要依据则是教学目标。修辞学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人们每天都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都在参与修辞活动,而进行语言交际、参与修辞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自己的言語表达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实现一定的价值,那么如要判断其效果、其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就需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怎样的标准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目前修辞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仍处在见仁见智的讨论争议阶段。本人在比较了几种不同的修辞标准后,较为认同王希杰先生的观点。王先生在其专著《修辞学通论》中明确指出:“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一切其他的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都是这个最高原则的派生物。这个最高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的原则。”得体性原则是一种有弹性、有层次性的原则,可以用来评价不同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日常交际、社会交际、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等。正因如此,本人在进行修辞学教学时,把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问题确定为教学重点。重点探讨得体性的地位和特点;探讨怎样运用语音形式、词语和句式才是得体的;所有的修辞格的使用是否都得体;不同的交际形式其得体性的要求是否相同等。总之,得体性问题作为一条知识主线贯穿于本人修辞学教学的始终。

  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比较法

  修辞学教学方法中的“比较法”,是通过对语言实践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现象进行对照,以揭示其本质特征、辨别其效果高下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比较法”常见于不同课程的教学。但本人在对不同课程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比较后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最适合修辞学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说缺少了“比较”的修辞学是不完整的。比如修辞学要比较研究修辞和语法在性质上的主要不同;同义词语、同义句式等语言材料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异;同一语言材料在不同语境中修辞效果的优劣;不同的言语交际形式语言得体性的标准如何;不同的修辞格在构成和效果上的区别;不同的语体、风格在特点上的差异等等。教学内容自身的诸多“比较”,决定了教学方法中的“比较法”是最合适最恰当的方法。通过比较,凸显修辞的特点,理解不同修辞现象的异同,认识修辞的本质,总结修辞的方法,发现修辞的规律,鉴赏修辞的效果,并且通过比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对于修辞学教学来说,比较法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结合法

  修辞学教学方法中的“结合法”,是使修辞学中的某些重要构成部分发生密切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修辞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结合

  修辞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与语言学的关系尤其密切,它的研究离不开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研究,可以说,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是修辞的物质载体,也是修辞效果能够实现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段,它们为修辞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和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研究修辞就必须把它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教学内容自身的这种“结合”,要求我们在修辞学教学中不能割裂它们孤立地讲授某一部分,而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结合点把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以突出强调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2.修辞理论与修辞技能的结合

  修辞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修辞学的功用,可以从理论和实用两个方面来看。从理论上看,修辞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类的语言之谜,阐明人类的认识活动。从实用角度看,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3]。可见,修辞学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因此在修辞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修辞理论的讲授与修辞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用修辞理论指导修辞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提升修辞学的教学质量。

  三、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不是自然获得的,它需要通过人为的努力才能实现,这种人为的努力主要指在教学中一定要思考探讨如何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运用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内容混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让人满意。在修辞学教学中,如上文所述已经建构了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那么在通过这些努力后,理想的修辞学教学效果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树立整体的修辞理念

  传统的修辞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上有历史上和学术上的局限性。比如有人认为修辞就是对语言的修饰、润色,狭隘地把修辞看作语言的美化;有人认为修辞就是不合语法常规、违背逻辑规则,片面地把修辞看作语言的变异;更有甚者,“辞格中心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行其道,这种以修辞格为研究重点的修辞理论影响甚广,可以说根深蒂固,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一提“修辞”便使很多人只想到修辞格,认为修辞就是指的修辞格。由此可见,很多人对修辞有偏见、有误解,而修辞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讲授,引导学生对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范围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有深刻的、正确的认识,能够了解修辞学不只研究书面语交际也研究口语交际,不只研究积极修辞也研究消极修辞,不只研究语言因素也研究非语言因素,不只研究变异修辞也研究常规修辞,不只研究成功的语言表达也研究它为什么会失败,等等。总之,修辞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修辞学研究现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误,从而树立整体的符合汉语修辞学研究实际的修辞理念。

