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民俗学开设的课程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23:28:57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8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本文以多年的民俗学教学实践活动为依据,探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的地方性高校实施民俗学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俗学学科地位的重新确立,许多大学的中文专业、社会学专业都相继恢复或开设了民俗学作为选修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复兴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满足教学需要,老一辈民俗学家如钟敬文、陶立藩、乌丙安等先生还编写了优秀的教材,为民俗学的发展和民俗学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工作无疑为高校民俗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实施,民俗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学教学的需求。如何有效应用大学课堂的有限时间,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参与教学实践是摆在诸多大学同仁的共同问题。

  一、加强民俗学教育的实践性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选择、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地把握大学教改的实质和抓住大学教改中所存问题的核心所在”[1]。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地方性高校,要想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强化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实践的内容,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民俗是约定俗成的文化,民俗之于社会成员犹如水与鱼,任何社会成员都必然接受所属社会民俗的熏陶。因此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实践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对社会成员的成长发挥着很强的模塑功能,能对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实行“软控”。

Nokibar.Com

民俗学作为一门以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现象(包括跟那些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想象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期内不为学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民俗学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还与民族学、文艺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和法学等人文学科也都有着某些临近关系。因此它既具有独立学科性质,同时也具有边缘学科性质。开展民俗学教学对与提高广民众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增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如芬兰、挪威等),已经将民俗学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纵观中国当代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实践,目前民俗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因此,加强民俗学的实践性教学不仅是高校教育的职责所在,而且也是民俗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民俗学教学改革由此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中比较热门的话题。

  二、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具体途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如何能够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又能够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关键是看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能搭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将民俗学教学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既可激发学生审视社会集体的民俗文化,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民俗学实践教学性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是丰富而灵活的。当前,可以采取的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可以有如下:

  第一、教材的建设

  实践教学离不开相应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适度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的下一步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增加经济投入,积极鼓励科任教师在选择优秀的统编教材(笔者选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为教材)为参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增加乡土题材的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地方性文化事项作为对象,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将课堂作为“田野”加以充分利用。尤其是多民族集聚省份的地方院校和民族院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民族地区,熟悉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的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传统民俗有着主位的文化眼光,因此,这笔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主题的民俗学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民族文物,或拍摄相关视听资料到学校分享。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编撰成册,作为教材的辅助教材。学校也应当提供必要的空间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展厅,学生代代相传,日积月累,最终成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记录有关的地方民俗事象,作为统编教材的补充。

  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课堂作为“田野”

  将课堂作为“田野”是民俗学教学非常行之有效、非常经济的实践性教学手段。这种手段对于多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和有条件的民族院校尤其适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做过相关的尝试,效果十分明显。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要求以组为单位,围绕相关的题目作课前准备。教师在介绍完整个学科的基本架构和相关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后,课堂上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介绍家乡的或本民族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分享本地区、本民族相关民俗事项,再以同学提问的方式拓展该民俗事项的相关环节,最后再以教师点评、总结的形式深化该章节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课后提交相关文字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制作相关的PPT,尤其是将学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由于课堂教学中,与全班师生分享。这种方式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参与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第三、建立学校民俗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忽视“做”而导致教和学分离的弊病而明确提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2]陶行知先生的这种主张对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大学课堂这一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建立民俗学教学实践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承文化,而且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采用高校可采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合作作为民俗学实践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通过现场观摩、听技艺传承人的现场讲解,通过与技艺传承人的互动,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民俗技艺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渠道培养传承人,普及传统技艺的文化知识,进而实现对传统工艺的非遗保护。目前,这一教学实践方式收到教师、学生和技艺传承人的普遍欢迎。

  第四、改革民俗学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民俗学教学的考核应该结合学科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的优点和不足也都是十分明显的。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次尝试后认为,采用自由选择撰写田野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作专题讲解、制作音响视听资料等形式作为考核的形式,既可体现学生对学科框架的了解,同时也能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下,将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灵活而有效的教学考核方式。目前,许多同仁也逐步认同这种考核方式。

  结语

  民俗学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以民俗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身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鼓励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课程的重要一环。作为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在抓好教材的建设的同时,采取“课堂”田野、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教学考察模式,不失为民俗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现民俗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还很多,这里仅仅列举了几条,供广大同仁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陈丹

  参考文献:

  [1]钟勇为. 王亚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周逸先.“教学做合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方法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学科教育,2001(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