  (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修辞学是研究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运用效果的规律的科学,而语言交际活动是双向的,既有表达方也有接受方,因此语言运用能力就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通过修辞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学要研究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得体的、其效果是好的。比如修辞学要具体研究在特定的语言条件下运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词语、句式、修辞格,才能使语言表达明确、简洁、连贯、生动,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时间,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运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得体地表达感情;为什么同样的词语、句式或修辞格,其运用效果会有差异;不同的语体在语言运用上各有怎样的特点。总之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习修辞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使用切合内容、适应语境的修辞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更顺畅地实现交际目的。

  2.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修辞学要研究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包括临时产生的意义、具体化了的意义、发展转化了的意义以及言外之意等;研究特定语境中语言表达效果的高下;研究如何辨别、分析各种修辞现象等。而语言交际活动中对话语意义的理解,绝不仅仅是理解静态的语言意义,主要是理解动态的言语意义,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修辞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何鉴赏语言特色、分析语言风格,也离不开修辞学知识。总之,学习修辞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话语,同時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修辞”定义的修辞学教学首先以语境为纲组织教学内容,以表达得体作为教学重点,建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运用“比较法”和“结合法”这两种适应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以期获取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的修辞理念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两种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雁

  第4篇:论新常态下修辞学的学术生态及其发展前瞻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修辞学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我国处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修辞学迎来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发展时期。首先,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修辞学的发展中,凸显出一些严重的问题,修辞学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其次,新常态的社会背景给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常受到学术环境的影响,即学术生态,目前,学术界对修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本文则从学术生态方面入手,对修辞学发展的发展的前景进行考量,以期促进修辞学的顺利发展。

  一、分析新常态背景下的学术生态

  当前,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修辞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宏观方面看来,修辞学在发展中有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两个方面的学术生态。

  (一)价值导向

  现阶段,我国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利益,一方面,学术研究的相关决策者在对学术政策进行制定时,最先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相关国家部门在支持学术研究时,也优先支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通常用研究数量的多少来对研究单位的贡献进行衡量,并以此为依据,把学术利益匹配给他们,就个人来说,个人进行研究的动力主要是为了获得晋升、研究资金等个人利益,从这里看来,当前学术研究多少带有功利的价值导向。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导向对修辞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个机构或个人对修辞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缺乏个性化的思考,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反复研究,缺乏创新性。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进行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实现其“工具性”,而是为了挖掘其“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从研究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文化进行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修辞学的研究应该“轻利益”,“为学术而学术”,让研究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人文价值,进行实现良好的研究效果,让修辞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术体制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学术体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学术研究需要依附于相应的学科,在我国,学科门类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在学术研究中,如果研究没有相应的学科归属,那么此学术研究就会“无依无靠”,甚至会有研究结果不被认同的现象出现,由此可见学科定位的重要性。第二,关于研究性质的定位,当前,研究性质主要有个人自主性研究和邀约式研究两种类型。首先,自主性研究具有自觉性和自发性,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进行的研究。其次,邀约式研究是某些单位用招标的方式对研究内容、研究期限等进行规定的研究,比如高校的横向或纵向课题等。两类研究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研究比起来,邀约式研究在资金、人力、社会支持等方面优于自主性研究。第三,关于学术成果的认定,一般而言,学术成果的认定需要经过以下两个环节:首先,出版单位的认定,出版单位有级别之分,只有通过正式出版单位出版的著作或者论文会被看作研究成果。其次,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学术界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等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决定着学术成果质量的高低,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定下了级别。

  二、新常态背景下修辞学生态实况分析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可以用“理论性不强”、“学科缺乏明确的归属”、“价值认同度不高”来对修辞学的生态实况进行概括,为了进一步研究修辞学的生态实况,这里将与上文“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对应起来,从“价值生态”与“体制生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修辞学的价值生态

  在使用价值的主导之下,修辞学“工具性”不强,无法满足社会上功利性的需求,不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修辞学不在“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修辞学对意识形态的建设没有价值,因此,在研究所谓“主流价值”的课题时,人们自认而然的忽视了修辞学研究。另一方面,从修辞学的研究特点来看,修辞学研究对象只是单一的表达效能或者“修辞”的规律,其研究只是一些教人们怎样运用、怎样提高修辞技巧等“技术”,无法实现人民想要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学习、研究了修辞学,也无法真正提高表达能力,而且修辞学研究效能实现比较缓慢,在学术界得不到重视。

  (二)修辞学的体制生态

  现阶段看来,修辞学体制生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学科缺乏明确的身份,二是缺乏有利的学术平台。首先,人们习惯性地把修辞学归到“语言学”的范围之内,但“语言学”似乎并不承认修辞学,而且在国家下设的十个语言学研究方向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修辞学,修辞学成了“无依无靠”的学科,“委屈”地在大学汉语教材的最后章节中存在着。这样,导致修辞学在成果认定的时候不具有优势地位,缺乏学科的主体性,人们对修辞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弱化,很多刊物在发表文章的时候对修辞学有“歧视”,很少会发表修辞学方面的文章。其次,由于修辞学缺乏明确的学科身份,其研究无法获得权威学术平台的支持,这样,导致修辞学研究成果发表刊物的级别不高,研究成果无法得到权威的认同,久而久之,学者们就会失去研究修辞学的动力和信心。修辞学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之中,但就是在这种困境之下,广义修辞学的思想出现了,广义修辞学倡导者和研究者们提出了“生态突围”、“融入学术大生态”等具有针对性的口号,在艰难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绩,修辞学研究逐渐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个性化”的研究方法[1]。由此看来,可以认为广义修辞学开辟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让修辞学看到了新的曙光。

  三、分析修辞学发展前瞻

  在学术生态的大环境之下,修辞学的地位还不够高,要想获得发展,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改变,二是积极融入到学术生态环境,而改变修辞学的的学术生态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广义修辞学打下的学术基础中,修辞学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整个学术环境中,积极适应学术环境的要求,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总的来说,修辞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个性、建设理论

  虽然,目前学术研究提倡的主流价值是实用性,但从整个学术研究的大环境看来,并不是所有理论的研究都需要遵从“工具性”,对学术研究来说,发展的关键是理论建设,即使广义修辞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坚持自己的个性,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2]。首先,修辞学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性,且行为目的与行为效果有一定的关系,多个领域都有修辞学存在,相较于一般学科而言,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这就是修辞学所特有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因为“广义”的优势,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具有灵活性,对象具有多样性,可以根据研究者的需求灵活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的对象,这就是修辞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个性和特色。

  (二)积极融入主流价值的研究体系之中,拓展现实应用性

  修辞学研究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首先,修辞学研究者们应该把自己的视线从语言学的范畴内转移出来,并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多个领域之中,注重研究那些与现实联系性较强的修辞学理论。其次,在修辞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应该不断转换研究角度,既要对理论上的实用性进行研究,又要注重实践性的研究,让修辞学能够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3]。最后,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研究者们应该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修辞学研究的范围,提升修辞学研究的质量。

  (三)明确学科定位

  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之下,修辞学研究者们应该共同努力,从长远考虑,明确修辞学的学科定位。一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把修辞学归属到语言学的范畴之内,可增设“修辞学”这一学科;另一方面,从修辞学的长远发展出发,可以根据相应的修辞观,把修辞学归属到哲学的范畴之内。此外,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求,临时性地把修辞学归到其他范畴内。

  (四)积极争取“话语权”

  当前,修辞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争取话语权,第一,提升修辞学的理论高度,在发展过程中,修辞學可以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以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第二,为了扩大研究规模,让修辞学从众多学术研究中“脱颖而出”,在学术界得到说话的权利,就必须要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修辞学研究的人才。第三,积极“抢占”有利的学术平台,在修辞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让修辞学能够进入权威出版社、级别较高的学术单位、国家权威部门等有利平台之中,并把这些平台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利用起来,进而让修辞学研究在学术界获得话语权。

  四、结束语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资金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类学术研究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修辞学研究也迎来了信息的发展机遇。在修辞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生态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修辞学的研究应该从学术生态入手,并在学术生态的背景之下寻找发展的出路。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修辞学的发展,为修辞学提供更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修辞学研究能够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修辞学研究的“复兴”。

  作者:张成凤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